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7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9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7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9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7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9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7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9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4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5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case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7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ex_word in /www/wwwroot/www.bbqim8.com/wp-content/themes/justnews6.0.1/functions.php on line 1179

本篇文章包括《南阳篇》、《诸葛庵.唐宋元明清史料》、《东汉、三国相关地理篇》、《诸葛亮.南阳篇》、《襄阳篇》五部分。

南 阳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一、曰"宛"名称之由来。

传黄帝采百果、百草行至此地,看到其周山而中平,河流纵横,有九座孤山伫立其间。又观飞禽走兽,奇异草木,其九座孤山环抱一域者,不禁叹曰:"真乃灵气宛潜,富民宝地也"。 黄帝于此召民众垦田农作,指导农业生产,传授药草知识。

因其地形同"碗",人们取"宛"名呼之。

南阳黄山遗址发掘,证明史前5000年——7000年之间,作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已经开始在这一块土地上开展生活、生产、制作等等人类活动。

1、宛邑

于宛最早迁徙而来的是申伯国

公元前821年(宣王即位7年),周宣王颁赐诏令其舅父、西周军事家、政治家申伯南阳建立申国,都城设在序山(独山)之下。(见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

根据《左传》、《史记》、《春秋》等史料的记载:

楚文王二年(鲁庄公六年,公元前688年)冬天,楚文王举兵北上讨伐申国(故址在今河南南阳)。

彼时,在楚国和申国之间,还隔着一个邓国,而且邓国和楚国之间还存在着姻亲的关系。对此,邓国没有什么防备,准许楚国从自己的疆域内经过,以此进攻申国。在此基础上,弱小的申国,显然无法抵抗强大的楚国,楚灭申伯国置申邑。

史籍记载最早的申公是斗班,以后又有申公斗克、申公巫臣等人。

楚国地方城邑分为:县邑、封邑、一般城邑。申邑为县邑,成为楚进攻北方的军事重镇,至迟在楚灵王时,申邑被改称名宛邑,沿袭黄帝"灵气宛潜,富民宝地"之说。

春秋末战国初“大县称令,小县称长”。文种治宛,因是大邑方才称宛令。

辞海解释:“令是百里侯,令称‘百里才’”,“古时候县辖地约百里。”——宛邑也不例外。

宛邑是个县邑,东有蓼,北有缯,西是吕邑,南为邓邑,其治申伯国疆域。

2、商邑

楚灭息后,据河南大学李玉洁教授考证,接着在今淅川西南建立了商邑,子西曾为商公。这个商邑,当为古邑或商密。

由此看出,宛邑和商邑同为楚之县邑,宛代表宛城,商代表淅川,两邑互不统属。

3、邓邑。

邓邑,在宛邑西南,居汉水以北地区。《左传·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邓在今邓州至襄樊北一带。杜预注:“阳,楚邑”。沈钦韩《地名补注》谓其地在河之阳——此邑当在宛邑西南一带。

4、吕邑。

吕邑。《左传·成公七年》记楚申公巫臣曰:“……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汉书·地理志》记:“吕在宛邑之西也。”

5、中邑。《左传·昭公十三年》:“王夺斗韦龟中,又夺成然邑而使为郊邑。”杜预注:“……中,邑名。”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谓其地在今南阳市。

6、丰邑。《左传·哀公四年》:“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杜预注:“析县属南乡郡,析南有丰乡,皆楚邑。”其地在今西峡县,靠近淅川境。

7、析邑。《左传·昭公十八年》:“迁许于析。”可见析邑至少在公元前524年已建置。(前524年,当为楚平王五年,析离商邑最近,为何析、丰不管商,远隔其它县邑的“宛”倒管住了商密?)

《史记·楚世家》、《越王勾践世家》皆涉及楚及楚析邑。《括地志·邓州·内乡县》:“邓州内乡县城本楚析邑……”其地在今内乡至西峡县一带。

8、许邑。《左传·昭公十八年》:“楚子使王子胜迁许于析,实白羽。”白羽在今西峡县东北0.5公里处。

8、缯。据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其地在今方城县。

9、东阳。《国语·楚语上》:“若资东阳之盗使杀之,其可乎?”韦昭注:“东阳,楚北邑。”其地在今邓州市。

10、蓼。杜预注:“……蓼国,今义阳棘阳县东南湖阳城。”又《左传·哀公十七年》:“……武王以为军率,是以克州蓼。”可见灭蓼在春秋早期。其邑在今唐河县南的湖阳。

从以上史料记载辨析:

宛,治故申伯国疆域。宛邑,作为县邑,他不辖治宛盆地之中的其它县邑。

二、曰"宛中,隆"名字之由来。

"宛中,隆",是宛中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宛的地貌生态特征做出的精确描绘及命名,其被《尔雅》收为名录,作为与五岳齐名的一种地貌生态地理坐标名称记述。

《尔雅》释山原文 :

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

山三袭,陟。再成,英。一成,坯。

山大而高,崧。山小而高,岑。锐而高,峤。卑而大,扈。小而众,岿。

小山,岌。大山,峘。

属者,峄。独者,蜀。上正,章。

宛中,隆。山脊,冈。未及上,翠微。

山顶,冢。崒者厜<厂义>。

山如堂者,密。如防者,盛。

峦,山堕。重甗,隒。左右有岸,厒。

大山,宫。小山,霍。小山别,大山鲜。山绝,陉。

多小石,磝。多大石,{□石}。多草木,岵。无草木,峐。

山上有水,埒。夏有水,冬无水,泶。

山□无所通,谿。

石戴土谓之崔嵬,土戴石为砠。

山夹水,涧。陵夹水,澞。山有穴为岫。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梁山,晋望也……

《尔雅释山》是对山的地貌生态特征或名称之汇集,其作为一个工具书而存在。

其中"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

而"宛中,隆",就是宛盆地貌生态特征及名称。宛(同碗)周山而中平,十座孤山(互不相连)隆在宛中。隆山于宛中,曰"宛中,隆"者;隆山于其中者,隆中也。

从黄帝发现"灵气宛潜,富民宝地"之宛,人们在宛中从事生产活动,并给予其一个丰富生动、表现其形态特征的名字"宛中,隆"。

"宛中,隆"作为独一无二的地貌生态,与五岳山脉之中岳,自嵩山之南绵延数百里形成地脉地貌上之连理,并作为一种地貌生态及地理名称,收录于《尔雅》。

三,曰"隆中"。

隆中之名,是对"宛中,隆"名称之简曰:

隆山于宛中,九架孤山环抱宛中,隆山于其中者,隆中也。

公元234年,诸葛亮《寄子书》云: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诸葛亮把隆中卧龙冈确认在南阳,并被后人亦史料和诗赋传承……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1,唐·孙樵《刻武侯碑阴》有“盖激备隆中……曩蟠南阳”之语(见《隆中志》第120页)。《刻武侯碑阴》是唐代孙樵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体裁 :散文

作品原文:刻武侯碑阴

"赤帝子火炽四百年,天厌其热,洎献烬矣。

武侯独愤激不顾,收死灰于蜀,欲嘘而再燃之。

艰乎为力哉,是以国称用武。岐雍间地不尺阔,抑非智不周,天意炳炳然也。

夫以武侯之贤,宁靡筹其不可耶?

