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闻遐迩慕田峪

文/王海

相关内容链接:慕田峪与募民屯田 民女夜走田仙峪


名闻遐迩慕田峪

慕田峪村渤海的辖村。村域地处慕田峪沟谷中部,西南距辛营村1.7公里,西北距营北沟村1公里;东、北于山脊处与雁栖镇分界。慕田山谷虽然不长,却因明长城横跃山口、敌楼雄峙、关塞宏阔、植被茂密而享誉中外。

一、成村与得名

元末明初,有200个军屯户,分散屯戍在大榛峪东至慕田峪七个隘口内,其中慕田峪沟谷内有20几户。这些屯户在文献中被称为“老军”,这些屯军都是元末明初屯户的后代,他们所在的屯戍地就是慕田峪村的雏形。

明嘉靖十二年,某巡按御史向朝廷建议:“黄花镇、渤海所最称要害。请审处黄花、渤海二地之戍兵,选七陵班军一千,谕以利害,丰其粮储,给以田地,便其耕牧及营室造屋,以安其居,与渤海卫所各口老军协同防御”。如按当时的十七个隘口计算,慕田峪应分得50人。相对家庭而言,每名军人就是军户的“正丁”,所以在慕田峪口又增加了50个常住军户,每户都分到了用以耕、牧、盖房的土地山场。至此,加上20余户老军,便有70多个屯户聚落在慕田峪山谷,且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军政管理。因此,可以根据“给以田地,便其耕牧及营室造屋,以安其居”认定为,慕田峪成村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左右,至今已有480年的历史。

名闻遐迩慕田峪

名闻遐迩慕田峪

慕田峪村、慕田峪关、慕田峪堡、慕田峪长城等,都是以一条名为“慕田峪”的山谷而命名,可有关慕田峪之“慕田”的说法却有很多。

慕田峪之名,在明清奏疏、敕书、碑刻以及近代史志中,曾将“峪”记之为“谷”,把慕田记为“募田”、“木田”、“墓田”或“摩天”等。经查,明代的早期文献中有“募田”、“墓田”字样,尤其是嘉靖二十年的《九边考》多是记作“墓田峪”。嘉靖三十年以后的文献,则是“募田”、“慕田”并用,而“摩天峪”,仅在怀柔万历年县志中出现过一次。

现存史料可证,慕田峪之“慕田”,源于历史事件,其原始名称应该是“募田峪”,在得名时间上,早于明代。辽金时期,昌平北部的慕田峪一带,曾是“募民垦种”之地。所以,“慕田”源于历史上的“募兵屯田”或“募民植果”事件。至于由“募民屯田”到今天“慕田峪”的演化,应是明嘉靖年扩建慕田峪正关命名时,巡抚或总督,将这一丘岗叠翠、土厚水丰、令人向往的“募田谷”,改称为“慕田谷”的。

因此可归纳为:先有人类活动;进而出现有组织的屯田活动,为方便生产生活,取募民屯垦之义标称沟谷、地块,随之出现了“募田谷”名称;附近设立的屯寨、关塞、城堡,也以所在地的沟谷为名;明代中期这里有了较为稳定的半军半民组织——“慕田谷屯寨”;明末清初,军屯彻底转变为民屯,形成慕田峪村。

名闻遐迩慕田峪

名闻遐迩慕田峪

二、村史事件

在明廷迁都北京以后的200多年里,慕田峪,作为一个军事地理名词曾频繁出现在文臣武将的奏疏、皇帝敕命以及军事史志之中。凡有关慕田峪的归属划分、城垣防线的修建、屯田植树、蒙古朵颜部入犯、朝廷历年对关外蒙古人的抚赏等项,无不详载史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历史事件了解慕田峪村的发展脉络。

名闻遐迩慕田峪

名闻遐迩慕田峪

1.“禁樵养树”

明代的“禁养树木”,是一项重要的戍边政策。“禁”就是禁止在边地砍柴采薪;“养”就是栽植培养树木。

永乐七年,朝廷建皇家陵寝于黄花镇之阳,因忌山后动土有伤龙脉,便划黄花镇至红螺山为禁山。嘉靖二十九年发生“庚戌之变”后,朝廷再次强化“禁养”令。弘治九年朝廷“斟酌黄花、渤海等可栽种树木之处,严令边将督率所属,于历年三月栽植”;并对“已经砍伐者,督令趁时补种,务要林木稠密,以资障蔽”。

嘉靖四十五年,蓟辽总督刘焘会同守备太监张保山,踏勘渤海、慕田等禁山隘口,决定“稍候冬初,于各处以树株(树苗),相地栽种,务使错杂成行,培植如法,足以限隔虏马,方为长计”。这一年,昌平、黄花渤海等地,共栽植柳木等树630万株。

