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的意思是什么?各种形状的状是什么意思!

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中有:“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现代科学谈相变,传统文化谈象变,谈相术。气变是象变的根源。相变是人对象变的主动认识行为。

相:高远的目光。相=木+目

甲骨文=(木,树)+(目,远眺),表示在高树上远眺。本义指爬上高树远眺侦察,预警放哨。有的甲骨文写成左右结构。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目"在"木"上为"相",表示观察了,看见了望;"目"在"性"(心)下为"省"* ,表示观照本心,心开窍与目,相就与知,与识关联。相术应该是关于见识的学问,是格物致知的技术手段。

文言版《说文解字》: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白话版《说文解字》:相,察看。字形采用"目、木"会义。《易经》上说:"地上最容易远眺观察的位置,莫过于在树上。"

状的意思是什么?各种形状的状是什么意思!

“象”是象形字,甲骨文里就有,本义就是大象。“像”是春秋时代才出现的后造形声字。在像字出现以前,“好像、如同”这样的概念就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古人就用同音假借的办法,借“象”来表达“像”的概念,所以《易经》上说:“象也者,像也。”后来“像”字造出来了,人们习惯难改,所以象、像依然通用。

状的意思是什么?各种形状的状是什么意思!

“象”字由兽名“大象”之意引申为象牙的省称。《尔雅·释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晋人郭璞注:“犀牛,皮、角;象,牙、骨。”在后来的词义引申发展过程中,“象”字又引申有形象之义。汉语词义引申发展的规律,通常是由具象到抽象、由个性到共性。“象”字词义的引申发展也不例外。如《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孔颖达疏:“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现代汉语依然有“天象”“星象”“万象更新”等词。

韩非子·解老》就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韩非子》中的这一段话,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像”字下云:“韩子曰:象南方之大兽,中国人不识,但见其画,故言图写似之为象。”韩非子的这一说法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字的词义引申轨迹应该有所帮助

现代科学通过研究系统的临界状态的相变现象。人们发现,旧有物质的不同组合,会产生新的功能系统。而这种新的功能系统的产生,必然伴随着一个相变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一切现象,包括环境、数据等等,就叫做临界状态。临界状态的结局亦即相变的结局,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转化为更有序的状态;一种是转化为更混乱的无序状态。转化为更有序的状态,表明新生与新的功能的获得;转为无序的混乱状态,表明原有系统功能的丧失而渐趋死亡。

对相与象的理解应该是,形之可见,有器可凭者,入人眼目者,人观察到的,见知,见识一个器物、一个系统相对稳定状态,相对静态为相。象是器物因情应有之形现,既有人可以见到的部分,也包括人看不到的部分,人看不看得见,人去不去看,都客观存在的器物的形现。一个是强调器物的客观存在,一个是强调人的主观认识,这个根本的区别也就这样形成了。

这样就有助于我们现代人体会《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等经典中象的含义,体会人为探求万法之宗“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相的含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2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