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迂为直”的智慧

“以迂为直”的智慧

01

作为企业经营者,从孙子的“以迂为直”战术中,会得到怎样的启示?

孙子兵法》十三篇,第七篇《军争篇》可以说是一道分界线,之前六篇讲的是战前如何运筹帷幄,在庙算已毕、财政已足、外交已尽、内政已定、奇正之术已熟、虚实之情已明之后,接下来的第七篇,开始论述战场上如何交战获胜。

《军争篇》开篇这样写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孙子认为,一般而言,打仗的规律是将领先从国君那里接受命令,然后集结起军队,直至两军对垒。战场之上,没有比争取先机更困难的事了。而两军争取先机的困难之处,在于如何将迂回路线变为通途,将不利转化为有利。故意走迂回路线,引诱对方错认为有利可图,比敌人出发得晚却能到得更早,这就是将迂回变为通途之妙。

在双方实力基本相当时,想要先发制人、抢占先机,需要特别注意间接路线,“曲线救国”。大道虽然又直又快,但彼此都会有所防备,甚至所谓的捷径往往早已布满陷阱。而走曲线,走他人意想不到的路线,虽然多走了路,但能减少潜在的危险,最终达成目的。

02

1626年明清交替之际,清军就是采用“以迂为直”的战术,最终南下入关。在清太祖因攻打明朝辽东地区关宁锦防线受伤,并郁郁而终后,清军攻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期。

山海关、宁远、锦州,此三城居于辽宁沿海地带,海运便利,陆地平坦,明朝方面对此严防死守,不仅加固了城池并配备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红衣大炮,在城内也驻扎有大量骑兵,面对清军来犯进可攻、退可守。

清军在南下攻打明朝的同时,也在持续对蒙古进行劫掠。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明朝采用金钱手段拉拢蒙古人共同抵御清军入侵,蒙古为了自保承担起了守护明朝侧翼的任务。

清军若按线性思维发起进攻,再次出兵关宁锦防线,不仅会重蹈清太祖覆辙,甚至有可能被蒙古人端了老家沈阳。因此,清军决定绕道蒙古,直接攻击北京,也就是不过山海关,转而从北京东北方向的蒙古控制区,来发起对明朝的奇袭。

“以迂为直”的智慧

这样的迂回路线要从蒙古人手里借道,路途翻倍,对后勤补给是巨大的考验。而且清军要跨越的,并非是草原,而是横跨河北北部的燕山山脉,只有少数几个山口可以通行。一旦被截断退路,大军将被围困在长城以内,只能慢慢等死。

但此线路的益处无疑也是巨大的,绕路蒙古,明朝方面会因无法及时得到消息,而错过展开军事动员的时机,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权衡之下,清军开始为大纵深的迂回战略做铺垫,首先出兵攻打蒙古察哈尔部,俘虏1.1万人,胁迫对方借道。接下来,在蒙古骑兵带路下,清军悄悄接近蒙古与明朝交界处的喜峰口,然后仅用2天时间便突破了长城防御,杀到了北京东边约100公里的遵化城下。

得知清军突破长城后,明朝才开始紧急战争动员,在遵化、蓟州设置了第一、二道防线,以期将清军拦截在北京城外。在了解对方的大致部署后,清军利用在遵化城中的内应,里应外合攻下了第一道防线,又发挥骑兵野战机动性强的优势,绕过第二道防线,直逼北京。

清军接连两次绕开对手,避免与其主力交战,不将资源消耗在不必要的战斗中,将目标牢牢锁定在北京城上。而清军绕道攻打北京,其目的并非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逐渐削弱乃至夺取北京周边的城镇,从而弱化北京的防御力量。

因此,在劫掠北京周边后,清军从遵化返回关外。此后,清军又从不同地区突破长城防御、进攻北京周边多达5次,并最终在1644年消灭了明朝。

03

作为企业经营者,可以得到这样三点启示:

1、抢占先机并不意味着要走直线,阻碍企业前进的,有时并非是路途的远近,而是在途中所遇的困难。

2、选择间接路线,是因为内心存有雄心壮志,因而曲也能归直。正如清朝的志向在于取代明朝,所有的行动都是为拿下目标地这一战略服务。

3、迂回战术需超越自己原有的思维框架,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