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坡义地名词“坂”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7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9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7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9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7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9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7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9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7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9

论坡义地名词“坂”

摘要:本文以地名“长坂坡”为出发点,利用历史文献对“当阳之长坂”中的地名“长坂”演变为“长坂坡”的过程和缘由进行了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首先对坡义地名词“坂”与“阪”进行考释,进而从不同语言角度对坡义地名词“坂”进行了逐一分析。坡义地名词“坂”在汉语方言、域外语言中均有分布,并与少数民族语言中的相关词语互为联系。

关键词:地名;坂;阪;长坂;大阪

论坡义地名词“坂”

长坂坡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因明代《三国演义》中广为传颂的“长坂坡之战”而为后世熟知。据《当阳县志》记载:“长坂坡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万历年间经史学家考证鉴定,确立为古战场遗址。”长坂坡现为湖北省著名历史文化景观之一。

《三国演义》以西晋史实著作《三国志》为创作基础,但《三国志》中这一地域的指称皆为“长坂”,未见地名“长坂坡”。因此“长坂坡”应为后起之名。本文从这一地名演变入手,对坡义地名词“坂”作多语言角度的探讨。

一、“坂”与“阪”

广韵》曰:“坂,同阪。大陂不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未收录“坂”,但有:“阪,坡者日阪,一日泽障,一日山胁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日:“坡者日阪,从阜反声,字亦作坂。”王力《同源字典》指出“阪”“坂”同源。由上可见:“坂”“阪”皆有坡义。下面将对“坂”“阪”作语义考察。本论文使用的语料库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发的《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坂”在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中,仅见两例,分别为《竹书纪年辑证》、《国语》中的地名词“蒲坂关”、“蒲坂”,二者皆指虞舜都城所在之地。《竹书纪年辑证》中同样有“蒲阪”“蒲阪关”的记载,在这时期,“坂”“阪”已可混用而无语义差别。在汉语中,“坂”从先秦开始使用至今,仅表坡义,语义稳定而无变化。

与“坂”仅见两例不同的是,“阪”在先秦时期已广泛运用于各类典籍之中,其使用情况大致有两种:是依赖上下文语境,以坡义入词句,如“立于阪上”、“犹渊之与阪”等。一是作为通名构成地名词语,如:垆阪、湛阪、阴阪等。以后者更为常见。下面将对“阪”作语义探讨。

“阪”最早出现在《诗经》之中,共计5处,如《诗经·郑风·东门之

论坡义地名词“坂”

》:“东门之,茹

论坡义地名词“坂”

在阪。”《诗经·秦风·车邻》:“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于阪,酾酒有衍。”《诗经·小雅·正月》:“瞻彼阪田,有菀其特。”根据向熹的《诗经词典》,“阪”在《诗经》中的用例皆使用本义山坡、斜坡。但“瞻彼阪田”之“阪”其词义有不同见解。

东汉许慎日:“坡者日阪,一日泽障也,一曰山胁也。”“阪”的词义除了本义表坡,也具有水域义及山中峡谷之义。东汉郑玄注日:“阪田,崎岖之处也。”按照东汉王充《论衡·率性》:“夫肥沃,土地之本性也。”“”取土地贫瘠之义,结合“有菀其特”指草木长势茂盛的语境,此处作贫瘠之义理解不妥。唐李贤《后汉书》注云:“谓险要之地。”根据这一注释,“阪,崎岖之处也”,“阪”即指崎岖险要之处。另《尚书·周书·立政》:“夷、微、卢;三毫阪尹。”“夷、微、卢”指在夷、微、卢

论坡义地名词“坂”

