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夏至,伏天的前奏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汪曾祺的这一句,说到人的心里去,记得这是一篇文章的第一句,然后在同一段里,他又重复这一句,再度咏叹。这是我少年时所读,已忘了出自哪篇,后来一查,知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夏天》。其原文是:“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舒服,其实就是凉快,汪曾祺还有一组散文诗,题目也叫《夏天》,其第一首又叫《早晨》:“露水。/露水湿了草叶,湿了马齿苋。/一只螳螂在牵牛花上散步。精致的淡绿的薄纱的贴身轻装。/金针花开了。/真凉快。”这首散漫的小诗,形式内容都散漫,但紧紧抓住了夏天的特征,从感性层面传达出夏天早晨的凉快。这组诗里还有一首诗叫《井》,只有一句:“凉意从井里丝丝地冒上来。”读之,让人备觉凉意袭人。

有关夏日之古诗,王维在《积雨辋川庄作》有精彩诗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其中阴阴二字出神入化,可谓点睛之笔。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触,在炎热夏季,当走入树林中或树荫下,顿觉阴凉四溢。

这些诗句很适合夏至之时来读的。夏至这天,日照时间最长。火辣辣的太阳仿佛一直高悬于天,所以人们对凉意的渴盼也是殷切的。

夏至这个至字,表示到达,也表示极点。《恪遵宪度抄本》中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这里所说的是三个至,即太阳的北至,一天时间的最长和太阳影子的最短。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这一天的日照时间,从南往北,越来越长,如海口的白昼约有13个小时,杭州则是14小时,北京是15小时,而漠河则达到17小时以上。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一诗中有“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之句。

夏至前后,到晚上七八点,天还是亮的。这漫长的白昼,让人感觉既快乐又寂寞。这时,有闲暇的人便去疯跑浪荡,夜不归宿。而日子忽然就短了,物极必反,阳尽阴生,一个新的轮回已经开始,直到冬至那天,白昼再又变长。

因此,民谚有谓:“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为什么要吃面呢?有人说当天日头最长,以面条来寓意时间的长度,这或许是附会。但是,这时麦子刚收获不久,新麦研粉,上桌品尝,农人们以此庆祝收获的喜悦。由此,也衍生出一些民俗,如祭祀活动,嘉靖年间的《威县志》记载:“夏至,村落各率长幼以祭,名曰麦秋报。”这个麦秋报究竟是什么,细节已不得而知,大致是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来年依然丰收吧。

面是要吃下去的,夏至之后的伏日,也要吃面。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伏日吃汤饼习俗,汤饼即指面条或面片。这里插叙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个美男子名叫何宴。因为此人,产生了一个成语“何郎傅粉”。话说人们都以为何宴的脸上搽了粉,魏明帝为验证此事,亲自在夏天请他吃汤饼。他大汗淋漓,但未见有脂粉融化,证明是何郎是天生的美男子。

入伏那日虽和夏至有关,但并不是夏至当天。这和冬天入九不同,每年入九,都是冬至当天。而“夏至三庚数头伏”,每个庚日相隔十天,那么入伏大抵也要在夏至的20天之后。夏至,可以说是伏天的前奏了。

作者:杨仲达

来源: 今晚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16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