盖激备隆中以天下托,不欲曲肱安谷终儿女子手,将驰驱死备志耶。由是核武侯之所为,殆庶几矣。

然跨西南一隅,与吴魏抗国。提卒数万,绰绰乎去留无我枝者,是亦善为兵矣。史寿以为短于应变,真抑武侯哉!

俾武侯不早入蜀地,曹之君臣,将奔走固圉之不暇,锺邓宁能越岩县兵决胜指取耶?是井络之野,与武侯存亡俱矣。 天歼武侯,其不爱刘,愈明白矣。其姜维何力焉!

曩蟠南阳时,人不与仲毅伍,洎受社稷寄,擅刑赏柄,曾心不愧畏,人不疑黩,何意气明信之卓卓也。

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

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独谓武侯之治比于燕奭,彼屠齐城合诸侯在下矣。"

"曩蟠南阳时",即以往盘踞南阳之时。

2,唐·崔道融

玄德苍黄起卧龙,鼎分天下一言中

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

3,宋·曾巩

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

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

人才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4,宋·王质

当日隆中事,它时渭上悲。

出头知几度,弹指不多时。

有客吟梁甫,何人表出师?

姓庞名蕴者,应笑卧龙儿。

5,宋代刘光祖《祭诸葛亮文》有“躬耕南阳,高卧隆中”(见《隆中志》第123页)。

6,隆中卧龙客,长啸视群儿。——出自张耒《梁父吟》

7、卧龙梦破隆中月,列雁轰开蜀口云。——出自宋·白玉蟾草庐

8、卧龙乡曲多贤达,愿预逍遥九老中。——出自范仲淹《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赠

9、秦望之山高且平,卧龙横亘环州城。——出自楼钥《送林宗丞浙东议幕》

10,宋代 林逋《和蒙尉见寄》

开尊且醉圣贤酒,

理棹时乘旦暮风。

懒为躬耕咏梁甫,

敢将高隐卧隆中。

11,和蒙尉《呈辛稼轩》

卧庐人昔如龙起,鼎足魏吴如等是。

若结梅花为保社,林逋只会住孤山。

12,金·李俊民

一朝师出震关东,料敌曹吴几日功。

末将军天下计,乾坤容易老英雄。

13,金 元好问《丰山怀古》

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

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

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

川原郁佳气,自古南都雄。

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

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

诗中的丰山、白水、南都、隆中都在南阳城郊。

14,《寓意十首次敬助韵》

王冕【元】

圣贤不浪出,处士匪怀居。

孔明是何人?高卧南阳庐。

躬耕良自苦,待时故踌躇。

所为梁父吟,岂比封禅书?

15,明代薛瑄《望诸葛草庐》:

晓出南阳门,马渡消河急。(消应为淯)

举目眺西冈,林木半苍碧。

有祠中岩峨,云是孔明室……

及来隆中耕,日以老所益……

贤哉刘豫州,三顾何汲汲。

问以当世事,指掌皆历历。

16,明.叶桂章《武侯记》:

卧龙岗因“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17,明.赵均《金石林时地考

赵均《金石林时地考》载:诸葛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迨至唐代,此处草庐仍存,内有唐《诸葛庐碑》(后佚)。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明赵均《金石林时地考》:“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势隆然,蜿而起伏,其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

18、南阳隆中卧龙冈地理坐标,被王隐《蜀记》记载下的于"沔之阳隆中"地理方位所印证。

西晋史学家王隐《蜀记》云:

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这是刘弘将军在祭祀目的地所看到的:

"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译文:当年你隐居,专门挑此屋;仁者智者之所居,岂无规模轮廓?】

畴昔之乖,万里殊涂;今我来思,觌尔故墟。【译文:往者往矣百年逝,逝者如斯万里遥;今我来兮不见君,唯见故墟隔迢迢。】"

隆中,即隆山之中。南阳城被九座孤山环抱,此隆中地。

"天子命我,于沔之阳……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自湖阳隆山远眺南阳,可见九座孤山环抱之处,即南阳隆中。

从以上史料看到:

南阳"宛中,隆"之隆中名字由来,可以追溯到春秋。

"卧龙(冈)"与"隆中"名称,交相呼应,诚然"卧龙先生"是以地名置人名。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19、《隆中志》第125页所收录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四百六十一,亦见《诸葛忠武侯集》卷一五的明代杨士奇《武侯祠记》有:

“当汉之际,诸葛武侯隐于隆中,躬耕陇亩,讴歌梁甫……去南阳城七里,有冈焉,曰卧龙;有庵焉,曰诸葛;有井焉,盖公尝汲而饮者也;有祠焉……惟忠武侯,丁汉之际,愍汉之疆,瓜分鼎峙,奋起隆中……卧龙之冈,实公旧庐,昔有祠宇,久焉蓁芜……”

此文碑刻现存南阳武侯祠。

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候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丛竹萧萧,古木森森,映祠之前,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20、《祭诸葛忠武侯文》:

 明驸马都尉.邬景和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嘉靖己亥三月八日,大明皇帝遣驸马都尉邬景和礼部侍郎,谕祭于汉忠武侯诸葛亮曰:

   “养高隆中。非三顾不起;戮力王室,拜二表乃行。观其褫盂德,走仲达,孔明其人豪也欤。惜乎!将星陨地,中道而殂,汉遂不振,皆天也,非人所能为也。表中有祠,谕祭有仪灵爽不昧,尚其歆之”。

嘉靖二十年岁次辛丑冬十月吉日立石。

21、明嘉靖都察院钦差提督右都御史蒋曙,在调查南襄两地争议后,判决南阳隆中卧龙冈出处为正: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地及寓居。

皇帝题准:是。赐额还忠武。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四、曰"南阳"名字的由来及历史传承

1、《释名》云:“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焉。”

又云: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此"宛中,隆"者,坐伏牛山以南,居阳地,故名南阳。

2、《史记》云: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

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

3、秦末世,迁不轨之民於南阳。

4、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

5、宛名南阳这个地名,最早记载于《战国策·秦策四》一文中:

“魏许秦以上路,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

6、“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于南阳”,这是宛亦名南阳的最早记载。

7、《史记》云:“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

“ 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等赦罪人迁之”

秦置南阳郡和南郡之前,宛即名南阳。

秦夺取楚地,先取穰、南阳(宛邑),后鄢、邓等,自西而东又南,地域名称并列及顺序清晰。

《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注引《正义》(唐?张守节著)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

从以上这些史料记载看得清楚:

秦置南阳郡之前,宛邑即名南阳。秦统一六国之后,以楚之汉北置南阳郡,借南阳(宛邑)之名置郡名。

秦置南阳郡,郡治宛县宛城,宛亦名南阳,一地两名。

8、秦末汉初人们,依然传承历史表述其口语习惯,把南阳郡名曰宛郡。把南阳郡守称呼宛守。

"宛郡县连城数十"即南阳郡县连城数十:

宛名南阳,宛郡即南阳郡。

案《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军)乃以宛守为殷侯,封陈恢千户。引兵西,无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西陵。(秋,七月,南阳守齮降,封为殷侯,封陈恢千户。

又案史部《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原文:

六月,与南阳守齮战犨东,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走保城,守宛。

沛公引兵过宛,西。

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

于是沛公乃夜引军从他道还,偃旗帜,迟明,围宛城三匝。

南阳守欲自刭,共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

乃逾城见沛公曰:

“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郡县连城数十,其吏民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

今足下尽日上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有强宛之患。

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足下通行无所累。”

沛公曰:“善!”

