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人生的不遇之“遇”

人生的不遇之“遇”

当下,已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2021全球移动市场报告》中显示,全球目前智能手机用户已超过40亿,我国以9.54亿的智能手机用户总量居首,普及率是66%。

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娃娃,大多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即使你到天涯海角,潜入深山老林,也能找到你。正如网络语所言:“只要一机在手,走遍天下无忧!”“一机在手,天长地久!”

可在以前,通讯远没有现在这样便捷,人们沟通联络很不方便,走亲访友常常不遇,“大将军”把门,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心情很不爽。古时候,文人雅士访友问道也经常不遇,可他们并不失落、懊恼,常于不遇中遇见很多,悟出很多,不遇成了美丽的际遇,成就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

唐代大诗人李白年轻时就是超级“背包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大半生都是在路上,“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过着纵情山水的生活。李白访友、寻仙、问道,常常不约不遇,可他似乎又遇到了冥冥之中期待的东西。在《寻山僧不遇作》诗中,虽然: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

从石窗中窥见了白色的拂尘,已经落满尘埃,诗人有些失落,想要回去,可: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这种空寂空灵不是更好吗?逃脱尘世烦嚣,寻得这空空乐乐之净地,优哉游哉也!

人生的不遇之“遇”

在《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诗仙李白的“不遇”有着更大的收获,诗曰: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隐隐的犬吠从淙淙的流水声中传来,桃花带露珠,密林见麋鹿,野竹浮雾岚,飞瀑挂青峰……诗人倚着几株古松,并不去揣测主人去了哪里,而是展现旖旎想象,放飞悠悠思绪,在这空山无人的情境中,获取诗意的灵感和身心的慰藉。

孟浩然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因他未曾入仕,以隐士终身,被称为“孟山人”。他也曾访友不遇,遂书《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诗云: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这首诗乍看平朴直白,似乎没有什么内涵,可细细品咂,却又韵味无穷。主人可能登山去了,小院里鸡犬相闻,生趣盎然,似乎代替主人,热情迎迓来访的贵客。

人生的不遇之“遇”

丘为,苦读数年方于唐天宝年间中得进士,官至太子右庶子,享年96岁,据传是唐代寿命最高的一位诗人。他作有一首《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诗人攀行三十里山路寻友,轻叩柴门无人应答,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寻思主人莫不是去砍柴了、垂钓了?这次错过了,不能再见面。失望之际,环顾四周,只见刚下过雨的草色愈发青翠,晚风送来阵阵松涛,吹拂窗户,望着眼前的清幽,平添了客人的雅兴。虽然没能与主人相遇,可这一趟寻访,却遇见意外惊喜,何必非要等待主人接见呢?

韦应物也是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有一次,他趁着休假去访老朋友,可没见到老友,却悟出了他写诗的秘诀,诗曰:

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

诗人大概是初次来访,看了小院周边的环境,心里在想:这家伙难怪诗写得那么清丽脱俗,沁人心脾,原来他家门前有一弯清凌凌的小河,河对面是白皑皑的雪山。

人生的不遇之“遇”

不遇之诗,最有名的应该是晚唐苦吟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隐士。诗人离开繁华都市,要寻找的隐士,不就是在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吗?

晚唐诗人杜荀鹤去拜访山中道长,想着请教寻真修道之事,不曾访道不遇,赋诗云:

寂寂白云门,寻真不遇真。

只应松上鹤,便是洞中人。

寻访真理却不遇真人,有些失望,可望见青松之上的白鹤,不由自悟:这不就是仙洞之中修为高深的道家真人吗?

人生的不遇之“遇”

与贾岛同时代的晚唐诗人雍陶,去访问久未谋面的老友,可竟生疏得找不到朋友的家门,写诗说: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访城西友人别墅》

他来来回回走了好几圈,直走到中午了也没找到友人的家,盖因“村园门巷多相似”。最后找到没找到呢?诗中没交代,却寻到了“处处春风枳壳花”。枳壳花为枳树开的花,色白味香。枳木硬而多棘刺,常作为乡间篱笆墙。诗人未找到友人的家,却遇到了乡村淳朴的风情、美丽的风景,这不幸之幸更令人难忘啊!

人生的不遇之“遇”

南宋中期诗人叶绍翁在某个春日去游园,园子的主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不得而知,反正他没有预约,结果呢?诗人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游园不值》,诗云: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所园子应该很幽僻,门前长满了茵茵青苔。诗人轻敲柴门,无人应声,徘徊不得入,甚为扫兴。他正准备离去时,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杏花探出头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领略到满园红火的春色,感受到绚丽的春光照彻心宇,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其实,人生有许多美丽的不遇之遇,你孜孜以求、苦苦追寻的,并没有遇到,却意外遇见别样的欣喜——遇见了唯美的风景,参悟了透彻的道理,或者一场浪漫的邂逅……不遇而遇、不期而遇,都是生命里的一次过往、一种因缘,惊喜的温暖的,或者空灵悠远的,都值得我们珍惜。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1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