三地分别设立君主。“三亳”在我国历史上指成皋、轩辕、降谷三地。从句式结构上看,“夷、微、卢”与“三毫”为地名对应,而“阪尹”应与“悉”同为官职名称,皆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郑玄注日:“三毫者,汤旧都之民服文王者,分为三邑,其长居险,故言阪尹。”“阪”取险峻、险要之意。明清王夫之《尚书稗疏·卷四下》中认为“阪尹”为夏故都的官名。清孙星衍综合二者的观点,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指出“阪尹”已由表示身居险要之处的官员固化引申为官职名称。笔者较为赞同孙星衍的看法,此处的“阪”应为“险峻、险要之地”。

《春秋左传·哀公十六年》中有这样的记载:“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清洪亮吉在《春秋左传诂》中说到:“按蜀志张飞传:‘曹公追先主一日一夜,乃于当阳之长坂。’今长坂在当阳南,北去江陵城百五十里,地形高险,或即楚人所欲迁也。”他认为“阪高”可能就是当阳长坂,因其地形高险而被称为“阪高”,“阪”指险要之地的释义与“三亳阪尹”之“阪”一致。

汉末药学著作《名医别录》可见四处“阪”的用例,皆出自《名医别录·上品》卷第一,如:

(1)麦门冬,味甘,平。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生川谷及堤阪。

(2)枸杞,根大寒,予微寒,无毒。生常山及诸丘陵阪岸上。

(3)车前子,味成,无毒。生真定丘陵阪道中。

(4)茵陈,味苦,平。生丘陵阪岸上。

枸杞、车前子皆生于丘陵阪岸,“岸”在许慎《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岸,水

论坡义地名词“坂”

而高者”,即水边高起之地、水边的陆地。且枸杞、车前子喜温暖湿润气候,对水分需求较多。另外,茵陈主要分布在我国低海拔的河岸地区。因此“丘陵阪岸”“丘陵阪道”皆应靠近水边。另外,麦门冬为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喜温和湿润的气候,适宜湿润的土壤环境,需水分较多。引文中麦门冬生“川谷堤阪”,“川”象流水之形,许慎《说文解字》日:“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又日:“堤,滞也。”“堤”的含义后由“水停滞、淤积的地方”引申为在江河湖海边修筑的用以挡水的建筑物。由“川”“谷”“堤”的词义可见,麦门冬的生长环境也应靠近水边。

综合“阪岸”“川谷堤阪”的释义以及枸杞、茵陈、车前子、麦门冬的习性,可得知其生长环境皆靠近水边,因此这里的“阪”应为近水的“河岸、堤岸”。笔者认为“阪”表“河岸、堤岸”的这一义项是受其另一同源字“陂”的影响。《说文解字》日:“陂,阪也。一日沱也。”邵则遂、王薇认为:“陂由山坡、斜坡引申出倾斜、山崖、堤岸等义项。”在历代文献中同时可见“阪岸”“陂岸”的说法,但以“陂岸”所见较多。

综上所述,“坂‘阪”皆有坡义,但“坂”具有表坡的独一性,“阪”的表义范围广,除了坡义,兼具险要之地、山中峡谷、河堤诸义。根据检索数据,可归纳出以下几点:(1)在先秦两汉时期,“阪”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坂”,在这一时期“阪”的词义己发展得较为丰富全面,但“坂”才开始使用,并且仅表山坡、斜坡。仅在表示山坡、斜坡这一义项时“坂”“阪”可互换使用且不影响文意。“阪”“坂”二字为同源字,“阪”为本字,而“坂”为后起字,笔者认为这也正是先秦时期“阪”较“坂”常见的原因所在。(2)从魏晋时期开始至明清时期,“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它在各类文献中开始大量出现,甚至取代之前被记载为“阪”的各类词语。笔者认为“坂”较“阪”而言,语义单一,无需根据语境作词义判断。出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坂”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渐渐取代“阪”。(3)在现代汉语中,皆直接以“坡”表示山坡、斜坡之义,后起地名也皆以“坡”字入地名,“坂”“阪”除在方言中使用外,其坡义特征仅以地名词的形式得以保存。

二、“坂”与“长坂坡”