秋,七月,南阳守齮降,封为殷侯,封陈恢千户。

引兵西,无不下者。

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

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偕攻析、郦,皆降。

所过亡得卤掠,秦民皆喜。

9、《后汉书地理》记载: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王莽时把南阳郡改名前队郡,把宛县、宛城更名南阳县、南阳城。但南阳县、南阳城亦名曰宛,被《后汉书》记载。

案《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曰:

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

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

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

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

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

十一月,有星孛于张。光武遂将宾客还舂陵。时伯升已会众起兵(初,诸家子弟恐惧,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杀我”。及见光武绛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

伯升于是招新市、平林兵,与其帅王凤、陈牧西击长聚。

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进屠唐子乡,又杀湖阳尉(军中分财物不均,众恚恨,欲反攻诸刘。光武敛宗人所得物,悉以与之,众乃悦)。

进拔棘阳,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战于小长安,汉军大败,还保棘阳。

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汉军复与甄阜、梁丘赐战于沘水西,大破之。斩阜、赐。

伯升又破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于淯阳,进围宛城。

二月辛巳,立刘圣公为天子,以伯升为大司徒,光武为太常偏将军。

三月,光武别与诸将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多得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转以馈宛下。

从以上史料看得出:

南阳饥荒——光武避吏新野——因贩谷于宛——宛人李通——起于宛——前队大夫——以奎宛下。

王莽时前队郡治南阳县(南阳城),被大量宛名代替,可见《后汉书》在传承前史上,把"南阳名宛","宛名南阳"作为一个常态名字,在史记及汉代人称呼中,这两个名字交替使用,没有障碍。

10、《后汉书》也有很多。其中,《后汉书·天文志》记载:“(延光)四年(125年)三月丁卯,安帝巡狩,从南阳还,道寝疾,至叶,崩。”

这里边的“从南阳还”的南阳,毫无疑问是指南阳郡治宛城。因为同一事件在《后汉书》孝安帝纪中记载:“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庚申,幸宛,帝不豫……乙丑,自宛还。丁卯,幸叶,帝崩于乘舆,年三十二。”

同一事件在 《资治通鉴》卷五十一记载为:孝安皇帝下:延光四年(乙丑、一二五)春,二月,乙亥,下邳惠王衍薨。甲辰,车驾南巡。 三月,戊午期,日有食之。庚申,帝至宛,不豫。〔宛,於元翻。书金滕:主有疾,弗豫。孔安国注曰:不悅豫。〕乙丑,帝发自宛;丁卯,至叶,崩于乘舆〔叶,式涉翻。乘,绳证翻。〕年三十二。

汉安帝刘祜(94年-125年 4月30日),汉章帝刘炟之孙,清河孝王刘庆之子,东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9年。延光四年(125年),汉安帝携同阎皇后和贵戚南下游玩,三月庚申,行抵宛城,忽然得病,身体时冷时热,病势沉重,只好下令回京。到达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南)时已呈弥留状态。他想嘱咐后事,已经说不出话来,只能睁眼盯视着皇后,慢慢死于车中,终年三十二岁。皇后不敢对外宣布安帝驾崩的消息,所在上食、问起居与往常一样。庚午日回到宫中。辛未晚上才发丧。当年葬于恭陵,庙号恭宗,谥号孝安皇帝。

这些记载清楚表明,安帝南巡到达宛城时得了重病,于是只好“从南阳还”,也就是同书说的“自宛还”,和《资治通鉴》说的“帝发自宛”,到叶县是安帝不治身亡。安帝返程的出发地“南阳”毫无疑问就是宛城。另外,叶县也属于南阳郡,《后汉书》把南阳和叶并列,表明在这里南阳不是南阳郡,而毫无疑问是所指郡治宛县的。

11、《后汉书·志第十天文上》:“俱攻破南阳,斩莽前队大夫甄阜……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

这里的南阳显然就是前队郡治南阳县,亦名曰宛。

12、《后汉书-郡国四》:"南阳郡,秦置。雒阳南七百里……"这里的南阳郡,一是所指南阳郡城(宛城亦名南阳郡城,南阳城);二是所指南阳郡,辖37城。因为"南阳名宛,宛名南阳"的一地两名特殊性,范晔在记述上,以一名两指做记载应用:雒阳南七百里,当然是所指南阳郡城;而辖37城,又所指南阳郡。

案:南阳郡秦置。雒(洛)阳南七百里。三十七城,户五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一十八。   〖宛〗本申伯国。有南就聚。有瓜里津。有夕阳聚。有东武亭。   〖冠军〗邑。   〖叶〗有长山,曰方城。有卷城。   〖新野〗有东乡,故新都。有黄邮聚。   〖章陵〗故舂陵,世祖更名。有上唐乡。   〖西鄂〗   〖雉〗   〖鲁阳〗有鲁山。有牛兰累亭。   〖犨〗   〖堵阳〗   〖博望〗   〖舞阴〗邑。   〖比阳〗   〖复阳〗侯国。有杏聚。   〖平氏〗桐柏大复山,淮水出。有宜秋聚。   〖棘阳〗有蓝乡。有黄淳聚。   〖湖阳〗邑。   〖随〗西有断蛇丘。   〖育阳〗邑。有小长安,有东阳聚。   〖涅阳〗   〖阴〗   〖酂〗   〖邓〗有E94A聚。   〖山都〗侯国。   〖郦〗侯国   〖穰〗   〖朝阳〗   〖蔡阳〗侯国。   〖安众〗侯国。   〖筑阳〗侯国。有涉都乡。   〖武当〗有和成聚。   〖顺阳〗侯国,故博山。有须聚。   〖成都〗   〖襄乡〗   〖南乡〗   〖丹水〗故属弘农。有章密乡。有三户亭。   〖析〗故属弘农,故楚白羽邑。有武关,在县西。有丰乡城。  

13、《资治通鉴》卷四十二还有光武帝刘秀“幸南阳”的记载:

