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应季而食享安康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视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反映时间流转与气候、物候变化的关系,讲求人与自然在时序中的和谐统一。

长期以来,中国人形成了跟着节气过日子的生活传统。“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杜甫的诗句描写了立春日的特殊食品——盛以春盘的生菜(不烹熟生吃的蔬菜)。民间流传的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同样反映了节气饮食的密切关系。

节气饮食之所以形成一定的联系,首先在于中国人秉持“应季而食”的理念,注重尝新荐新。“麦到立夏收,谷到处暑黄。”“寒露种大蒜,霜降砍白菜。”农作物各有自己的生长周期,播种时间不同,成熟时间不一,不同的节气便各有自己当令的食品,即所谓“时品”。应季而食的理念让人尽量食用“时品”,节气日的饮食活动尤其注重享用新收获的农产品或其他应时鲜货,如谷雨日吃香椿、霜降日吃柿子,等等。清人顾禄《清嘉录》就记载了立夏日尝新的习俗:“立夏日……宴饮则有烧酒、酒酿、海蛳、馒头、面筋、芥菜、白笋、咸鸭蛋等品为佐,蚕豆亦于是日尝新。”

中国人将饮食活动置于阴阳五行系统中,使其发挥和谐天人关系、养生保健的作用,也影响了不同节气的饮食内容,形成一定的饮食宜忌和进补习俗。比如立春之后,万物复苏,肝阳上亢,此时饮食应“省酸增甘”,多食甘温之品,如山药、春笋、菠菜、韭菜、荠菜等,少食酸性食物,如牛肉、羊肉、海鱼等。又如立夏之后,阳气旺盛,人们容易出现心情烦躁、坐立不安等心火旺盛的症状,此时宜吃一些带苦味的食物,可以清心火、养心气。“小满之日苦菜秀”,苦菜别名荼,嫩时可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够安心益气,轻身耐老。

当下,反季作物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餐桌,然而当季作物不仅价格更便宜,而且口味更纯正。应季而食仍应是人们日常饮食遵循的基本原则。至于顺时调和而形成的节气饮食习惯,强调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通过饮食调理,使人体内外环境保持和谐统一,更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生活智慧。

“南方立夏鹅毛住,北方立夏刮倒树。”我国地域广阔,风土不同,物产有异,习俗有别,同一个节气,不同地方的饮食也有所不同。比如同是冬至,北方人食用馄饨水饺,南方人则有酒酿圆子冬至团。而同一种食物,在不同的地方也会选择在不同的节气享用。比如羊肉多是冬季进补的食物,但在江苏徐州一带,却有吃伏羊的习俗,“入伏一碗羊肉汤,不用神仙开药方”。所有这些,都是在二十四节气的总体框架下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结果,同样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报记者施芳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04日 07 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