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的意思?甄的意思和含义!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7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9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7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9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7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9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7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9

感谢王瑞来老师赐稿

原文载《随笔》2022年第5期

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林摅汉字故事

文丨王瑞来

甄的意思?甄的意思和含义!

一、“甄”字怎么念?

“甄”字作为姓氏,怎么读?熟悉《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小说中有两个人物,一名甄士隐,一唤贾雨村。作家曹雪芹以谐音来寓意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告诉读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纯属虚构,不可当真。既然谐音,那么“甄”就是读作“真”了。

“甄”字读作“真”,是一般性的常识。不过,还就是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不把这个字读作“真”。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讲述非常识的逸事。

南宋初年的庄绰,在他的《鸡肋编》卷中记载:

甄彻,字见独,本中山人,后居宛丘。大观中登进士第。时林摅为同知枢密院,当唱名,读甄为“坚”音,上皇以为“真”音。摅辨不逊,呼彻问之,则从帝所呼。摅遂以不识字坐黜。

这段记载过于简略,且有错误,需要佐以其他相关记载,方可较为清晰地复原这一事件的基本影像。

南宋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卷五载:

大观三年状元贾安宅榜,徽庙御集英殿唱名,至第五甲有甄彻者,中书侍郎林摅彦振唱名,呼甄为诸延切。彻自言姓甄之人切,摅犹强辨之,近侍皆笑。继而御史有言,摅罢而出。

南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十七《祖宗科举取人》载:

中书侍郎林摅唱进士第,姓甄而呼坚,名盎而呼怏。于是,中丞石公弼论摅不学无术,传笑中外。

宋史》卷三百五十一《林摅传》也载有此事:

集英胪唱贡士,摅当传姓名,不识“甄”、“盎”字。帝笑曰:“卿误邪?”摅不谢,而语诋同列。御史论其寡学,倨傲不恭,失人臣礼。黜知滁州。言者不厌,罢,提举洞霄宫。

引述了4则史料,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楚地呈现出来。

大观三年(1109),应当是仲春时节,集英殿正举行一场例行的隆重仪式,科举考试的最终结果公布。“天子重英豪”,这一天皇帝亲临,宰相等一干执政大臣也悉数到场。像点名一样,一个一个地呼叫登第人的名字。听到名字的进士,应声回答,接受皇帝的接见。是为集英胪唱,《钱塘遗事》将“胪传天陛”列为“登科五荣”之二。这是过去士人的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之一。

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记载了集英胪唱仪式:“殿试唱名,编排官以试卷列御座之西,对号以次拆封转送,中书侍郎即与宰相对展进呈,以姓名呼之,军头司立殿陛下,以次传唱。”在皇帝的座位西侧,密封糊名的试卷按成绩依次排列,对号拆封传递到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侍郎与宰相手中,呈给皇帝过目之后,把姓名念给站在殿阶之下的军头司,由他们再来大声宣读登第者姓名。

大观三年这一年,刚好林摅担任中书侍郎(不是地位相当的同知枢密院事),轮到他来念刚刚启封的人名。当念到第5甲的“甄彻”时,林摅把“甄”读作“坚”。连念了几遍都没人应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徽宗笑呵呵地提醒,应当读“真”,你念错了吧。当着数以千计的满朝文武和登第进士的面,念错了字,又让皇帝指了出来。林摅觉得很丢面子,他追问甄彻,你的姓到底念什么?不是念诸延切的坚吗?甄彻迷惑不解地回答,我的姓就读之人切的真啊。

皇帝也纠正,本人也一口咬定。于是,念错字的林摅因此丢了乌纱帽。

那么,林摅真的是读错了吗?

