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术鼻祖皇甫谧

东汉西晋时期,三门峡市渑池县曾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针灸学家,他就是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医针灸术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公元215-282),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原籍甘肃安定,幼时随叔父迁居渑池(今义马市二十里铺村新安故城),其所著《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精典专著,在中国针灸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甚至被人们称为“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皇甫谧出身在富贵家庭,曾祖父是汉太尉皇甫嵩,但至皇甫谧时已家境破落、一贫如洗。皇甫谧生于公元215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二十年间3月6日。不幸的是,随着皇甫谧来到人世的第一声啼哭,他的母亲因产后大出血而撒手西去。皇甫谧成了一个不幸的孩子,但灾难又给了他一个幸运的机会,因母亲的去世,父亲无法抚养他,遂把他送给了没有儿子的弟弟皇甫叔献。皇甫叔献当时生活在河南渑池,是一位博学多才、门庭显赫的名士贤达。皇甫谧深得叔父婶母怜爱,在他们夫妇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

不久,皇甫谧的父亲也因病离开人世,然而命运多舛的遭遇,当时却并没能改变皇甫谧作为富贵家庭出身的破落子弟的形象,他17岁时已长得人高马大,但却无心求学,好吃懒做,不耐艰苦,整天游手好闲,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皇甫谧20岁那年,仍目不识丁,婶母甚为其前程焦虑,街坊邻家也多以为他是个野孩子,天生就傻,无不称其为“痴”。一天,婶母将皇甫谧拉到跟前,苦口婆心劝他收心读书,可他根本就不当回事。一怒之下,婶母将皇甫谧赶出家门,以示教训。谁知皇甫谧从外边摘回了许多野生瓜果给婶母吃。皇甫谧原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婶母的盛怒。谁知掉母更加生气,接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已满20岁,还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顺父母,就得‘修身笃学’”。听了这番话,皇甫遥终于意识到自己已虚度了20年光阴,内心很受触动,羞愧难当,眼里噙着泪花发誓要悔过自新,改弦易辙。

顿悟后的皇甫谧,发愤读书,虚心求教,不敢有丝毫懈息。这时,他家境渐贫,为了生存时常劳作忙碌于田间,但始终以书为伴,在耕作间隙抽空阅读,人们多称其“书淫”。有人曾不解地问他为何对学习如此沉迷,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也。”意思是说早上明白了一个道理,就算晚上便死去,也是值得的。皇甫谱前期多涉足文史领域,尽数阅览百家之说,学识渊博而沉静少欲,成为当时社会的著名文人。他著述颇丰,先后有《高士传》、《逸士传》、《玄晏春秋》《帝王世纪》、《列女传》、《孔乐》、《圣真》等名作问世。这些著作有很高的文学成就,社会影响很大。西晋时,当朝皇帝晋武帝很赏识他,曾征召他入朝为官。皇甫谧特意上书婉言辞呈,但却在书中表达了向皇上借书之意。晋武帝爱惜其才华,欣然借给他一车的书,供他阅览,这在那时的渑池被视为奇事,传为美谈。《晋书·皇甫谧传》说他“有高尚之志,以若述为务”,林亿在校《乙经》的序言中称他“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其盛名由此可见一斑。

当初对于医学,皇甫谧并未涉猎,最多也仅仅有爱好医术的愿望。他在《释劝论》中曾表达了自己对古代医家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的仰慕之情,深根自己“生不逢乎若人”。然而后来的一场病痛,却成就了他一代名医的称号。

皇甫谧身体素弱,加之长年劳累,42岁时竟罹患风痹病,半侧肢体麻木不仁,右足萎缩变小,耳聋目呆,十分痛苦,几至自杀。家人为其请了几位民间良医,但均难治愈。病痛的折磨,使皇甫谧立志学医,在《针灸甲乙经·自序》中他不无感慨地说:“若不精通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深地,无以济之,此因圣人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抱病期间,皇甫谧自读了大量的医书,尤其对针灸学十分有兴趣。皇甫谧依照医书,常在自身上寻穴针灸,有的穴位刺不到,就叫儿子进针。就这样,他结合自身感受,积极探索,靠针刺、拔火罐、按摩,仅以“百日”的治疗,就把自己的风痹症及耳聋症治愈。

为解除更多病人的痛苦,久病成医的皇甫谧萌生了写一部针灸学专著的想法。因为他在探索治疗自己的风痹病时,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而又错误百出,十分不便于学习和阅读。

对于针灸方面的经验,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医学家已进行了系统总结。如1973年在湖南长沙和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多种周代编写的医书,其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也有许多论述针灸的内容。东汉初期针灸名医涪翁还有《针经》的专述。但是晋代以前涉及针灸内容的医书,“其文深奥”,“文多重复,错互非一”。加上当时用竹木简刻书,书被视为秘宝,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由于参考书奇缺,这给皇甫谧的编撰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然而很庆幸的是,皇甫谧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用百折不挠的精神,设法借来了需要的医书,经穷搜博采,获得了大量的资料。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体的脉络与穴位,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也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共10卷,128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654个(包括单穴48个),穴名349个,并对各穴位明确定位,对各穴的主治证、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详细描述,并一一纠正了以前的谬误。《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医学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一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历代对之评价甚高。唐代医家王焘认为皇甫氏“洞明医术”,其著作“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四库总目提要》盛赞皇甫氏这部著作“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此书问世后,唐代医署就开始设立针灸科,并把它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直至现在,我国的针灸疗法,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动,而在原则上均本于它。1600多年来,它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

《针灸甲乙经》一书也传到国外,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的重视。公元701年,在日本法令《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把《针灸甲乙经》列为必读的参考书之一。足见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影响之深远。

119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3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