“坂”指山坡、斜坡,那么指称“当阳之长坂”的“长坂坡”在语义组合上即为“长坡坡”,未免显得累赘重复。下面将从历时角度对“长坂”演变为“长坂坡”的缘由进行探究。

“长坂”一词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可见两处记载。班固汉书》第二十八卷:“故日蒲,秦更名。莽日蒲城。”应劭日:“秦始皇东巡见长坂,故加反云。”这里的“长坂”指蒲坂,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全后汉文》卷六十九:“登长坂以凌高兮,陟葱山之

论坡义地名词“坂”

陉。”此句出自东汉文学家蔡邕的《述行赋》,是蔡邕行至洛阳市偃师县时根据眼前之景所作。

魏晋时期,陈寿的史实性著作《三国志》以“长坂”指称今当阳长坂坡,使得在此时期之前用以指称任一具有长坡地形特征的“长坂”呈现出语义分化,即也可用于专指“当阳长坂”这一特定地域。南北朝时期“长坂”的使用频率有所增加,其中以指称今长坂坡的“长坂”共计14例。而以“长坂”指称普通地名的共计16例,且其中大部分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如《水经注》卷二十六:“故言朱虚城西有长坂远峻,名为破车岘。”再如《水经注》卷六:“侯甲水注之,水发源祁县胡甲山,有长坂,谓之胡甲岭。”

“长坂”的两种语义指向,自魏晋南北朝至宋辽金时期的文献资料中皆有分布。需要指出的是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长坂”主要被运用于诗歌作品之中,不指向具体处所,大都为泛指,尤其以“秋兰被长坂”“骏马驰长坂”此二意境来寄寓诗人品行高洁、志向高远的较多,如《全唐诗》卷三?杜淹《寄赠齐公》:“冠盖游梁日,诗书问志年。佩兰长坂上,攀桂小山前。”又如《全唐诗》卷六七一唐彦谦《留别四首》:“盐车淹素志,长坂入青云。老骥春风里,奔腾独异群。”

元朝时期,出现了“长坂坡”的首次使用,如《元刊全相平话五种·三国志平话卷下》:“张飞言日:‘你不闻吾到当阳长坂坡,观曹操百万之军,吾叫一声,如同小卒。’”它通过附加通名“坡”的方式与只能借助语境才能得以区分不同语义指向的“长坂”区别开来,使指称明确。自这一时期开始至明清时期,“长坂坡”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而“长坂”依旧保持两种语义指向,但多为指具有长坡特征的地域处所。

总之,在《三国志》出现之前,“当阳长坂”并不具有知名度,“长坂”可以用来指称任一长坡地形。但在《三国志》中对“当阳长坂”的相关记载,使得“长坂”肩负了双重的指向功能,即当阳之长坂、长坡地形。笔者认为,“长坂”指长坡占优势的原因是:从先秦至宋辽金时期,“当阳之长坂”仅表示长坂坡这一单一的处所,而表长坡的“长坂”,它的语义指向却是广泛的,因此,在长坂坡或长坡的两种语义较量中,表长坡的使用频率始终是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元朝时期“长坂坡”的使用首次出现,使得“长坂”的两种语义指向之一“当阳长坂”逐渐由“长坂坡”替代,进而使得“长坂”表长坡的语义指向也更为常见。

“长坂坡”由于《三国志》而为后世广为知晓,它更多的被贴上了历史地名的标签,具有指代的典型性、单一性,因此后世几乎没有再使用它对其他处所进行指称。以“长坂”命名的地名几乎所剩无几,其原因应为:由于口语的推广以及“坡”在口语中的广泛运用,“坂”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致使其表坡的语义特征逐渐隐晦、不明显,“长坂”较多的是作为地名沉淀于我国的历史文献之中。因此在选择“长坂”还是“长坡”对某一坡形地点进行命名时,大众会更容易选择通俗易懂的“长坡”,而不是“长坂”。为了验证这一看法,通过百度地图对“长坡”进行检索,发现全国目前正在使用的有“长坡”字样的地名共计336处,而以“长坂”命名的地名仅有10处,远远超过“长坂”类地名的使用数量,这也证明了在现代汉语中“长坡”比“长坂”具有更高的使用频率这一事实。