明代敕撰《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九于“夏四月,林摅有罪免”之后评论道说:

林摅不识甄、盎字,御史论其寡学,倨傲不恭,失人臣礼,故黜之。且甄、盎二字其果难识者邪?茍于此字而不识,则其于理道,必槩乎其未有闻也。故不惟“月”之,而又去其官,书“有罪”者,鄙之也。

看来,明代人也认为林摅读错了。当然,今天的绝大多数人也一定认为林摅是读错了。

不过,事情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简单。

后来看到甄氏家谱的庄绰,在《鸡肋编》中记载了林摅事件之后,又接着大段引述了甄氏家谱,写道:

后见甄氏旧谱,乃彻之祖屯田外郎履所记云: 舜子商均封虞,周封于陈,为楚惠王所灭。至烈王时,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忠,将美其族。以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氏,皆通之后。而居中山者,于邯为近。按许慎说文》,甄,陶也,从瓦,垔音,居延反。《吴书》孙坚入洛,屯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令人入井,探得传国玺。坚以甄与己名相协,以为受命之符。则三国以前,未有音为之人切者矣。孙权即位,尊坚为武烈皇帝。江左诸儒为吴讳,故以陶甄之甄,因其音之相近者,转而音真。《说文》颠、蹎、滇、阗,以真为声。烟、咽,以甄为声。驯、紃,以川为声。诜、侁,駪,以先为声。此皆先真韵中互以为声也。况吴人亦以甄音旃,则与真愈近矣。其后秦为世祖苻坚、隋为高祖杨坚,皆同吴音,暂避其讳。然秦有冀土止一十五年,隋帝天下才三十七载,避讳不久,寻即还复。既殊汉庆为贺,又异唐丙为景,字且不易,恶能遽改?故世处真定者,犹守旧姓。柰何世俗罕识本音?纵不以真见呼,又乃反为坚字。虑后从俗,致汨本真。是用原正厥音,参考世系,叙为家谱云。

余按《千姓编》通作二音,而张孟押韵,真与甄皆之人切。云舜陶甄河滨,因以为氏。又稽延切,而稽延之音,训察与免,而不言陶与氏也。坚自音经天切,与甄之音异矣。嘉祐中,王陶作彻之曾祖说马济墓铭云:甄以舜陶,氏出于陈。避吴、符、隋,时有为甄。南北溷讹,姓音莫分。本之于古,乃识其真。

庄绰这段不短的引述,其实是想运用甄彻祖父的家谱序和其曾祖墓志铭这样的本证来说明,作为姓氏的“甄”,特别是甄彻的“甄”本当读作“坚”,是因为三国孙坚、前秦苻坚以及隋代杨坚这几个皇帝名字的避讳,才改读作“真”的。言外之意,林摅因此而被罢官是冤枉的。

的确,“甄”字读音,颇有聚讼。

宋代孙奕《示儿编》卷一八云:“甄有二训。音真者,陶甄也;音坚者,察也,免也。见于十七真、二仙韵中,粲然可考。”由此看来,“甄”字自古以来或许就有至少两种读音,不仅是出于魏晋以来的避讳。

《康熙字典》在“甄”字项下,就首列“坚”的读音。举的最早的例子是《楚辞·九思》:“鹿蹊兮????,貒貉兮蟫蟫;鸇鷂兮軒軒,鶉?兮甄甄。”这个例证在清代以前肯定有人用过,但明代的方以智并不认同。他在《通雅》卷二指出,认为此例“以为音坚,此不知轩亦可音欣,蟫亦音寻,不足据也。”

孙奕在《示儿编》中举了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中“散气流形,既陶既甄。在帝包牺,肇经天人”,说那时已经押“真”韵了。

不过学者尚古,孙奕指出:“然学者皆押陶甄在仙字韵,独真字韵反未尝押。此皆相承之久,信耳不信目之过也。”孙奕还举了司马光标注扬雄“甄陶天下”音居延切的例子。

由此可见,林摅读“甄”为“坚”,乃学者间的习尚使然。然而,他错在对文字读音与释义约定成俗的关系把握不准,误以为士人能接受的是“坚”,而非大众读音“真”。估计在徽宗指正和本人确认之后,林摅依然拒不道歉,反加辩解,就是举出了当时学者相承的读法。