隆庆二年,蓟、昌两镇“沿边墙内外虏马可通处,俱发本路主、客军兵,种植榆柳桃杏”。这年又栽植榆柳928万株,播种桃杏等种子556石5斗;隆庆三年,驻渤海所副总兵程九思率军民,在慕田峪至西水峪 “沿边植杂树54980株”;万历初,皇帝勅命黄花镇驻渤海参将蔡勋:“分守城堡,督瞭墩台,防御贼寇。于附近处所,宜设法禁、养树木,杜绝贼路”。明朝的“禁樵养树”活动,涉及慕田峪村域所有的山场谷地,使慕田峪山地得到了全面的开垦。

名闻遐迩慕田峪

2.关塞战事

嘉靖十一年,十月,“虏骑”数次闯入擦石、磨石口抄掠。渤海所千总谷寿、百总郭祥,率军出关追击遇伏,官军一百三十余人战死。随后,蒙古部族肆无忌惮,徜徉来去,纵横抢掠,慕田峪、桃峪等军民屯户饱受劫掠之苦。

《明史?外国传》载:“嘉靖二十二年十二月乙卯,朵颜三卫夷人,假以叩关求乞,攻围墓田谷,戕杀守备陈舜等。副总兵王继祖、提调官刘道引兵击之,斩首三十余级”。

这两次发生在慕田峪附近的战事,对朝廷震动极大。直接促进了,昌镇的建立;长城的大规模修筑;渤海所新营城(今辛营村)的修建。隆庆三年,仅慕田峪关就“创修空心敌台二十二座,楼房四十四间,官厅房三间,铺房一百四十九间”,同时重修加固了慕田峪正关,完善了关内的道路。明末,这些房舍、城堡、道路都成了慕田峪村的基础设施;其村后的城垣、正关以及“慕字壹薹”至“慕字贰拾贰薹”敌楼,至今都是宝贵的长城文化遗产。

名闻遐迩慕田峪

名闻遐迩慕田峪

3.民族融合

明代,居住在关外秋厂、八道河、西栅子等近边的蒙古部落,经常到慕田峪关口用牛羊马匹与内地人交换铁锅、棉花、布匹等生活物资。

慕田峪正关台的三座楼,除用于“宿兵储器”之外,还临时聚储抚赏物资,接待蒙古部落首领,举行抚赏仪式等。历年的抚赏之日,总兵或副总兵、昌平兵备道、巡按御史等文臣武将都要到场。关门之外,军卒列队两侧,击鼓吹号。主赏官员宣读皇上恩诏后,受赏“属夷”依序而前,按额受赏于关下。

慕田峪负责抚赏的蒙古人共150名,每年入秋,按额每人赏银一两。除此,在抚赏之日,黄花路衙门还要采办布匹、肉食、米饼、烧酒、食盐、铁锅、桌子、苇席等生活用品,赏给本日来到慕田峪正关之下的“属夷”。蒙古人也会把良好的种马献给黄花路,用以屯牧繁殖。万历以后,关内外民族交流愈加频繁,促进了慕田峪村的发展。

4.明末的鼠疫

崇祯七年,华北鼠疫爆发:“天行瘟疫,朝发夕死,一夜之内,百姓惊逃”。昌平志记载:“崇祯十六年,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见则死,至有灭门者”。当时属于昌平州地的慕田峪村,也惨遭鼠疫风暴。

明末,慕田峪城堡内外的部分军屯户,渐渐过渡为为昌平州所属的民户。此时的慕田峪村约有六七十户人家,主要族群为张姓和李姓。在疫情肆虐之际,有能力的携家远逃,四散而去,无力或不愿离开的多是阖家死难。据今天慕田峪老人叙述,村里有一个常年在山上放羊的张羊伴,他在数十天里,不停地掩埋村人的尸体。由于经常接触病毒,他体内可能产生了抗体,张姓羊倌竟然没被感染。最后,他用羊奶救活了李姓家族留下的一个不满周岁的小男孩,

两三年后,羊倌给孩子取名时,想起孩子母亲临死前喉咙里发出“宽,宽”的声音,就为孩子取名为李宽。李宽长大成家,李姓又开始在慕田峪繁衍生息。如今慕田峪村人都知道李姓家族敬奉张姓为祖先。直到现在,每年的清明节,慕田峪的李姓家族都要为张家填坟扫墓。这一独特的祭扫风俗已在慕田峪村延续了三百多年。

5.清初村况

随着明朝退出历史舞台,经过了干旱、鼠疫和战乱的慕田峪村,又渐渐出现了生机。清王朝接管了慕田峪关堡后,派有少量军卒戍守。一些因战乱、瘟疫逃离的民户也陆续回到家园。随着清初的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平原地区的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同属昌平州口头村的失地农民,知道慕田峪一带有很多残垣颓院以及荒落的山坡地,于是便有赫、王、杨等姓渐次迁入聚居。至康熙中期,慕田峪沟谷内,再次形成了完整的村落。民居聚落呈南北带状,面积为9.7万平方米,有南北主街一条,约有120余户。

三、归属变化

明嘉靖三十一年以前,慕田峪军民聚落区辖于蓟镇密云西路;嘉靖三十二年至清初,辖于昌镇黄花路和昌平州。民国初期为昌平县第四区的属村。

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滦、昌、怀联合县。慕田峪、沙峪、渤海所、庄户、大地、八道河等村为联合县第一区。区长李芳龄三十多岁,他与肖遵一、卢化民等在长城内外,发动群众,从事抗日活动。由于慕田峪是关内外通道,区干部经常在村里落脚。当时,被慕田峪人称为“李大胡子”的李芳龄区长,经常住在“堡垒户”李自荣家。