长坂坡较长坂而言,尽管其内部组合呈现出表“坡”的语义羡余,但由于汉语口语的广泛使用,长坂坡中的“坂”的坡义逐渐弱化而变得不明显,因此在地名约定俗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加“坡”这一形式,使之表坡特征在字面上可视可察。总之,从“长坂”到“长坂坡”体现了汉语语言内部的平衡性与补偿性。

三、“坂”与汉语方言

“坂”自先秦使用至今,其义项在汉语共同语中皆为表坡。但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坂”出现了新的用法。

首先,利用百度地图进行检索,在我国地名分布中,带“坂”的地名共计987处。从行政区域的分布特点上看,以福建省居多,约占总数的48%。其次,李如龙先生曾在《从汉语地名用字的分布看福建方言分区》一文中,共收集了以“坂”为通名的165个福建地名,其中闽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约占60%。又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坂ban(名)山坳;坡上或坡下的平地。闽语。福建厦门

论坡义地名词“坂”

、大田前路

论坡义地名词“坂”

”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坂】厦门

论坡义地名词“坂”

百原指坡上或坡下的平地。厦门话多用做地名。”根据以上两本汉语方言词典,“坂”在厦门话中具有山坳、坡上或坡下的平地两个义项。厦门处于闽南方言区内。结合以上可知,“坂”作为地名词语多集中于我国福建省的闽南地区。

以崔乃夫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为基础对我国闽南方言区内的“坂”字乡镇及其以上行政地名进行了统计,共得地名30余处。如李如龙先生指出的“闽南方言称坡地为坂”,这类“坂”表坡义的地名有:漳州市长泰县的溪坂、坂尾,华安县的黄枣坂;泉州市永春县的中坂、坂中,德化县的坂里等。

另外,在闽南方言中,“坂”也可表示地势平坦的地方,且多指溪边地势平坦处。这类的坂字地名有:溪坂洋,泉州市地名,因处九溪河谷、地势平坦,故名;大溪坂,泉州市地名,处溪畔较大平坦地,故名;草坂,漳州市地名,明建村于草木丛生、地势平坦处,故名;陈坂,漳州市地名,陈姓开基,处溪南平坦地,故名;过坂,厦门市地名,郭姓始居,地势平坦,名郭坂,今谐音为今名。

再者,在闽南地区的地名中,还存在一类“坂”字地名,其通名因谐音而被记作“坂”,这些地名皆不具备山坡及地势平坦处等得名理据,“坂”已虚化为村落通名,其义类似村、寨,如:漳州市华安县地名下坂,原名霞苑,方音中“苑”与“坂”谐音,而改为今名。这类的地名还有蔡坂、芹坂、泰坂等。

综合以上“坂”在闽南方言中的义项如下:(1)山坡;(2)地势平坦的地方;(3)村落通名;(4)山坳。

福建省境内多山峰峻岭,其地理特征素来被描述为“依山傍海”“八山一水一分田”,“坂”类地名的广泛分布正是福建省多山多坡的反映。“坂”作为地名通名常见于闽南方言中,笔者认为形成这一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受方言的影响,在闽南方言中“坂”表示坡度不大而范围较大的坡地,其蕴含的山坡义与普通话保持一致。另一方面,这也与闽南方言所处区域的地理特征相关,闽南方言区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在地域上包括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及龙岩市的部分地区。根据洪长福等的《闽南山地林火扑救技术研究》介绍:闽南地区山地较多,境内高丘海拔在250~500米之间、山地高度均在500米以上,具有明显的山脊、山沟和峰峦,起伏变化大,坡度多为≥25。的陡坡、急坡、险坡,因此地形特征也是闽南方言较多以坡义“坂”作为地名通名的原因之一。