(建武)十一年(乙未、三五)春,三月,己酉,(光武)帝幸南阳,〔考异曰:帝纪:「己酉,幸南阳,庚午,车驾还宮。」上有「二月己卯」。袁紀:「三月己酉,幸南阳。」以长历考之,二月壬申朔,己卯八日也。己酉、庚午,皆在三月。盖帝纪「己酉」上脫「三月」字。今從袁纪。〕还幸章陵;庚午,车驾还宮。

《资治通鉴》清楚表明,光武帝“幸南阳”的同时还“幸章陵”。时章陵为南阳郡属县,非章陵郡。司马光将“南阳”与“章陵”并列,是指这是两个地方,所以,这个光武帝的“幸南阳”毫无疑问也是所指郡治宛县。

14、司马光认定"孙坚前至南阳",又"孙坚前到鲁阳",其南阳所指南阳郡治宛县、宛城。

案《资治通鉴》记载:

" 中平六年己巳,公元一八九年

……卓以为然,乃即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又以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术畏卓,出奔南阳(《三国志.袁术传》: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操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过中牟……

  初平元年庚午,公元一九零年

  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留鄴,给其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

……坚前至南阳,众已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不肯给军粮,坚诱而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前到鲁阳,与袁术合兵。术由是得据南阳……"

从上面《资治通鉴》的论述中,我们很容易看的明白:

"袁术出奔南阳"与"袁术屯鲁阳"并存,而显然"袁术出奔南阳"不能代替"袁术屯鲁阳",反之亦然:"袁术屯鲁阳"亦不能代替"袁术出奔南阳"。

为什么要这么判断?被以下《资治通鉴》记载印证:

袁术避祸鲁阳,袁术屯鲁阳,发生在公元189年。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袁术出奔南阳,是发生在公元190年二月。

孙坚"前至南阳"("比至南阳""初至南阳"),诱杀南阳守张咨。又"前到鲁阳,与袁术合兵。术由是得据南阳……"

显然,这里的南阳,即所南阳郡城宛城,不是所指鲁阳,也不是所指南阳郡的其它任何地方。

而"术得据南阳"之初,南阳郡治宛县(宛城)之外的其它南阳郡县治,不为袁术所治(不包括袁术先得之鲁阳)。

也缘由袁术盘踞南阳(南阳郡治宛县、宛城),才有后来刘表疏袁术为南阳太守,以求苟且共存,其欲保持荆州版图割据。

15、张济走南阳,先得据宛县、宛城,后南下攻穰。济死,张绣还屯南阳,贾诩说张绣与刘表合。南阳与宛在这些记载下交替使用,但所指一个地方。

案《武帝纪第一》曰:"张济自关中走南阳。济死,从子绣领其众。"

——张济自关中来到南阳,张济死后,其侄子张绣统领其众人。

案《三国志》记载:“济饥饿,至南阳寇略,为穰人所杀,从子绣摄其众。”

——告诉张济走南阳的缘由,是因为"饥饿"缺粮,而来到南阳侵犯掠夺;张济的死因,是为穰人所杀。

又案《三国志.刘表传》:张济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死。荆州官属皆贺,表曰:“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

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

——张济率兵来荆州,张济卒亡因为"攻穰",中箭而死。

案《后汉书 董卓传》:张济饥饿,出至南阳,攻穰,战死。

——张济因为缺粮自关中来到南阳,在南阳侵犯掠夺。又南下攻穰,战死。

再案《三国志.张绣传》:济屯弘农,士卒饥饿,南攻穰,为流矢所中死。绣领其觽,屯宛,与刘表合。

——张济屯弘农,士卒饥饿,南攻穰,为流矢所中死。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

16、我们看看陈寿笔下记载的南阳,其记载相关南阳历史事件发生地,皆在南阳郡治宛县(宛城),宛亦名南阳。

"张济自关中走南阳"。"济饥饿,至南阳寇略"。"张济饥饿,出至南阳,攻穰,战死"。"济屯弘农,士卒饥饿,南攻穰,为流矢所中死。绣领其觽,屯宛。(贾诩说绣)与刘表合——历史事件发生地在南阳(宛)。

"张绣在南阳"(济屯弘农,士卒饥饿,南攻穰,为流矢所中死。绣领其觽,屯宛。与刘表合。)——历史事件发生地在南阳(宛)。

曹操于公元197年三月至公元198年八月,曾经三次讨伐宛城张绣,比年不克;曹操困扰于宛城之张绣,故诸葛亮曰:"操困于南阳"——历史事件发生地在南阳(宛)。

"孙坚初至南阳","孙坚比至南阳",孙坚前至南阳,诱杀南阳郡守张咨;又前到鲁阳,与袁术会合——历史事件发生地在南阳(宛)。

"袁术出奔南阳",袁术躲避董卓加害,会孙坚杀南阳郡守张咨后,袁术出奔南阳(宛城),盘踞宛城,故又曰"袁术屯南阳"——历史事件发生地在南阳(宛)。

甘宁"往依刘表,因居南阳"——这个南阳不是南阳郡,是郡治宛县宛城。如果是南阳郡其它县,是这样记述"时先主屯新野"或"亮家于南阳邓县",而不是"时先主屯南阳"。

陈寿云:邓艾,义阳棘阳人;魏延,义阳人——陈寿把三国南阳郡界定在义阳郡新野县以北,把三国时义阳郡界定在襄阳郡以北,与南阳郡之间。

陈寿记述:马良,襄阳宜城人;廖化,襄阳中庐人;杨仪,襄阳人(即襄阳郡治襄阳县人);庞统,襄阳人(即襄阳郡治襄阳县人)——陈寿确认三国襄阳郡立,襄阳郡跨过汉水辖治汉江以北的鄾县、邓城县、山都县——陈寿分得清楚襄阳和南阳。

蜀汉政权中的南阳人(即南阳郡治宛县人) :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也。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也。吕雅,字不详,南阳人。蜀汉尚书令吕乂次子。吕辰,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官至成都令,是蜀汉尚书令吕乂之子。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

张存( ?-214年),字处仁,南阳人,擅长谋划及臧否士人。

杜祺,南阳人,蜀汉大臣。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

王山,南阳人,王连之子,王连死后继承平阳亭侯爵位,官至江阳太守。

蜀汉政权中有很多南阳郡治宛县人,也有襄阳人,诸葛亮和陈寿分辨得清楚南阳和襄阳,诸葛亮把南阳人陈震看自己做乡党。

17、东晋襄阳人习凿齿所言的南阳。

襄阳人习凿齿先生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汉因之"——《读史方舆纪要》摘文:自汉以南为南郡。汉因之。

《襄阳耆旧记》卷第三《山川》载:“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有晋尚书令乐广故宅"。