1942年,日寇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和经济封锁,滦昌怀地区遭受了严重损失,县委书记樊凌玺不幸牺牲,50余名干部被迫转移。期间慕田峪人民在残酷的岁月里,不顾危险,积极为区干部报送敌情、联络转移、配合掩护,为保护抗日干部作出了重大贡献。李芳龄区长撤离之际,慕田峪村积极参加抗日活动的李宗义,跟随李芳龄参加了革命。1943年春,滦昌怀联合县恢复,继续开辟巩固抗日根据地。1948年慕田峪入怀柔县第二区,村里成立了妇救会、农会、抗勤会等组织,慕田峪人民又积极加入到了支援前线的解放事业热潮中。

新中国建立后,慕田峪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迅速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生产,拉开了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序幕。由于慕田峪村聚落在低山丘陵区间,岩壤厚,保水好,且有良好的林果生产基础,所以这里的干鲜果品久负盛名。早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慕田峪出产的果品就通过苇店——三渡河——凯家坟——北宅——桥梓——高丽营驮运道,运往牛栏山、顺义、北京、天津,或经驼岭关南运昌平、经三岔北运四海、永宁、赤城等地销售。

慕田峪大队成立于1958年,曾隶属于“八一人民公社”;1961年属入辛营公社。这一时期,慕田峪建立了果树专业队,果林业迅速发展,干鲜果品年产量5.2万斤,林业年产值18万元。1958年12月,村林业队长李宗德作为农业先进代表参加了“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表彰大会”。“北京市怀柔县八一人民公社新营工作站慕田峪果树专业队”获得了周总理签发的国务院奖状。1983年慕田峪属入三渡河乡;1986年划入慕田峪旅游办事处;2014年8月,改属于渤海镇。

名闻遐迩慕田峪

名闻遐迩慕田峪

四、慕田峪的旅游业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精华段落,慕田峪长城早在清代就被人们关注。清代的孙学诗、刘庆堂等人都留有游览慕田峪长城的诗作。

1980年,北京市文化部门的领导及长城专家来到怀柔县,初步考察了黄花城长城和慕田峪长城。1981年10月11日,1982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开发慕田峪长城旅游区的请示。1983年3月17日,慕田峪长城开发工程破土动工。

经1983年、1988年、1991年三期工程的相继完成,共修复长城游览段3000米以及24座敌楼、敌台、铺房。同期,登城步道、停车场、缆车、餐厅等附属设施也全部投入使用。1988年4月29日慕田峪长城旅游区经过了三年修复工程和两年的试营业,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

慕田峪长城景区,自1986年试营业以来,凭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很快就跻身于北京著名景点之列。慕田峪长城于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

2000年慕田峪长城被评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2001年随“万里长城——北京段”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 年被评为 4A 级风景区;2006年被评为旅游景区最佳游客中心、首都文明旅游景区;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3年,怀柔区为配合筹办国际高端会议,进一步提升慕田峪长城旅游区的配套服务水平,决定对慕田峪长城旅游区进行改制。目前,慕田峪长城旅游服务公司名称已正式变更为“北京市慕田峪长城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改制是为对慕田峪长城进行第二次大开发,改制后,山岭间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南北步道修缮完成;新旅游综合服务区的地下和地上停车场已经投入使用。此外,为了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登城服务,在景区内的缆车站点修建了登城提升机,以及无障碍通道

慕田峪长城旅游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慕田峪以及周边村落的民俗旅游。这些村庄以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地域文化、优美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加入的国际文化元素,实现了中西合璧,优势互补。一个既具中国传统文化,又有现代国际气息的长城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已经诞生在“不寻常”的慕田峪谷地。慕田峪村在继续传统林果业的同时,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从而使餐饮、民宿等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全村各业收入以及人均收入更是年年突破历史新高。

三百多年来,当那首“慕田有谷异寻常”的古诗,吟行于世以后,在历年的阳春三月,都会有很多人到慕田峪欣赏那漫山遍谷的“千树桃花万树柳”。当然,古代的诗人不会想到他身后竟会有如此众多的知音;明朝的文臣武将在四百多年前,也不会想到他们的“禁樵养树”,会为慕田峪今天的山地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那些修筑长城的军卒们更不会想到,诞生于他们手中的防御工程,在数百年后会成为惊世的杰作。但今天的人们不但能想到,更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是用艰辛的汗水冲出了璀璨的山地文明。

“慕田有谷异寻常”,它的不寻常之处,就在于它承载了厚重的长城文化。今天,这条以“慕田峪”为名的沟谷,不仅属于一个古老的山村;不仅属于渤海镇,她属于世界,她是“长城国际文化村”。

【说明】第四部分,抄引于慕田峪长城旅游有限公司的宣介材料。

2016年8月3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8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