其实。“甄”除了读作“真”、“坚”的发音之外,作为地名还读作“绢”。《康熙字典》“甄”的义项中就有这样的解释:“【集韵】规掾切,音绢。同鄄。卫地。今齐隂鄄城或作甄。【史记·齐太公世家】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杜预曰】甄,卫地。今东郡甄城也。又【田敬仲·完世家】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注】正义曰:甄,音绢。即濮州甄城县北。”据一个朋友讲,至今,山东荷泽还保留着甄城这个古老的地名,读音依旧。

如何看待包括“甄”在内的汉字一字多音的现象?方以智在辨析“甄”字的两种读音之后,说“固可不拘矣”。

的确,不可拘泥。我在日本的大学里开了一门课,叫做《汉字文化论》。讲到日语中汉字的读音,除了从中国传来之际因地因时而产生的吴音、汉音和唐音之外,还有一种读音叫惯用音。惯用音中的多数,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没按吴音、汉音和唐音的规则读,而是对难字按照偏旁部首念成了白字。比如,“睡眠”的“眠”,日语的汉音也应该读mian,但惯用音却读作“min”,因为“民众”的“民”字常用,所以就读了半边。惯用音的读法,无疑是错误的读法,不过大家都这样读,也就将错就错,固定下来,沿用到于今。于是,日语中就多了一种汉字读音:惯用音。

类似惯用音的读音现象,自古以来在中国也有。所以,从众从俗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做法。除了读音,汉字写法也一样。依据俗字而规定的简化字,便是从众。

看来,林摅因为一、两个字的异读而被罢官,多少有些冤枉。不过,他也有他的问题。此外,他的异读被罢,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看下文文分析。

二、误读罢官的背后

北宋后期大观三年的殿试唱名,中书侍郎林摅把第五甲进士及第人甄彻的姓念成了“坚”,既为徽宗所指出,也为本人所否认。对此,大丢面子的副宰相林摅不仅不道歉,还进行辩解。林摅的行为当场被讪笑,被指为对皇帝不恭。过后御史中丞石公弼上章弹劾,林摅被罢官外放。

集英胪唱,十分隆重。在这一场合,读错人名,的确有失体统。

不过,首先应当追问,林摅为何会读错?是由于多音而误读,还是像御史弹劾的那样不学无术,抑或是还有其他的原因?

追究起来,发现其中还真有蹊跷。

同时代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卷八对此有所披露:

大观三年贾安宅榜,林彦振为中书侍郎,有甄好古者,彦振初以“真”呼。郑达夫时为同知枢密,在旁曰,此乃“坚”音,欲以沮林。即以“坚”呼。三呼不出,始以“真”呼,即出。彦振意不平,有忿语。达夫摘以为不恭,林坐贬。

读这段记载,觉得林摅是受到了同僚的算计。当唱名之时,宰相和执政大臣都临场,陪伴皇帝,非常郑重。中书侍郎林摅担任唱名,身边站着的是同知枢密院事郑居中。本来在正式大声宣读之前,作为练习,林摅曾用小声把甄彻的甄读作了“真”的发音。不过在一旁的郑居中悄悄提醒他说,应当念“坚”。于是,林摅用“坚”把甄彻的名字大声念了三遍,也没人答应。在徽宗提示后,改为“真”字再宣读,甄彻立刻就应声出列了。

林摅向甄彻确认其姓氏的发音,甄彻的回答跟徽宗提示的一样,就是读作“真”。

在大庭广众之下,可以想象,林摅一定十分窘迫,无地自容。“彦振意不平,有忿语”的记载说明,恼羞成怒的林摅当场就责骂了提示错了的郑居中。

“甄”字的确有“坚”的读音。并且到了北宋,人们常把“甄”字注作“坚”音。从这一点看,郑居中的提示似乎并无恶意。不过,叶梦得对这件事的解读,则认为郑居中“欲以沮林”。作为同时代人的叶梦得,对郑居中的行为是置放到特定的背景之下解读的,自有其理由与理解的深度。