习凿齿认同:汉水以北为南阳郡,认同南阳郡治宛城就是南阳城——南阳名宛,宛名南阳,亦在东晋人习惯表述下体现。

诸 葛 庵

诸葛庵,这是南阳人对诸葛草庐的地方口语,诸葛庵开启对诸葛武侯的最早私祭。

公元234年,黄权及其蜀将旧部在宛城得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后,为感念诸葛亮的品行,就在宛城西郊卧龙岗诸葛亮躬耕之草庐旧墟,复修缮草庐曰诸葛庵用于私祭,以此怀念,这也是南阳武侯祠的起始雏形。

南阳当地使用"诸葛庵"称谓武侯躬耕之草庐,独特的南阳地方口语世代相传,这是对武侯躬耕于南阳之草庐有力印证。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唐宋相关资料

1、大唐一统后,将东晋南北朝战乱割据时期,私人各自编纂的历史,抛弃糟粕,纳其精华,并进行了统一的归纳、辨析、认证和编纂,官修史书,确定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隆中卧龙岗的历史事实,并翻修草庐,正式成为人们祭拜诸葛武侯的场所。

赵均《金石林时地考》载:

诸葛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迨至唐代,此处草庐仍存,内有唐《诸葛庐碑》(后佚)。

明赵均《金石林时地考》亦载:

“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势隆然,蜿而起伏,其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

2、唐代诗人亲历南阳隆中卧龙岗或游历襄阳,留下游记(诗篇)见证南襄两地人文古迹。

《南都行》

唐代:李白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襄阳歌》

唐代:李白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点评: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南阳和襄阳,对两地古迹历史文化的描绘大不相同,这是亲历者的见证。"赤符起颓运,卧龙得孔明",李白显然清楚刘备自南阳隆中卧龙冈得到孔明历史。

《武侯庙》

唐代 :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代: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点评:从诗文里看得出,杜甫也是南阳、襄阳的亲历者,对两地古迹文化描绘亦不相同。

《咏史诗·南阳》

唐代:胡曾

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

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咏史诗·檀溪》

唐代 :胡曾

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到檀溪。

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前绕大堤。

点评:胡曾是南阳、襄阳的游历者,他亦是两地古迹文化的见证者。

《南阳道中》

唐代:许浑

月斜孤馆傍村行,野店高低带古城。

篱上晓花斋后落,井边秋叶社前生。

饥乌索哺随雏叫,乳牸慵归望犊鸣。

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侯耕。

《春早郡楼书事寄呈府中群公》

唐代:许浑

两鬓垂丝发半霜,石城孤梦绕襄阳。

鸳鸿幕里莲披槛,虎豹营中柳拂墙。

画舸欲行春水急,翠帘初卷暮山长。

岘亭风起花千片,流入南湖尽日香。

点评:许浑是南阳隆中卧龙岗的游历者,古城、野店、古井、荒草田园……如历历在目。但其游历襄阳时,对当地古迹历史文化描绘自不相同。

《咏史》

唐代: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再到襄阳访问旧居》

唐代:白居易

昔到襄阳日,髯髯初有髭。今过襄阳日,髭鬓半成丝。

旧游都是梦,乍到忽如归。东郭蓬蒿宅,荒凉今属谁。

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独有秋江水,烟波似旧时。

点评:白居易亦是南阳、襄阳两地的游历者,从诗人的描述我们看得出当时南襄两地古迹、历史、文化的不同表述。

3、先有"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之现实存在,才有刘禹锡《陋室铭》千古名句。

南阳诸葛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

“子云宅在成都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

故"西蜀子云亭"——在成都城西南。

思辨论证上面这些记载,我们就很清楚了:

南阳诸葛庐——在南阳城西南。

西蜀子云亭——在成都城西南。

对仗工整,地理坐标方位亦在唐代两城西南方坤位亦相同,这不能不是一个惊奇的发现!

所以,刘禹锡笔下的"南阳诸葛庐"之南阳,当是唐代时下的南阳城。而"西蜀子云亭"之西蜀,当是唐代时下的成都城。

"南阳诸葛庐"——唐南阳城西南之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唐成都城西南之子云亭

这是刘禹锡对唐代南阳城、成都城两地城市历史古迹的描述。

唐代时现实存在的南阳城西南之诸葛庐和成都城西南之子云亭,成就了大诗人刘禹锡千古名句、名篇。

《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唐代文物对南阳隆中卧龙岗之史源印证。

成都武侯祠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碑文由曾任监察御史、宰相的裴度所撰,由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的柳公绰所书。碑文载:“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我未从虎,时称卧龙。”如下图: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勉县武侯祠795年唐碑记载:诸葛武侯"腕足南阳"(如下图):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5,宋代对南阳隆中卧龙岗相关记载:

南宋张栻《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早孤,从父玄依刘表,亮从玄来荆州。玄死,遂家于南阳隆中。”

南宋萧常《续后汉书.诸葛亮传》记载:“玄卒,遂家于南阳隆中。”

南宋名将岳飞过南阳武侯祠,手书《出师表》二表。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宋代的诗文中,诸葛亮号“卧龙"与南阳隆中卧龙岗的关系,被众人认知。

如宋祁的《孔明书台》云“君不见孔明书台遗庙旁,古书不见台荒凉。卧龙未起蜀天远,茅庐日日空南阳。”——时"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已经名闻天下。

王安石《诸葛武侯》“ 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卧龙也。

黄庭坚~夜观《蜀志》:“盖世英雄不自知,暮年初志各参差。南阳陇底卧龙日。”——卧龙也。

宋华镇《咏古》“兴平昔丧乱,豺狼恣吞攫。雄才卧南阳,盘桓寄云壑。”——卧龙也。

陈与义《次南阳》“卧龙今何之,有冢已半摧。”

王十朋《诸葛武侯》“卧龙起南阳,不为鼎一足。”

杨亿 《成都》“漫传西汉祠神马,已见南阳起卧龙。”

岳珂《睡起》“南阳一梦何关醉,自爱终身作卧龙。”

元明清时期,随着元代以来杂剧的兴起和《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诸葛亮号卧龙在文学作品、戏剧和碑刻等大量出现。

是以南阳"卧龙",已经成了诸葛亮的代名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而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6、金末元初之元好问见证南阳隆中卧龙岗。

元好问,曾经在南阳做了九年县令,对南阳周边地理非常精熟,他是南阳历史人文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丰山怀古

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川原郁佳气,自古南都雄。

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时事有可论,生晚恨不逢。汉贼不两立,大义皎日同。

吴人操等耳,忍与分河潼。夺操而与权,何以示至公。一民汉遗黎,尺地汉故封。守民及守土,天地与相终。

不能禦寇雠,顾以寇自功。既异鸿沟初,又非列国从。一券捐半产,二祖宁汝容。端本一已失,孤唱谁当从?