“坂”在闽南地名中的分布,既保存了其坡义特征,同时也使得“坂”的词义在方言范围内有所扩充和发展。

四、“坂”与少数民族语言

壮侗语族属于汉藏语系的范畴,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中的诸语言被称为台语。李如龙先生在《闽南方言和台语的关系词初探》中,以泉州话作为闽南语的代表点,以傣语壮语布依语三种语言作为台语的代表点,他发现闽南语中的“坂

论坡义地名词“坂”

”与台语的以上三个代表点中表示村义的通名存在语音上的对应关系,认为其互为关系词。按照李如龙先生的观点,下面将对闽南语及台语中的关系词“坂”进行语义考察。

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境内,云南可见大量傣语地名,在傣语中“村、村寨”义通名的语音形式为

论坡义地名词“坂”

,在字面上被记录为“芒”“曼”。如:德宏州盈江县地名芒章,“章”傣语意为大象,“芒章”即有大象的地方。德芒市地名芒杏,“杏”傣语意为石头,“芒杏”即有石头的地方。临沧市耿马县地名曼湾,“湾”为傣语“碗”的谐音,即碗村;曼迈,“迈”在傣语意为线,即线村。汉语标准地名形式为“专名+通名”,傣语地名较汉语地名内部结构而言,呈倒装状态,即“通名+专名”。

西双版纳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最为人所知的傣语地名。根据李如龙先生:“闽南方言称坡地为坂;台语的‘坂’指村子,也用来作村落的通名,西双版纳的版’就是一例。”‘西双”“版纳”在傣语中的意思分别是十二、千田,“纳”表示田,直译为“十二千田”,但其在傣语中的原义却并不是各个读音语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理解为十二个田赋单位,也含有十二个行政区划的意思。笔者对于李如龙先生的西双版纳中的“版”为村落通名这一观点不太认同,认为应将“版纳”视为整体,它是由田赋单位逐渐过渡为表示行政区域“村、村寨”的通名。吴泽在其《来自神话传说的傣族地名》中也认为:芒与版纳译为“曼”同义,即寨子之义。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语地名的内部结构与傣语保持一致,即通名在前、专名在后,但其表示村义的通名,因记音汉字的不同而不相一致,共有板、晚、慢、班四种形式。其中以“板”最为常见。张声震的《广西壮语地名选集》中共收集了以“板”为前置通名的地名403条,如:都安县地名板东,“东”壮语意为森林,板东即林边村。板江,“江”为壮语鼓的谐音,因村形似鼓,故名。板韦,“韦”指姓氏,即韦村。板岜,在壮语中“岜”指石山,即石山边的村庄。以“晚、慢、班”为前置通名的地名如:武鸣县地名晚方、巴马县地名晚内、靖西县地名晚江;大新县地名慢先、慢那、慢小;巴马县地名班交、班血等。但是通过考察发现,“班”除了可以表示村落通名外,在壮语地名中它也具有山坡义,如:田林县地名班马,“班”是壮语斜坡banz的近音,“马”在壮语中指田,因村处斜坡上,故名;田东县地名班龙,“班”指斜坡,龙同汉义。

综合以上,壮语、傣语皆以“通名+专名”为地名的结构形式,这与汉语地名不尽相同。再从“坂”类地名在全国的分布情况来看,以“专名+通名(坂)”的标准形式最为常见,但其中也有少数偏离此标准的地名形式,这些地名的内部结构为标准形式的倒装,如坂美、坂斗、坂曹、坂陈、坂南掌、坂月、坂茂等。笔者认为这些与汉语不相一致的地名形式,应是受到壮语、傣语等台语的影响而产生的,是台语地名的作用力在我国整个地名系统中的扩张与渗透。