与叶梦得解读适成旁证的,是受到恼羞成怒的林摅责骂后郑居中的反应。他反咬一口,当场就指责林摅对皇帝大不敬。这个指责,后来成为御史弹劾的罪状之一。

郑居中的错误提示别有用心,当可凿实。

那么,郑居中为何要使绊子,看林摅丢丑呢?分析起来,绝非同官相倾,用妒忌二字可以了结的。

首先,林摅是宰相蔡京的死党,从担任开封尹时,勾结蔡京,就做了很多不得人心的事。郑居中的暗算,无论是出于政治对立的暗斗,还是同一集团间的内讧,总之是有着政治上的背景因素的。

此外,还有林摅自身的出身问题。宋代士大夫中的高官,几乎皆出科举一途。并且,据我的考证,进士取得功名后,多有成为文坛领袖翰林学士的经历,然后方能进入政治中枢,成为执政大臣,乃至宰相。林摅也是经历翰林学士之后,才成为副宰相中书侍郎的。

不过,问题是,林摅非科第出身,是靠担任显谟阁直学士老爸的荫补入官的。后来由于巴结上了蔡京,才得到迅速升迁的。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九《非进士除内外制台谏经筵史馆事始》指出:“国朝非进士出身除学士,自林彦振始。”在这句话之后,李心传注云:“韩持国已省试合格,但避嫌不赴廷试。”就是说,韩维虽然在时间上早于林摅,但人家是礼部试合格了的。就像我过去一个同事,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却没去念,也很牛的。

在士大夫政治的背景下,仕不由科第进,为士大夫所瞧不起。所以许多荫补入官的人还非要再去应试进士,以获得个正正堂堂的出身。像林摅非科第出身的人,本来就让士大夫们觉得有些非我族类。这样的人居然也成了士大夫中的翘楚翰林学士,真让正派名门的士大夫气不打一处来。

因此,郑居中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圈套,让林摅这个不由科第进的翰林学士,在大庭广众之下,在数百新科进士的面前出丑。

这样的羞辱仅仅是开始。请注意御史弹劾的罪状,不光是对皇帝大不敬,还有“不学无术”一项。

“不学无术”一词,虽源出汉代,但自从张咏说寇准不学无术之后,这个词在北宋便被广泛传播开来。能做到翰林学士,而被指为不学无术,可见羞辱之甚。

罪状之中还有一条,那便是“传笑中外”。这更是上纲上线了,上升到有辱国格的地步了。因此,即使是罢免了副宰相,外放到了地方做知州。依然没有被放过,《东都事略》卷一○三《林摅传》载,“言者不已,提举洞霄宫”。给个闲职,一边待着去吧。

仅仅读错一、两个字,就如此大动干戈,至于吗?

因为有上述因素在,势所必然。

三、林摅汉字缘

在《“甄”字怎么念?》一节中,曾讲到在宣读登第进士人名时,北宋后期的副宰相林摅,把已经通行读作“真”的“甄”字,读成了旧有的发音“坚”,分别被皇帝指出,进士本人否认,为此遭到了御史的弹劾而丢官。

翻检史籍,除了上述这件令他丢官的大事件之外,发现这个被指为“不学无术”的林摅,跟文字居然有着纠结不清的缠绕。

南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复古编》题解中,也记载了一件逸事,涉及到了林摅:

《复古编》二卷,吴兴道士张有谦中撰。有工篆书,专本许氏《说文》,一点画不妄错。林中书摅母魏国夫人墓道碑,有书之。魏字从山,摅以为非。有曰:世俗以从山者为巍,不从山者为魏,非也。其实二字皆当从山,盖一字而二音尔。《说文》所无,手可断,字不可易也。摅不能强。

