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成语“打脸”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是《宋史》中一段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描写。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成语“打脸”

在小学课本里,我们就学过关于这个故事的课文。我们或许都曾钦佩这个勇敢果决而聪慧的少年,甚至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为。

我们或许会更细致地观察,更冷静地思考,更果决而越趋向于准确有利的判断,这都是历史中“司马光砸缸”这一故事给我们可能带来的影响变化。

而现在,如果告诉你,司马光砸缸,不是历史真相,而是有所编纂的故事。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成语“打脸”

这实在是对我们多年来观念的一大冲突,更是对教科书选材,历史真相道理孰轻孰重的一种思考。

马未都率先对司马光砸缸一事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马未都:从文化学者到收藏家,我有我的判断

在一档《我是先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宣导真人秀节目中,马未都和北大女教授在历史教学思想的交流过程中,就历史的教学问题展开了辩论。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成语“打脸”

北大女教授称:“没人知道历史真相,大家都在朝着历史的方向努力。”她的主要观点是历史观是依附于历史真相的基础上的。

而马未都的主要观点为:道理比历史的真实性更为重要。

对此,他提出了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司马光砸缸。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成语“打脸”

“宋代淹人的缸这么大的烧不出来。”他轻拍桌,论调已下。

他质问对方,是用石头砸的缸吗?缸的材质是一个小孩用石头能砸碎的吗?

诚然,在其中有记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可是,即使有成人一般的气魄,毕竟也是一个七岁大的孩子,真的能砸破那厚重的坚比石头的烧坯?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成语“打脸”

他的话实在也是有理有据的,站在历史唯物的角度辩证分析,从理性角度对史书中没有明确说明的方面提出质疑。

马未都,也是从学者身份,尽管在一个不崇尚知识的年代里,因社会原因失去大学机会,但一路凭借对生活的观察感受,笔耕不辍,在文学圈子里声名噪起。

一路走来,从文学圈子再到收藏家,文化学者身份下知识奠基于累,诗书百读,也颇有一番知识见解了。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成语“打脸”

与震云、莫言王朔等文学大家往来密切,鸿儒白丁,不计而交,古董藏物而不吝而揽入怀。这样一个人,断言了:宋朝烧不出来!

历史或许就是公正的,在特定的时期,见证所有过往,并记录,而在历史的真相上断论,马未都势必是要亲眼所见自己的错误被修正。

瓮缸之嫌,众家争纭

马未都一语可谓惊四座,文坛小规模地开始燥热,有人认为确实如此,也有人想这怕是有失偏颇。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成语“打脸”

按照马未都的说法,宋朝是不大可能烧出缸的,倒有可能是瓮。

这便要提到瓮和缸的区别了。瓮是比较常见的,其外形如灯笼,两头收紧,中间较鼓,更好受力,便于支撑,且受热方面也会更加均匀。

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经开始使用了。无疑这是更为常见的。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成语“打脸”

而缸是个敞口的容器,虽说都是盛放东西的容具,可缸的制作过程实在比瓮复杂得多,出品率确实不高。

因此,更实用更普遍的瓮更受欢迎。而有记载的盛水工具中,都是以瓮常见,缸在大多史书文篇中的缺席,不禁令人发问:缸在宋朝真的存在吗?

对于司马光砸的那个盛水的容器,真的是缸吗?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成语“打脸”

然而,常见并不代表绝对化,文化的存在是历史的映射,历史的真相也绝不是依靠所谓看得见,见得多而去下定论的。

历史的真相不在背面,只是隐藏得比较深的表面,饱读诗书,且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在发现它的途中。

醯酱千缸

文人的考察确实是细致入微的。在马未都提出他的观点不久后,就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并列举出了他的观察:醯酱千缸。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成语“打脸”

一打眼看到这个词,可能大家都不是那么熟悉,甚至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

这个成语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意思是装有醋和酱油的缸有上千个,这表现的就是当时醋茶兴盛的样子。

这个成语为什么可以作为论据?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成语“打脸”

关键的一点来了,已知《史记》成书于汉代,那么说明,在汉代就早有缸这一容器,且数量还不少,对于马未都先生所谓宋代烧不出缸的论断——

可谓自破。

轩然大波,宋朝制缸这一现象,可谓是板上钉钉的确凿之事。而马未都关于司马光砸缸一事对缸的质疑,终究是无稽之谈。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成语“打脸”

历史的真相就摆在眼前,论据就在眼前树立,四个大字,却是一段载入历史的现象,却是一段如今遍寻的真相。

马未都不得不承认,他的错误判断,不得不承认,历史的真相在充分地考察前,不允许任何人妄下定论,必须接受,历史温和而有力的解释。

小结

其实,历史上有不少是史书记载的,而未有明确说明的故事,这也是学者考究的一大方向。我们致力于寻求历史真相,不断前进。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成语“打脸”

基于教育的历史故事,史书记载的,存在的道理教化是固然存在的,且是历史史观基础上的教学目的。

正如马未都先生说的,道理比历史真实性更重要。固然,道理和历史真实性都是重要的,可是这没有必要分其左右而言。

道理在教学中,是以教化引导,真相在历史上,是为摆正历史观,正视历史,对真相和真理追求自古是正向的事。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结果惨遭成语“打脸”

把真相和道理分割开,实在不算是正确的,各司其职,而又同归。

虽然马未都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有错漏,但是并不影响他的学识渊博这一形象,单方面的思考易致错处,然而一时疏漏并不至于怀疑他全面思考的能力。

只要善于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虚心于真相。

有不同的见解也是好的,集思广益,集体智慧往往更趋向历史真相。不妨把这看成是历史的乐趣,中国传统文化的乐趣,而乘趣前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1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