至今有遗恨,庙柏号阴风。旧闻清泠渊,天籁如撞钟。山径野人语,诞幻欺孩童。开元有乱阶,鹿饮温泉宫。

黄猿何为者,乃尔能啸凶。乾坤之大音,久郁理当通。清箱旦夕落,伫尔惊群聋。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元代资料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1、元代《大元一统志》记载:“卧龙岗,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2、元安熙《默庵集》词《前调》:有“诸葛素手躬耕卧龙冈上”。

3.元程矩夫《雪楼集》有《南阳书院碑》“臣谨按:南阳城西五里,有冈阜隆然隠起曰卧龙冈,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宅。民岁祠之。”

元安熙《默庵集》词《前调》:有“诸葛素手躬耕卧龙冈上”。

4、元代胡一桂撰《史纂通要》记载:“初见诸葛亮于隆中……孔明隆中之约谓:吴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5、元代《氏族大全》记载“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阳隆中。汉建安中徐庶称于刘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备三顾于草庐中,亮乃起。”

南阳隆中卧龙岗明代历史记载:

1、南阳隆中卧龙岗是原始隆中地,源起"宛中,隆"。

赵均《金石林时地考》载:

诸葛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迨至唐代,此处草庐仍存,内有唐《诸葛庐碑》(后佚)。

案: 南阳城被九座孤山拱卫环抱,"宛中,隆",隆在宛中,隆在其中者,隆中也。

卧龙岗因“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明叶桂章《武侯记》)

“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势隆然,蜿而起伏,其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明赵均《金石林时地考》)

南阳武侯祠明代《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文也记载:“此亦隆中地。”

另明代徐学谟《游隆中记》也有:“跨汉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盖有两隆中云。”

诸葛亮《寄子书》曰: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

2、《大明一统志》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

“诸葛井在卧龙冈上诸葛草庐前青石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数不能真。”

“该志书在卷30南阳流寓条又称:"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3、明王直《抑菴文集》有《诸葛武侯祠记》“南阳郡城西,有阜隆然而起,曰卧龙冈,汉诸葛武侯尝居于此,旧即其地建祠以祀焉。”

4、明程敏政《明文衡》收录王直《诸葛武侯祠记》“南阳郡城西,有阜隆然而起,曰卧龙冈,汉诸葛武侯尝居于此,旧即其地建祠以祀焉。”

5、明陆应阳《广舆记》记载“卧龙冈,府城西南,即诸葛亮躬耕处……诸葛草庐,卧龙冈上。”

6、明严嵩《南宫奏议》记载“南阳府诸草庐,在城西南七里卧龙冈上,即孔明所居,今立庙,有司毎岁春秋致祭,合遣官祭以脯醢。”

7、明严嵩《钤山堂集》记载“(卧龙冈)卧龙之故庐,地志:卧龙冈起自嵩山,绵亘数百里,至南阳而止回旋如巢然,诸葛亮草庐在焉。”

8、明王圻《续文献通考》记载“诸葛书院,在南阳府卧龙岗,汉诸葛孔明故地之东,元至大中建,程巨夫作记。”

9、明嘉靖都察院对待历史上南襄诸葛亮"躬耕地"历史争议,经过国家都察院判决认定"南阳隆中卧龙岗"为真,整个判决过程,被刻御碑伫立隆中卧龙冈上。

10、明嘉靖王朝来南阳隆中卧龙岗进行国家公祭。

皇帝派遣驸马邬景和来南阳隆中卧龙岗举行国家公祭。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南阳隆中卧龙岗清代历史记载

1、《大清一统志》南阳府《古迹》条:“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南七里卧龙冈。”“诸葛书院在南阳县西卧龙冈,元至大二年勅建。”“卧龙冈在南阳县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王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盘绕,相传诸葛草庐在焉。”“忠武祠在府西南卧龙冈,即诸葛亮故庐,旧为祠以奉之春秋祭祀。”“诸葛井在南阳县西南卧龙冈。”

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南阳府·南阳县》下载言:“卧龙冈在城西南七里……相传孔明草庐在其中。

3、清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记载“卧龙冈在府城西南七里,即汉诸葛亮躬耕处……诸葛井在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冈上草庐前…..诸葛草庐在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上,旧为祠奉之…..诸葛忠武侯庙在府城西卧龙岗,即孔明故庐。”

4、清彭而述《读史亭诗文集》记载“史称建安十二年,昭烈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冈,即公躬耕旧处。”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5、顾嘉蘅 (生卒年月不详),号湘坡,湖北宜昌市城区中书街人,祖籍江苏省昆山县,生于清嘉庆末年。道光庚子科(1840年)二甲第五名进士。顾嘉蘅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名扬天下,但他认为诸葛草庐在南阳(今河南南阳)。

顾嘉蘅在南阳做五任南阳知府,对南阳人文古迹历史文化相当精熟!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南阳隆中卧龙岗有四百通古碑伫立记载,见证岁月及其其深厚的历史传承、文化厚重。

南阳卧龙岗曾丢失很多珍贵碑刻

南阳卧龙岗现存400多块碑刻,多为元、明、清时期碑刻,为何卧龙岗没有元代以前更多的碑刻,据卧龙岗现存的《修葺诸葛庵碑记》“南阳诸葛庵为躬耕旧地,人皆知所尊崇。惜古碣无存。闻明季兵燹,营员郭指挥尽以碑石筑防,遂致湮没。焚琴煮鹤,此怀古者一大憾事”。碑文中的“营员郭指挥”即明代初期南阳卫指挥佥事郭云,因其主持修建南阳城,把当时的卧龙岗保存的碑石全部拉走修筑工事筑防,从此卧龙岗元代以前大量珍贵碑刻流失、毁坏。

现在已知的卧龙岗丢失的石碑、碑记至少有4个:1、隋唐代“诸葛庐碑”,上载“诸葛庐,在南阳县城西南七里”。2、元代儒学教授王谦《汉丞相诸葛忠武侯庙碑》;3、元代程钜夫《敕建南阳诸葛书院碑记》;4、元代张继祖《敕赐诸葛书院增修学宫之记》等。这些珍贵碑刻、碑文都没有保存下来,今天我们只能在《卧龙岗志》、《金石林时地考》等史料中看到有关这些碑刻的有关内容。

卧龙岗现存最早的碑刻是元至正四年《按部至南阳城南约五里许望诸葛武侯庙而作》,作者是元代嘉议大夫、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副使崔帖漠尔普化(蒙古名,又名崔逊斋),此碑就是明嘉靖十九年南阳知府孙哲“得之于散地”,后命工置于武侯祠内,因此我们今日还能看到这块700多年前的碑刻 “刘备潜心从此地,三分天下易成局,当时豪杰孰为最,矫矫南阳诸葛公”。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东汉、三国 相关地 理 篇

精确定位东汉和三国历史地理坐标。

一、南阳

1、【南阳名宛,宛名南阳】

记载于《史记》, 始名于春秋战国。南阳即宛邑。

2、【南阳郡】

秦置,居汉水以北(南界汉水),两汉因之。辖37县。两汉郡治:南阳郡郡治宛县,亦名南阳。两汉郡城:南阳郡城宛城,宛名南阳。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3、【东汉末年南阳郡】