另外,壮语中表示村义的通名“板、班、晚、慢”是对壮语语音

的汉字记音,但其中较为特殊的是“班”,它除了具有表示村落通名的功能外,还有山坡义。与汉语地名中的坡义通名“坂”语音相近且词义一致,二字应是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源字。闽南语中的“坂”既保存了表坡本义,也指地势平坦之处,或虚化为村落通名,这与台语地名中的“版纳”“班”的词义演化具有相通性。

汉语共同语地名中的“坂”与闽南语地名中“坂”就坡义特征而言,具有一致性。但闽南语中“坂”却在汉语共同语语义的基础有所扩大和发展。虽然台语中并未直接以“坂”表示山坡,但是闽南语中的“坂”与台语中的“板”“晚”“班”“慢”“芒”“曼”皆为重唇音声母,它们不仅在语音上具有对应关系,而且语义相同或相关,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苗族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等省。其使用的语言为苗语,属于苗瑶语族中的苗语支。在黔东苗语和湘西苗语中均可见与“坂”互为对应联系的地名词语。

“苗族多居住在边远高寒的贫困山区,这一点在苗语地名上反映十分明显。山坡,苗语说bil,常用’排’等字译写。”“排”在苗语中的实际读音为[ba]。这类地名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名志》中收录较多,举例如下:

排调镇:Bil Diel(为地名的苗文记录,后同),Diel指汉族(后苗文意均来自《苗汉词典》),意为汉人坡。

排路乡:Bil hlet,helt指铁,意为铁坡。

排告乡:Bil ghot,ghot指旧(与“新”相对)意为古老的山坡。

由于苗族没有本民族自发创制的文字,再加上汉语文化的扩大和影响,大量的苗语地名以音译和意译的方式被汉化,在现今可见的地名资料中,纯粹的苗语记音地名己越来越少,官方命名的汉化标准地名尽管缩减了苗汉民族之间的交际障碍,但苗族的少数民族气息也因此渐渐消失在地名之中。例如,我国第一次地名普查的成果,仅少数地名资料对苗语地名有苗文记载,且由于汉语译写标准的不一致,汉字转写也不统一。如苗文“Vangx”既可译为“坡”,也可译为“岭、山岭。”译为“坡”的《贵州省凯里市地名志》中收录的开怀乡地名响草坡(Vangx Ghaib Senl、平乐乡的高坡(Vangx Nangb Hxent)、格河乡的沙子坡(Vangx Vib Hxed),译为“岭”的如凯棠乡虎岭(Vangx Xed)、旁海镇的抬轿岭(Vangx Ghangt Jes)等。根据《广雅·释丘》:“岭,阪也。”《宋本广韵·静韵》:“岭,山坡也。”因此,苗文中的“Vangx”事实上皆为山坡义。凯里市属于典型的黔东苗语,《苗瑶语方言词汇集》标注“Vangx”的读音为

论坡义地名词“坂”

黔东苗语地名中的“Bil”与“Vangx”与汉语地名词“坂”具有音近义同的特点,应为坡义同源词关系。另外,与闽南语、壮语地名中的“坂”类关系词保持一致的是,苗语地名中的坡义词“Bil、“Vangx”也可见大量虚化为村落通名的用例,如凯里市地名背后寨(Vangx Jib)、岩寨(Vangx Dox)、新寨(Bil Hxed)、小寨(Bil Xed)等,其词义演变具有相通性。

在湘西苗语中,《湖南省凤凰县地名录》的“苗语地名用字对照表”指出:“帮一坡的陡面。”其收录的以“帮

论坡义地名词“坂”

”(记音来自凤凰方言调查,下“板”同)为前置通名的地名有帮增(苗语“增”的读音为“坟”意)、帮高丑(在苗语中,“高丑”意为黄茅草)等。另外,在湘西苗语中可见大量以“板”为通名的地名,“板”有两意,指山垄和坪。如板畔(“板”指山垄,“畔”的苗语意指一种乔木)、板河(“河”苗语意为雾,因此村在山垄里,早晨多雾得名)、板斗若(“板”指坪,“斗若”指板栗)等。

