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光明文化周末版:“其制甚巧”的蟹杯

作者:钱仓水

北宋郑獬的《觥记注》,不足2000字,注文70多条,却罗列了名目殊繁的100多种酒器:古远的以犀牛角为之的“兕觥”,晚近的工制美妙的苏东坡“药玉盏”,嵇叔夜刻为鸾鸟之形的“鸾觞”,秦人击之以节歌的“缶”,因大小、形制、材质不一称彝、卣、爵、觚、碗、卮等。酒器称杯的则有螺杯、鹦鹉杯、莲子杯、琼杯、水晶杯、玻璃杯……仿佛开出了一张自古及宋各类酒器的清单,从而成了那个时代一本简要的酒器小字典。

注文中涉及“魔幻”的酒器,例如周穆王西域所献的“常满杯”,例如《开元天宝遗事》所载的注酒后温温然有气的“自暖杯”。不过,其中最令人瞩目称奇的是现实中的“蟹杯”:“蟹杯,以金银为之,饮不得其法,则双螯钳其唇,必尽乃脱。其制甚巧。”

此条仅26字,简略,扼要。“蟹杯”,为一种饮酒器皿。稍早,北宋傅肱《蟹谱》里已经提到“蟹杯”,那是一种渔人就地取材的以蟹斗(即蟹匡,今称背壳)为临时代用的自然物。这里所说的“蟹杯”乃人工打造,因整器呈蟹状,故称。“以金银为之”,说的是蟹杯的材质,非木非竹非石非玉非陶非瓷,而是以金或银由工匠打造出来的,当非寻常人家而是豪华人家的用品。隋唐至宋流行金银制品,于是金蟹杯或银蟹杯才能应时而见。“饮不得其法,则双螯钳其唇,必尽乃脱”,意思是饮蟹杯里的酒是要注意方法的,否则两只大螯会夹住你的嘴唇,只能把酒喝尽,夹唇双螯才自动脱开。据此,约略可知杯身是蟹的腹部,里面装着酒,蟹杯上端两侧为大螯,要从双螯中间额部的口器来饮酒,蟹杯的造型是形象的。

“其制甚巧”,巧在哪里?除了设计、造型、锻造之巧外,更主要的是:双螯如何弯曲和大钳如何开闭,以致能够夹住嘴唇或自动脱开;状蟹额部饮酒口的地方安了什么装置,以致能使双螯弯下夹住嘴唇;饮尽乃脱,又是采用了怎样的联动机制……种种待解之谜里都包含着工匠的智慧和制艺之巧。

从《觥记注》可以推知,注者郑獬当有酒器癖,其所注“蟹杯”,使人大开眼界,北宋或之前,世间竟有如此精绝、独特、新颖的酒器,民间竟有如此奇思妙想、机巧聪慧的工匠,不简单,了不起!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8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