建安十三年曹操立襄阳郡,割走南阳山都县划归襄阳。割走东汉南阳西部八县置南乡郡。辖28县。南阳郡治宛县、南阳郡城宛城亦名南阳。

4、【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之南阳郡】

曹丕自西往东割走南阳郡南部地区置义阳郡,三国南阳郡辖14县,辖宛、 西鄂、 雉、 鲁阳、犨 、淯阳、博望、 堵阳、 叶 、舞阴、 比阳、涅阳 、冠军 、郦十四县。

这是公元227年诸葛亮认同"今天下三分"之三国鼎立版图割据及其郡县划治现状下的南阳——即"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5、【南阳国】

三国南阳郡,入晋名南阳国。治所:南阳城。辖14县。

案(一): 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所说的南都(南阳郡)位置是“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78年—139年),他对家乡南阳的地理位置自然非常清楚~时南阳郡居汉水以北,南郡居汉水以南。

案(二)《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注引《正义》(唐?张守节著)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释名》云:“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焉。”

案(三)《晋书·地理志》又云:“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其他相似的记载还有《楚地记》云:“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 见《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四十五)

案(四)《汉书补注?地理志》“南郡” 条的记载,《路史?国名记》中引《地纪》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者是也” 的记载。

案(五)《元和郡县志》也载:“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县是也。汉以南为南郡,今荆州是也。”~荆州可以代称南郡。

案(六)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襄阳县志》载:襄阳,西汉初年建县,“辖汉水以南,邔县以北,中卢县以东,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江北,即今樊城一带,为古邓县,“辖汉水以北,新野县以南,蔡阳县以西,山都县以东的地区,属南阳郡”。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案(七)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襄阳记》中记载“秦兼天下,自汉(水)以北,为南阳郡;自汉(水)以南为南郡……汉因之”。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以上史料为什么会有"汉水以北"或"汉水以南"这样的边界方位记载?这是缘于南阳郡和南郡交接边界的这一段汉水趋于东西走向的特殊性。

汉水在南阳郡境内和南郡境内的河段属于东南走向,只有“茨河—东津”间的汉水趋东西走向,两郡在此交接并以汉水分界南北。此处分界可以与文献中所载的:“汉水以北(或汉之阳)为南阳郡,汉水以南(或汉之阴)为南郡”互相印证。两汉时的南阳郡和南郡以汉水分界著述清晰,没有相互交叉辖制的记载。

所以,对于秦置及两汉时期的南阳郡、南郡以汉水为地标分界南北,自秦、汉之始及后来的各朝各代都是这么认为的,历史史著、文献也是这么记载的,这是对两郡的汉水边界的共同历史认定。

案(八): 南阳郡和南郡以汉水为界的改变,始自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汉丞相曹操占据南郡北部后立襄阳郡,割走南阳郡山都县划治给襄阳郡(《襄阳府志》记载):惟时郡境,北界汉水,西界万山~汉水以北之邓县西临襄阳郡山都县)。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二、南郡

1、【南郡】

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汉因之。汉水分界南郡和南阳郡于南北,汉水以南为南郡,南郡北界汉水,两汉因之。南郡郡治:江陵。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2、【襄阳郡】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襄阳,西汉初置县,割中庐县以东,邔县以北地区;县治樊城居汉之阳,辖汉水以南怀山襄陵地区,故名襄阳。后汉水以南襄阳地区开发,县治徙置邹家湾襄阳邑城,时襄阳县居中庐县以东,邔县以北,汉水以南地区。东汉初,襄阳侯习郁封地邹家湾襄阳邑城。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中庐县。

我们辨析中庐县相关历史沿革:万山以西,汉水以南为中庐县境。

襄阳方志记载:商朝时古庐国居汉水以南,汉水以北为邓国和鄾国。

春秋前期,楚国灭庐、邓、鄾,为楚国下邑。

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夺取了楚下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全国为36郡:

汉水以北,包括古邓,鄾置县属南阳郡;

汉水以南,包括古庐置中庐县属南郡。

西汉初自中庐县以东,邔县以北,汉水以南析出襄阳县——襄阳县割走中庐县以东地区,中庐县居襄阳县以西。

中庐县北临汉水没有改变。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初平元年,荆州牧刘表徙置州府于襄阳。时万山以西,汉水以北为邓县县境。

万山以西,汉水以南为中庐县县境。

万山以东,汉水以南为襄阳县境。

万山以东,汉水以北为邓县、鄾县境。

建安十三年曹操自南郡北部立襄阳郡,割走汉水以北南阳山都县归属襄阳,时襄阳辖七县。

魏景初元年公元226年,邓城置县、同鄾县、山都县归属襄阳郡,入晋仍襄阳郡名领八县。

案史地理记载

1、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2、《汉书补注?地理志》“南郡” 条的记载,《路史?国名记》中引《地纪》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者是也” 的记载。

3、《晋书·地理志》又云:“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

4、《楚地记》云:“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 见《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四十五)

5、习凿齿著《襄阳记》记载: "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汉因之。"——《读史方舆纪要》摘文:自汉以南为南郡。汉因之。

6、《元和郡县志》也载:“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县是也。汉以南为南郡,今荆州是也。”

7、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所说的南都(南阳郡)位置是“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78年—139年),他对家乡南阳的地理位置自然非常清楚~时南阳郡居汉水以北,汉水北岸地区为南阳郡——印证南郡居汉水以南,汉水南岸地区为南郡。

8、襄阳考古发掘发现报告:邓国南境汉水,以邓国置邓邑,以邓邑置邓县,邓县亦南界汉水。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看得明白: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置南郡,居汉水以南,两汉因之,汉水分界边界清晰。

三、义阳郡

【义阳郡】,魏置。

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置义阳郡,把东汉南阳郡南部自西往东分割置义阳郡。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晋书》云义阳郡“统县十二,户一万九”,十二县为:新野、穰、邓、蔡阳、随、安昌、棘阳、厥西、平氏、义阳、平林、朝阳。

三国时代的南阳郡,更无可能辖治汉江北岸一带。

魏黄初公元222年置义阳郡,邓县南部邓城置县(樊城一带)、同鄾县、山都县归属襄阳郡,邓县北部亦邓县划治给义阳郡。南阳郡居义阳郡以北(新野县边界以北),已无法隔着义阳郡、隔着邓城县去辖至汉水。

案由:《三国志》中的人物籍贯,许多人以为是以晋初的行政区划来表达,亦谬也。

魏晋两朝衔接,本身行政区划就是大部沿用大体相同,因此容易给人错觉。

实际上,陈寿《三国志》中是用东汉、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来表述人物籍贯的。《襄阳府志》和《襄阳县志》等文献记载,也是按照魏置划治,记载行政区变化的。