据《王力古汉语字典》,“垄”指“田间分界的土堆”,即田垅。山垅,应据《》也有堆起义,指起伏的山,其凸起的部位,即山坡。又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郡东山垄重复,中间有平地,四向皆有小冈环之。”注日:“小日丘,大日垄。”湘西苗语中,“板”可指山垅,“坪、平地处”之义应为由“山垄”具有四周有平地的地理特征引申而来。湘西苗语中“板”指山垅、山坡、平地的语义关系,与闽南话中的“坂”指山坡及地势平坦之处,也具有内部的一致性。

黔东苗语地名中的“Bil[ba]”“Vangx

论坡义地名词“坂”

”以及湘西苗语中的“帮

论坡义地名词“坂”

”“板”与汉语地名词“坂

论坡义地名词“坂”

”语音语义皆相近相关,应为同源词无疑。苗语所属的苗瑶语族与台语所属的壮侗语族,皆为汉藏语系的分支,“坂”类关系词在这两大语族的少数民族语言中具有相通的表义所指及词义演变,且皆与闽南语相关联。这些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坂”类关系词,不仅具有区域性语言及民族地名研究的价值,更是语言亲属关系研究的珍贵材料。

五、“坂”与域外语言“大阪”

在我国可见大量以日本地名“大阪”命名的商铺,如大阪章鱼丸子、大阪铁板烧、大阪回转寿司等。大阪位于日本近畿地区,是日本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枢纽。据记载,大阪古称大坂,19世纪明治维新时期开始更名为大阪。日语中坂、阪可用于同一地名表述的情况与我国保持一致。下面讨论日语中的“大阪”一词。

汉字是日语文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内阁1981年颁布的《常用汉字表》共包括1945个汉字,其中可见“坂”。“坂(阪)”在相关日语词典中可见,如《日汉同形异义词词解》:“坂,①{名}坡,坡道,斜坡②<转>(年龄的)陡坡、大关。”另外,《汉日词典》中收录有:“坂(阪)

论坡义地名词“坂”

<书>坂

论坡义地名词“坂”论坡义地名词“坂”

论坡义地名词“坂”

配。☆如丸走~/丸

论坡义地名词“坂”论坡义地名词“坂”

”又《现代汉日辞海》:[坂](阪、皈)①坂.<~田>

论坡义地名词“坂”论坡义地名词“坂”论坡义地名词“坂”论坡义地名词“坂”

;(《漠书·蒯通傅》.②[名]姓。”

由上可见,日语词典对“坂(阪)”的解释皆引用了我国的典籍资料,如《汉书·蒯通传》以及成语坂上走丸、如丸走坂,通过这些可以断定日语中的“坂”“阪”皆为汉借词,且日语中的“坂”“阪”也皆有坡义。

根据日本史书记载,神武天皇因见今大阪附近区域水流湍急、浪花翻滚,而将其命名为“浪速”。后由于地形变化,此地高地特征明显且山地、坡道较多,故后更名为“大坂”。周光倬《日本地理》中有介绍:“日本诸岛为环太平洋褶曲之一的部分构成。高山隆起,排列似带,与群岛之主峰相连······岛上山谷纵横,平原罕见。但因受海洋水蒸汽及雨雪之破坏,侵蚀作用极大,而地形尤为崎岖。”另外,他还指出日本的国土约70%处于山地丘陵地带,大阪位于日本本州岛,而本州岛的山地约占其面积的63.6%。因此也足以可见大阪(大坂)具有以山坡地形命名的理据特征。

陈达夫的《日语地名词典》共收集了两万余条地名,词典中“坂”类地名有田原坂、

论坡义地名词“坂”

之助坂、清水坂、富

论坡义地名词“坂”

坂、

论坡义地名词“坂”

