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论语》第三篇第六章: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段话所记载的故事,非常不简单。
这里的季氏,就是前文提到过的季康子。
有一天,季康子要到泰山去搞祭祀活动。这个“旅”字,原意为旅行,在这里是作为祭名使用。因为古代西周时的金文中,就有将“旅”字冠于器名之上的传统。
旅于泰山,就相当于组织人马到泰山来进行祭祀天地的大典。
我们知道,按照周礼的规定,你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你能进行祭祀对象的类别和等级。
比如,你一个平头老百姓,只能祭祀一下自己的祖宗;稍微再高级点,如果是富农、小地主什么的,就能祭祀一下灶王爷、土地爷这些小神小仙。
你如果是士大夫,祭祀对象就多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神了;
而你如果是诸侯,祭祀对象又多了掌管一方的神祇,以及小山小川之神;
如果你贵为天子,那就可以代表邦国祭祀天地,祭祀大山大川了。
古代的泰山为五岳之首,在山东平原那边,泰山应该是非常高的一座山了,因此历来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去祭祀。比如,著名的秦始皇就是在前往祭祀泰山的归途中去世的。
那么,季康子,做为鲁国的一个权臣,有资格去祭祀泰山吗?肯定没有。
这是典型的僭越行为,并向天下表明了自己“不臣”之心。
因此孔子非常生气。
生气归生气,这也不是他为季氏僭越礼制的事情第一次生气了。
问题是怎么办?
孔子想到了他的弟子冉有。
冉有这个弟子我们前面讲过,孔门十哲,位列政事科之首。
这时他就在季康子手下做事。
孔子于是找到冉有说,看在老师的份上,你难道不能想个法子去阻止季康子这么做吗?
冉有此人性格软弱,估计能爬到高位,成为季康子手下的得力干将也是煞费苦心了一番,为了一件祭祀之事,为了维护已经摇摇欲坠的礼制而去得罪顶头上司,他做不出来。
因此冉有直截了当地回答:不能。
孔子一下子熄火了,只能仰天长叹“呜呼哀哉”。
紧接着孔子说“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曾,是难道、竟然的意思。
林放,这是第二次出现,前面一次出现是他向孔子问礼之本。可见在孔子心中林放起码还是一个懂得礼的人。
对这句话的背景猜测是:孔子大发慨叹,接受祭祀的泰山还不如林放能注意问礼。
林放做为一个礼官,还知道要问礼,泰山何知何灵?难道会那么糊涂么?难道会接受季康子的祭祀么?
这里面隐涵着一层意思:你季康子,即便去祭祀了,也是瞎忙乎、白祭祀。
这不过是借词说季氏,借林放严厉批评冉有追随季氏而不能纠正之。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