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爱廉说|上医治未病

爱廉说|上医治未病

左图:《黄帝内经》中提出“治未病”的观念,强调“上医治未病”。图为明万历年间《黄帝内经素问注》刻本。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古籍平台) 右图:“医圣”张仲景画像。(资料图片)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上医,当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在疾患未起时就消除它,在疾患未成重症时就治愈它,在疾患到来之前就加以预防。抓前端、治未病,既体现了中国人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智慧,也是找准病根、系统施治所必需。

张仲景通过病人的脸色就能预知他的病情

东汉名医张仲景,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医学著作。一位年长的同乡对张仲景十分了解,评价他“用思精”“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善思好学,将来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张仲景回应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长大后的张仲景医术超群,造福乡梓,被举孝廉。在出任长沙太守时,张仲景没有因为繁杂的政务而冲淡对医学的爱好和研究。相反,他身为地方长官,从更广泛的角度清楚地看到了疾病对百姓的危害。一有机会,他便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留心各种疾病

长年累月的训练,使张仲景的医术不断精进。慢慢地,他达到了“察断人病初起于微末”的程度。据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张仲景见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断定说他有病,让他含服“五石汤”来治疗。然而,当时王粲正值年轻气盛之时,嫌张仲景言辞不恭,认为他是在炫耀自己的医术,虽然接受了药方,却未认真吃药。四十岁左右,王粲果然出现了张仲景所说的症状,已经悔之晚矣。

“观色知病”,张仲景从病人的表象就能预知其以后的结果,可见其医术之高。而病人有病却盲目自信,讳疾忌医,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

由此可见,预防“生病”,外力固然重要,但内因是关键,如果自身冥顽不化,就算有医者提醒,但若听不进逆耳忠言,喝不下苦口良药,仍会病入膏肓。

中医历来主张防大于治。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治疗还没有发生的病,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

张仲景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写成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十分有影响力的光辉医学典籍。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要治病更要防病,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最高明的医生是在人生病之前就预防

《千金要方》中云:“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意思是,在疾病未起时就消除它,在疾病未成重症时就治愈它,在疾病到来之前就加以预防。

名动天下的扁鹊为什么说自己医术不如默默无闻的兄长

鹖冠子》中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三兄弟治病的故事。魏文侯求教于扁鹊,询问他家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好。扁鹊回答说:“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在扁鹊看来,大哥因治病于病情发作前,名气才无法传出去,能治未病正是大哥的医术高超之处。

高明或有远见的智者,往往是在疾病没有蔓延或症候的时候就能及早干预,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防护,这样便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蔓延。

古人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所以“防患于未然”才是真正最高明的。无论是治病救人还是治国安民,都应该向扁鹊的大哥看齐。

中医认为致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肌体内部的抵抗力下降。天地间有正气也有邪气,怕的是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因此,“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个人若能在思想上保持安闲清净、没有忧思杂念,正气、元气就能顺从而调和,精气和神气存留在体内,体内保持充沛的正气,疾病就无从发生。

清乾隆、嘉庆年间活跃于今甘肃一代的医生刘一明写过《叹求方者》一诗:“终朝病者不离门,尽是贪财酒色根。何若牵缠都脱卸?身心爽快少灾迍。”目睹大多数病人都因为贪财酒色而罹患疾病,医生不由得发此感叹。《醒心歌》一诗则更为犀利,直指病灶:“争名夺利入罟井,贪酒好色招虎狼……精神消耗诸病至,气力衰败一空囊……”见世人追名逐利而不顾养精守神,诗人清醒地警告世人能够多注重修为,从而远离疾病。

白居易在杭州任上造福百姓,颇有口碑,而当他卸任之时,却因带了两块天竺山石作纪念而深为自责,发出“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的悔意。常人看来不足挂齿的事,白居易却用放大镜来看,实为“治未病”的一个典范。

白居易没有仅仅满足于“独善”之心,更用“兼济”之志匡时济世,无论顺境逆境,他都将百姓忧乐记挂在心头。任杭州刺史时,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舒缓旱灾;任苏州刺史时,白居易为了便利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即“七里山塘”。

“治未病”已经成为修养之道

治未病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道德经》中讲:“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第一个病是动词,患病;第二个病是动词,治病、防病;第三个是名词,病患。意思是说,圣人之所以不出毛病,是因为他把毛病当作病患,主动预防,积极治理。正因为他把毛病当作病患来治理,才能够没有毛病。这告诉我们,要时刻警惕、心有敬畏,保持忧患意识,把未病当作有病防。唯如此,才不至于在“寡人无疾”的错觉中,不知不觉病入膏肓。

在《新唐书》中,卢照邻孙思邈养性之要,对方回答说:“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孙思邈传授的养性之道其实就是修身之道,就是要做到自慎,而自慎的精髓就是有敬畏之心。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当年在洛邑访问,在后稷的祀庙里看到嘴巴被封了三层的金人,背后写有“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等内容的铭文,就随口读了起来。孔子读完这段铭文回头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这些话!《诗》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这样立身行事,怎么会因为说话招来祸患呢?随后,孔子又向老子请教此问题,获益良多。小火苗不及时扑灭就能燃成熊熊大火,小水流不及时堵住就可成为滔滔大江,治未病就需要具有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万事提前做好防范,这是自古以来的好习惯。明初名人郑濂在族人郑泽、郑浩即将离开浦江应天府就职时,给他们喝下“苏叶羌活、陈皮、苍术苡米、黄芩”一帖中药,他的这个举动不仅是为了预防他们到了他乡水土不服,更是在告诉这些子弟,他们被选拔出去做官,并不是什么个人的荣耀,而是意味着新的责任。当时郑氏家族已是“九世聚居,食指三千”的“江南第一家”,颇为繁盛。郑濂要求族人对家人和乡亲不可趾高气扬,要对百姓尽心尽职,处理政事奉公守法。二位上任后,面对各种诱惑和考验,均保持清醒和清廉。

“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千百年来,凡具有忧患意识的先贤智者都具备见微知著的眼光与能力。主动防治“未病”的效果总是比治“已病”要好得多。要注重个人修为,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自身免疫力,早发现早预防,常治“未病”之疾,使问题“未有形而除之”。(石顺江 王鹏 杨武喜)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2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