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系列之(四七):“胡”说

“胡”字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一个常见常用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胡”是一个形声字。许慎《说文解字·肉部》:“(胡)牛胫垂也。从肉古声。”意思是,“胡”就是牛脖子下的垂肉。甲骨文所无。金文及《说文小篆的字形与今楷书字形写法接近。徐锴系传谓:“牛颔下垂皮也。”引申之,凡动物颔、颈之下垂处皆可称“胡”。《诗经·豳风》:“狼跋其胡。”毛传:“老狼有胡。”朱熹注:“胡,颔下悬肉也。”后来,有些器物的下垂部分亦可称“胡”。《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孙怡让注:“胡之言喉也。援曲而有胡,如人之喉在首下,曲而下垂也。”再引申为长远义。《仪礼·士冠礼》:“永受胡福。”郑玄注:“胡,犹遐也。远也。”再引申为长寿义。《诗经·周诵·载殳》:“胡考之宁。”毛传:“胡,寿也。”

在现代汉语中,“胡”除了上述义项,还有一些其他义项。《现代汉语词典》中,“胡”有四个同音字。胡1,一个是指在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各民族。比如我们常说的“胡人”。二是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东西),也泛指来自国外的(东西)。如胡琴、胡桃、胡椒、胡麻胡芹胡萝卜、胡豆、胡瓜、胡杨等等。胡2,副词,表示随意乱来。胡闹、胡说、胡诌、胡搞、胡扯等。胡3,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胡4,“鬍”的简体字。胡须。

上述义项中,胡2的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以"胡“为语素所构成的词语,多含贬义。而贬义的语源,殆自于胡1。在我国古代,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是正统,而“中国”之外的其他少数民族,则为“蛮夷”。有一种说法,牛的喉咙里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而西北少数民族的语言,在汉人听来,有似于牛的呼噜声,故称其为“胡人”。进而把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也同城为“胡”。相比于中原文化,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的开化程度不高,文化也相对落后,所以也就受到汉人的鄙视。久而久之,“胡”也就成了一个带有贬义色彩 的词语

在今天,含有语素“胡”的词语,大都为贬义。除了上述例子外,尚有很多。胡编乱造、胡搅蛮缠、胡吃海喝、胡说八道、胡言乱语、胡作非为、胡吹海摔、花林胡臊、胡思乱想、胡里糊涂、等等。“胡”就是“乱”,就是没有规矩、没有章法。

由此可见,对一个词语的解读,如果我们有了历史的眼光,历史的视角,那么,我们会对这个词的词义及用法会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和领悟,从而也使得我们对这个词的词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再附带说一下“胡”的贬义色彩。因为“胡”含贬义,所以,在以往很多脸谱化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一些反派角色的名字中也往往含有“胡”字。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反派人物叫“胡汉三”;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国军司令叫“胡传魁”。就连《林海雪原》中,侦察英雄杨子荣假扮的土匪叫“胡彪”。可见,“胡”字的这种历史文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在脸谱化盛行的年代,除了“胡”,还有一些听起来就让人感觉不是好人的姓氏还有不少,黄(世仁)、穆(仁智)、钱(广)、刁(得义),等等,兹不详述。呵呵。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