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专家解读:通胀“高烧不退”谁是此轮全球通胀的罪魁祸首?

作者:郗胡平 薛涵哲

当前,美欧等发达国家面临严重通货膨胀局面,5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8.6%,创40年新高;欧元区CPI同比上涨8.1%,续刷成立以来历史新高。受通胀流动性和传导性影响,通胀可能进一步波及全球。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幅调升全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平均通胀率预期。高通胀将引发物价上涨,降低居民的生活水平,削弱企业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增加全球陷入“滞胀”的担忧。究竟谁是此轮全球通胀的罪魁祸首?

美国财政货币“双放水”是元凶。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美联储于2020年3月两度紧急降息,采取开放式量化宽松政策,被媒体形容为“开直升机撒钱”。2020年2月末至2022年3月末,美联储总资产规模由4.21万亿美元迅速扩张至近9万亿美元,两年时间累计增长了1倍多。同时,疫情暴发至今,美国政府财政纾困救助总金额超过6万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从2019年的9840亿美元升至2020年的3.1万美元,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由2019年的4.6%跃升至2020年的14.9%。美联储货币“大放水”与财政“大刺激”共同作用,不仅直接推高了美国国内的消费价格,还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升,给其他国家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成为全球性通胀的重要推手。

全球供应链“掉链子”是催化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始于美国特朗普政府发起贸易战,激化于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全球化时代,商品生产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生产链复杂且分散。而供应链受阻则导致需求供给长期持续错配,需求在积压释放反弹的同时,供给无法跟上,进而推高大宗商品价格,通胀水平高企。特别是近一年来美西方国家疫情多轮大范围反复,严重影响了生产、运输、装卸、销售等各个经济环节,芯片短缺、能源供应不足、航运不畅、运费暴涨、食材中断、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雪上加霜”。其中,汽车等供应链较长的商品将面临更大的价格效应。由于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整合及重新配置,短期内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紧张程度和不稳定性很难得到缓解。

粮食和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高涨是“最后一根稻草”。俄乌两国是粮食和能源的重要出口国,一些国家对俄乌两国的粮食和能源依赖性很强,西方国家对俄制裁和俄反制裁的斗争,导致全球粮食和能源供应收紧,引发价格大幅上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截至2022年5月,与2020年同期相比,谷物和油脂价格指数分别增长77%、195%;食品价格指数增长72%,达157.4,达到近10年最高水平。从期货市场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2022年第23周(6月6-12日)小麦、玉米、豆油期货合约收盘均价每吨分别为396美元、300美元、638美元。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触及139美元/桶,创14年来新高;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天然气价格同比增长超过90%。能源和粮食价格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会直接传导至消费品,进一步加剧全球通胀。

面对全球性通胀,我国物价水平远低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整体表现出一个“稳”字,这是难能可贵且来之不易的。同时,我国物价的稳定,对全球物价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全球通胀短期来看或难以遏制,中国部分商品价格短期受到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限制也不可避免冲高。但长期来看,我国始终坚持“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库存充足,夏粮有望实现丰收;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生产稳定、供应充足、运送通畅,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具有坚实的基础,我们完全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保持国内物价总体平稳运行!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

来源: 光明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