“魏”通“巍”,理固然也。不过作为地名、国名和姓氏后来已经通行记“魏”了,“巍”只作形容词,云高大貌。估计“魏”为本字,“巍”为古今字,即后起字。

跟进士唱名时坚持古音读法正相反,这回林摅站在了从俗的立场上,要求为其母书写墓碑的张有把“巍”改成“魏”。不过,林摅没想到的是,遇到了一个佞尊《说文解字》的书法家。这个书法家太过固执,强硬地说:魏这个字,《说文解字》里没有,就是砍断我的手,也绝不改动。因不从俗读而被罢官,林摅无可奈何。书写母亲墓志,遇到个食古不化的写手,他也无可奈何,只得认了,让遗憾跟母亲一起下葬。

林摅跟汉字的纠缠还没完。南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十载:

宣、政间,林摅奉使契丹。国中新为碧室,云如中国之明堂。伴使举令曰:“白玉石,天子建碧室。”林对曰:“口耳王,圣人坐明堂。”伴使云:“奉使不识字,只有口耳壬,即无口耳王。”林词窘,骂之,几辱命。彼之大臣云,所争非国事,岂可以细故成隙。遂备牒界上,朝廷一时为之降黜。

后以其骂虏,进用至中书侍郎。

对“聖”字结构的拆解,林摅说成“口耳王”,辽国的陪伴官员并不认同,反唇相讥说,使者您怎么不识字呢,只有“口耳壬”,没有“口耳王”。

这其实是个见仁见智的辩论。本来,“聖”的古字只有上边口耳的部分,下半部的形成,经历了“一”、“土”、“王”等不同写法,最后才成为今天这样繁体字的形状。

因为辽国官员说的“白玉石”是碧室的“碧”字的结构拆解,林摅应口对答“口耳王”,强调中原大宋是圣人之国,不可谓不贴切。从往复的应答看,似乎林摅思维还挺敏捷的。其实,他是记住了一个典故,从中蹈袭而来。《云麓漫抄》这条记事的前半部记载了这个典故:“陶谷使越,钱王因举酒令曰:‘白玉石,碧波亭上迎仙客。’陶对曰:‘口耳王,圣明天子要钱塘。’”

林摅的学问不大好,所以,当辽国的官员说没有“口耳王”时,便一时懵住,无辞以对。最后的表现,跟他把“甄”念成“坚”,经人指出而恼羞成怒一样,这次林摅也是破口大骂,从而酿成了外交事件,被辽国写成外交文书告了一状,出使归来后便被贬官。

据《宋史·徽宗纪》,林摅出使在崇宁四年,要早于《云麓漫抄》所记的“宣、政间”十来年。据史料记载,在出使之前,是蔡京让林摅在辽国故意找茬寻隙的。所以,林摅一时虽被贬官,时移世变,后来,林摅即如《云麓漫抄》所言,“以其骂虏,进用至中书侍郎”,挑衅一转而有功。

学术界有一个基本认识,那便是,经过上百年与中原的碰撞与融合,契丹人的汉化程度相当高。陪伴林摅的辽朝官员,尽管不能排除原本就是北方汉人,但娴熟的酒令与运用自如的汉字知识,也颇可窥见辽朝整体汉化之一斑。

附带言之,正如北宋初陶谷以酒令“口耳王,圣明天子要钱塘”来传达宋朝一统天下的强烈意志一样,林摅的“口耳王,圣人坐明堂”,则显出了以圣人之国自居的傲慢,而辽国官员反驳说“只有口耳壬,即无口耳王”,便是故意要打击林摅的气焰,让他别以圣人之国自居。我们是南北朝,彼此彼此。从《左传》记载的外交辞令开始,降至后世,国与国的使节之间,对答也多是含蓄曲折,话里有话,言外之意无穷。

进士唱名读音之争,写碑本字新字之辨,口耳王之圣与非圣,“剪不断,理还乱”,像梦魇一样,汉字跟林摅纠结缠绕。上述这些事一齐落在林摅身上,确实有些偶然。

不过,话又说回来,其实,从古至今,每个中国人,一生也都跟汉字缠绕在一起,不可或离。不仅是中国人,昔日汉字文化圈内的日本人也是如此。汉字,是东亚文化的载体。

一宋史研究资讯一

邮箱:txq1627@126.com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3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