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文明之光 _ 多彩廊坊,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河北文旅看图识景##我是大美河北推荐官##微游河北##头条带你乐享河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项非遗,都有它存在的独特意义

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感受千古文化遗韵

共享民族瑰宝

国家级

灯会(胜芳灯会)

胜芳花灯源远流长,明初已闻名京津华北一带。由盂兰盆灯会、元宵冰灯和元宵花灯三部分组成,主要流传于河北霸州地区。

非遗传承文明之光 _ 多彩廊坊,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胜芳传统花灯有两千种之多,以动物、植物、人物、器物、建筑、神佛等题材的作品为主。这些彩灯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风习中产生出来的,它们工艺严谨,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大方,风格上自成体系,其中一些花灯形式独特,为胜芳所独有。一年一度的灯会充分展示了胜芳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它丰富活跃了当地人民节期的文化生活,为社会的安定和谐及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汉代即已初露端倪。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西域金银匠师随同北迁,纷纷定居大厂回族聚居地区。他们带来了传统的波斯图案和手工技艺,将花丝镶嵌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非遗传承文明之光 _ 多彩廊坊,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大厂花丝镶嵌工艺复杂,整个制作过程包括设计、下料、制胎、描图、划线、做丝、粘丝、焊丝、镪(强酸)活、洗活、选石、粘嵌、组合、镀金、镀银等多道工序。产品造型多样,图案丰富,制作精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过去多为父子相授,后又出现师徒传承的方式。
  

彩扎(秸秆扎刻)

 彩扎是一种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的传统民间工艺,它与祭祀、节庆、游艺等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经过不断的衍生发展,在民间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彩扎技艺以篾骨纸裱为主,同时辅以表面彩绘。由于各地风俗和物产不同,具体用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非遗传承文明之光 _ 多彩廊坊,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永清盛产高粱,手巧的家庭妇女常常用高粱秸秆钉制成盖板或放置食品的容器,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高超的秸秆扎刻技艺。永清秸秆扎刻以上好的高粱秸秆为原材料,借助卡尺、剪、锥、刀、竹签、油灯等工具,以手工方式攒装、扎刻出各种工艺品,充分显示出当地民间艺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20世纪60年代,永清秸秆扎刻艺人用高粱秸秆扎制蝈蝈笼子,并在此基础上将技艺往精致化方向发展,扎制出观赏价值较高的秸秆花灯和古建筑模型等,在工艺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柳编固安柳编

固安柳编是河北省固安县民间工艺的主要门类之一。相传起源于宋代。据《固安县志》载:宋代河南杞县知县调任固安,便把杞柳移植到固安,并带来柳编技师,把柳编工艺教给了当地人民。

非遗传承文明之光 _ 多彩廊坊,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固安县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县域内多为两河冲积平原,北部为沙质蒙金地,树木繁多,杞柳遍野。明末清初,杞柳种植已发展到四万多亩。清代的乾隆皇帝曾诏谕,永定河“两岸堤里、近河之堤以及软滩之上应多种笸箩柳,”虽然其意在防水患,但同时也给柳编工艺提供了原料,促进了当地柳编业的发展。光绪年间,固安柳编更为盛行,市场繁华无比。民间编织的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笸箩等产品,技术精巧,样式考究大方,结实耐用,远销京、津、苏、奉诸大商埠。

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是一种把攻防招数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圈走转之中的拳术,自清朝末传世以来,不断得到发展完善。

非遗传承文明之光 _ 多彩廊坊,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八卦掌向左沿圈绕走称为“阳仪”,向右沿圈绕走称为“阴仪”,其他种种变化和作用都是将攻防招术或一定的锻炼方法融于沿圈走转之中,对敌时需要不停地走转与对手周旋,避实就虚,避正寻斜,讲究以动制不动,以快动制慢动,形成“以动为本,以变为法”的八卦掌技法规则。其基本掌法包括单换掌、双换掌、双撞掌、穿掌、挑掌、翻身掌、摇身掌、转身掌等八掌,基本步法包括起、落、扣、摆等。八卦掌的运动特点为一走、二视、三坐、四翻,以“泥步”为入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讲求内外兼修,强调身心合练,身捷步灵如龙游空,拧翻走转掌法变幻无穷。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另有“大鼓书”“西河调”“梅花调”“弦子鼓”“河间大鼓”等名称,它源于木板大鼓和弦子书,主要流传于河北及周边地区。

非遗传承文明之光 _ 多彩廊坊,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西河大鼓表演时由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独特。传统书目长、中、短篇都有,已知名目的中、长篇作品达一百五十余部,书帽及小段有三百七十多段,内容多为历史征战故事和民间通俗演义,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是在北方广泛流传的优秀民间艺术

省级

南王力村高跷会

廊坊市广阳区南王力登云老会,俗称“高跷会”,在集体演出时配以小车会、秧歌会、龙灯等活动,以高跷会为主要活动方式,配有会旗。

非遗传承文明之光 _ 多彩廊坊,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南王力村所用的高跷总长一米二,表演时双脚离地八十公分。其特点是跷棍技艺过硬,具有体系完备的唱腔、唱词,无曲谱,传授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集“歌、舞、戏、杂技、武术”五门艺术形式的精髓,自成体系,表演风格豪放而诙谐,技艺精湛,可观性强。南王力村高跷的角色有十二种,每个角色扮演的人物、服装都不一样,各有表演套路和工整唱词,并有文跷和武跷之分。文跷注重唱功,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武跷则强调动作技巧,有“劈叉”“蹲桩”“蹿桌子”等绝活。