、岛坂、潮见坂等共159处;而“阪”类地名有阪合、阪町、吉阪

论坡义地名词“坂”

、四阪岛、下阪本、松阪市、柬大阪市等共计24处。“坂”的使用范围要远远大于“阪”。根据地名条目的释义得知,日本的“坂”字地名有很大一部分己通过并入其它行政区划地名的方式而成为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的历史地名,如南大坂(旧村名)、下宇坂(以前是下宇坂村)、尸坂(并入广岛市前为村)等,根据这一现状可知“坂”的使用频率在逐渐降低,甚至有的“坂”字地名已因废除而不再使用。日语中“坂”“阪”皆表山坡,但“坂”使用地位的下降,以及由“大坂”到“大阪”的更名,令人费解。

汉字是音、形、义融为一体的文字,通过字面,我们可以透视语义,因此在对事物进行命名时,人们往往会对具有不好意味的字眼予以回避,中国人的避讳心理自古有之。日本是一个深受汉语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在汉字文化的熏陶下,日本对汉字的音、形、义的理解也越来越为透彻、清楚,因此在使用汉字时,他们不仅考虑汉字的字形和读音,也注重汉字表达的意义。与中国人一样,语言避讳在日本也极为常见。“大坂”改称为“大阪”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在日本历史上,与此同期的重大事件是武士制度的废除。

武士产生于日本平安时代,他们最早是封建领主保护自己的利益并用以扩张势力的私人武装力量,后来慢慢地演变为一种专门的军事制度,之后由于朝廷对武士势力的重用,使得武士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由于武士具有世代继承俸禄的特权,到明治维新时期,武士们每年领取的俸禄几乎已经占国内总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一庞大的开支使得政府无力承担而对武士制度予以取消。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武士逐渐没落、衰亡。这样的社会事件给当时的日本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动荡。据日本历史记载,取消武士供养制度,武士们由于生存特权的被剥夺而极为愤慨与不满,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福冈发生了武士暴动就是例证。另外,与此同一时期,日本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内战西南战争爆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武士特权的废除。“大坂”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被改称为“大阪”,从字面上看,“坂”在汉字构成上由土字旁即“土”和“反”两部分构成,“土”又与“士”形近。根据日汉词典,日语中包含“士”“反”的相关词项及其汉语表义如下:

论坡义地名词“坂”论坡义地名词“坂”

综合以上日语词汇可知,整个“坂”的字面意思容易让人联想为武士反对、反抗当朝的统治。在明治维新时代,正是取消武士社会地位、消除武士制度的时代,在这一敏感时期,当朝统治者对武士的忌讳是可想而知的。笔者认为“大坂”的改名便是出于这个原因。这一推测也在日本留学生伊藤亚由美处得以证实:在日本,“大坂”的更名原因广为人知,也正是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日本用于指称重要的地名一律用“阪”,而不选择具有不好意味的“坂”。《日汉常用专名词典》中收录有日本主要地名,在对其进行统计后得到关于“坂‘阪”的地名共计13个,其中含有“阪”的共计9个,含有“坂”的仅4个,这本著作中的日本主要地名也证明了以“阪”指称重要地名这一说法。

总而言之,两个坡义地名词之间的更换,既考虑到了语义的因素,也兼顾了语音的一致,因此,以“阪”代“坂”不仅表现了日本与中国相同的汉字避讳心理,更体现了日语与汉语汉字的的历史渊源。

六、结语

地名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词汇中的专名,是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汉语地名词“坂”与壮傣语族、苗瑶语族中的村落名及日本地名“大阪”皆具有渊源关系。总之,坡义“坂”同时具有语言学及地名学上的研究意义。

论坡义地名词“坂”

文章作者邵则遂 唐磊

文章来源:《长江学术》 2017年第1期

选稿:何铂羽

编辑:罗舒平

校对:邹怡思

审定:刘优华

责任编辑:刘言

(文章注释内容请参考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