永清河北老调

永清县河北老调以武戏为主,迎合了当地人民尚武的风气,永清河北老调与东路老调、西路老调不尽相同,又有其独到的表演特色和珍贵的艺术价值。

非遗传承文明之光 _ 多彩廊坊,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永清县河北老调属板腔体,其主要板式有:导板、头板、二板、安板、哭板、起板、流板、锁板、拨子等。一般唱段以导板或起板起唱。导板(起板)接安板,转二六,转流板,转锁板是较常见的演唱模式。演员调门为B大调或降B调,比河北梆子调门略低。文场乐队的主要乐器有:板胡二胡笛子、笙、瓮子等。武场乐队的主要乐器有:板、底鼓、梆子小锣大锣铙钹、大堂鼓、小堂鼓等。由于永清县人多尚武,故村民尤喜武戏,这样就使永清县河北老调不但继承了东路老调注重唱的同时也能上演大量武戏。

阴阳八盘掌

阴阳八盘掌简称八盘掌,清朝时期称阴阳八卦掌,是根据阴阳八卦所含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总结实战经验而集成的一套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法

非遗传承文明之光 _ 多彩廊坊,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阴阳八盘掌是以内修练气结丹、外修练形博击为主,先天辅后天、后天返先天成为无极之体,以合于大自然之阴阳八卦,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八盘。何谓无极:因空空之无而生焉,久站无极之式,气顺血和,筋舒皮健、劲足,而有极生焉,阴阳八盘掌讲人身阴阳循环平衡、气血调和经络通畅,通过功法练习,呼吸吐纳,意念调整,达到阴阳互补、阴阳平衡、五脏滋润、气力合一、三校合一、九宫合一。阴阳八盘掌独有特点:阴出阳入的掌形、阴踏阳扣的步法、斜出正入、抽身换影的身法、再加上掌劲、腿劲、圆力、螺旋力、缠丝力、阴劲、阳劲、大面劲、小面劲、反正劲的练法,成为八盘掌的独有练功体系。

跨鼓

霸州市胜芳镇始建于春秋末期,是历史上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有“南有苏杭,北有胜芳”的说法。

非遗传承文明之光 _ 多彩廊坊,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胜芳跨鼓为大鼓单独演奏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鼓大、打法独特并有固定的与之适应的表演套路,因此演奏起来节奏强烈,气势磅礴,威武雄壮,铿锵有力,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胜芳跨鼓历经数百年仍然保持了这个特色,后加入了少量的伴奏器乐,以适合民间表演的需要。

相子(纸雕

“固安相子”始创河北省固安县,约形成于1795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因其作品栩栩如生与实物真实相像,固取名为“相子”。“固安相子”是以纸为原料、运用雕塑手法进行立体圆雕造型的一种奇特工艺,其作品能达到木雕、泥塑的艺术效果。

非遗传承文明之光 _ 多彩廊坊,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固安相子”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发展的过程中工艺不断完善,把纸的可塑性开发到了无局限性。制作手法独特,运用七种工艺类型、三十多道制作程序才能制造出做工精细的作品。人物、动物、古建模型、民间花会用品、戏曲道具帽饰、立体人物纸偶、立体纸雕画等造型都可以体现。

景泰蓝制作技艺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 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明朝的景泰年间(1450-1457),这项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高贵华美。

非遗传承文明之光 _ 多彩廊坊,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工艺,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设计:包括造型设计、纹样设计、彩图设计。二是型制作(制胎):将紫铜片按照图纸要求剪出各种不同形状,并用铁锤敲打成各种形状的铜胎,然后将其各部位衔接上好焊药,经高温焊接后便成为器皿铜胎造型。三是掐丝:用镊子将压扁了的细紫铜丝掐、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铜胎上,然后筛上银焊药粉,经900度的高温焙烧,将铜丝花纹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四是点蓝:焊好丝的胎体经酸洗、平活、整丝后便可上釉了。五是磨光:是用粗砂石、黄石、木炭分三次将凹凸不平的蓝釉磨平。六是镀金:将磨平、磨亮的景泰蓝经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镀金液糟中,然后通上电流,几分钟后黄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蓝金属部位上了。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珑剔透的硬木底托,更显出景泰蓝雍容华贵、端庄秀美的姿色。

戏曲脸谱制作技艺

戏曲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随着清代京剧兴起以后,脸谱造型日趋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随之衍生的戏曲工艺脸谱,将戏曲舞台上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通过制作者的精心设计,细致地刻画在一个特制的人物脸部模型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工艺价值。

非遗传承文明之光 _ 多彩廊坊,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焦氏脸谱作品有400多个品种。焦氏脸谱从制泥、制浆到一副作品的完成需要40多道工序,焦氏戏曲脸谱来源于戏剧舞台,但由于每个戏演员面具结构特征不同。所以焦氏戏曲脸谱的创作又不能完全复制舞台上的谱式,它比舞台上的脸谱更加精细传神,根据舞台上的基本谱式,通过对演员派别和戏曲人物历史背景的理解,对舞台脸谱再进行创作。

安次区第什里风筝

第什里风筝在传统风筝制作工艺基础上,吸收北京哈记风筝和天津魏记风筝的特点,已形成了造型多变、艳丽美观、飞行平稳和便于携带的四大独特的艺术风格。

非遗传承文明之光 _ 多彩廊坊,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第什里风筝种类繁多,但以软翅为主。软翅风筝仅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撑,下面是软性的布或绢等材料,适合制作禽鸟或者昆虫,如鹰、蝴蝶、燕子、仙鹤、凤凰、蜻蜓等等。还可以把很多小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如今,第什里风筝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经久不衰,在保护传承和不断创新下,第什里的风筝已经达上百个品种,产品除供娱乐外、更以广告、科技、宣传等形式层出不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