案《三国志》:【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实际上晋泰始元年(265年)以山阳郡置高平国,如果后来陈寿以晋初行政区划书写人物籍贯,当写为:李典,高平钜野人也。

又案《三国志》:【许禇字仲康,谯国谯人也】,事实上晋初无谯国之封,只有谯郡。谯国乃魏黄初元年(220年)由郡改为封国,实为三国行政区划。

再案《三国志》:【雍州剌史郭淮遺广魏太守。】,“广魏一名,晋泰始中已更名为略阳"。

由此可见,陈寿《三国志》中的人物籍贯的行政区划界定,乃东汉、三国时期。

司马光资治通鉴也是用”义阳"来表达人物籍贯,如义阳魏延。

胡三省注:魏文帝分南阳郡立义阳郡,又立义阳县属焉;此在延入蜀之後,史追书也。如果义阳终废,则当追书"南阳"。说明司马光及胡三省手里没有义阳废置的。

所以,我们可以由"义阳棘阳""义阳新野"这些描述中得出结论:魏置义阳郡,包含"新野""棘阳"。

再考《三国志》"邓艾,义阳棘阳人,甘露元年进封邓侯。"按常例三国时封爵之制多以本郡邑为封土,则艾之邓侯封邑当以邓县为主,艾之为义阳人也,反推之,邓县亦属于义阳郡焉。

综合上述,魏义阳郡当为东西贯通分割旧南阳郡的一个大郡,未废,应包括新野、棘阳、邓、穰等县在内,郡治可能就是新野(新野亦曾为魏荆州治所)。

钱大昕"晋义阳郡当是因魏之旧耳"之论,然也。

《晋书》云义阳郡“统县十二,户一万九”,十二县为:新野、穰、邓、蔡阳、随、安昌、棘阳、厥西、平氏、义阳、平林、朝阳。

考《三国志》黄初三年(222年)改封章陵王据为义阳王,又有景初元年(237年)十二月己未…分襄阳郡之鄀叶县属义阳郡。

因此,义阳郡“黄初三年置而景初犹存的说法是为正确"。

但对于曹魏曾废义阳郡的"说法"似为不妥。

案司马彪《战略》中:“景元二年春三月…使烈督万人径造沮水,荆州、义阳南屯宜城。"此处义阳南当为《三国志》中分襄阳郡之鄀所言之"鄀"地也。说眀魏义阳郡在景元二年(261年)仍是存在的,此时距晋武帝开囯泰始元年(265年)仅四年时间。

而对于晋义阳郡为太康中置的说法来自《晋书地理志》,谬也。《文献通考》与《通典》俱云:"魏分南阳置义阳郡,晋宋并因之"。

清代历史学家钱大昕在《二十二史考异》中记:"按武帝泰始元年即封从伯父望为义阳王,是义阳置郡不始于太康当是因魏之旧耳,叙例以为魏文帝置",钱氏在此清楚地表达了对正史记载的疑问。

案《晋书卷三十七》:“义阳成王望,字子初……武帝受禅,封义阳王,邑万户,给兵二千人"。

又案《读史方舆纪要》:“晋武帝泰始元年,封从伯望为义阳王,治新野,领义阳县"~足见钱氏的说法是有所根据。

周振鹤先生曾指岀: "泰始元年司马炎行分封"。

田余庆先生亦曾指岀:“西晋诸王,或随例于太康初年就国"。

从两位先生的话语种可以推测出这样的结论:泰始元年司马炎即大封诸王,但各种各样的原因,诸王大多是太康年间就国,导致了后世人误以为一些郡国为太康中置,或如义阳郡。

再观《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中,咸宁三年,即太康元年:"其无官者,皆遣就国。諸王公恋京師,皆涕泣而去。"

此条也说明,泰始初封王后,诸王大都赖在京城,太康年才迟迟就国。

故从以上史料文献辨析,三国时的南阳郡居义阳郡以北,南乡郡以东。

南乡郡。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荆州,分南阳郡西部设置南乡郡。

东晋太康十年(289年),改南乡郡为顺阳郡,郡治南乡县(今淅川县滔河乡一带)。咸康四年(338年),又改为南乡郡。

辖8县分别为:

1、东汉置的南乡县,治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

2、秦汉旧县析县,治今河南西峡县东。

3、西汉旧县顺阳县,治今淅川县香花镇附近的丹江口水库下,淹没前为李官桥镇顺阳村。

4、西汉旧县丹水县,治今河南淅川县寺湾镇一带。

5、西汉旧县武当县,治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岩北。

6、西汉旧县酂县,治今湖北省谷城县固封山北。

7、秦汉旧县阴县,治今湖北老河口市傅家寨附近。

8、西汉旧县筑阳县,治今湖北谷城县境内。

荆襄九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原先短暂领有荆州的曹操只保住了荆州北部南阳郡、江夏郡与南郡的一部分,而中南部被孙刘联军占据。

曹操之后从南郡、南阳郡中分出襄阳郡、南乡郡,荆州成为三分割据的局面:

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归刘备。

江夏郡、桂阳郡、长沙郡归孙权。

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归曹操。

一般认为这阶段三家各占三郡的局面是“荆襄九郡”一词的来源。

魏吴二分荆州

(刘备夷陵败战之后)

三国鼎立,曹魏置荆州,州府所在地置义阳郡新野,下辖南阳郡、江夏郡(长江以北)、襄阳郡、南乡郡、新城郡、上庸郡、魏兴郡等共八郡。

孙吴荆州,治所在南郡的江陵,下辖南郡、江夏郡(长江以南)、长沙郡、湘东郡、桂阳郡、临贺郡、零陵郡、衡阳郡、武陵郡、建平郡、宜都郡等共十一郡。

于是三国版图出现短暂的稳定状态,这就是公元227年诸葛亮认同的"今天下三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版图割据及其郡县划治下的现状认定。

故诸葛亮所认同的"今天下三分"之三国现状,是关羽北伐失败及刘备夷陵之战兵败后,魏吴分治荆州的状态,这才是诠释其"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历史地理地标。

诸 葛亮.南 阳 篇

一、揭秘诸葛氏迁徙南阳重要史证:断石幢,见证南阳诸葛氏历史里程碑。

文物及历史记载的见证者,是公元1543年

明嘉靖年间叶县县令牛凤本人亲历其事:

"嘉靖靖丁亥秋,余自太仆转南京太常卿,便道还家,行视田野,始谒武侯祠下,见其屋老而坏,且怪其与昭烈俱南面,无复君臣分。

询土人,云:如是有年矣。及考旧志,洪武十八年民萧四重修,记不知其所始,慨然久之。

遂捐金币,属乡耆徐行和众力作新之。不期月,庙貌完矣。撤去昭烈、关、张之像,独像侯祠中,专其祠以符其名,人心允惬,观者胥悦。

既而游观山寺,有断石幢在焉,刻文仅数十字。中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然后知侯之父若祖自琅琊避地,曾寓于此而葬焉。躬耕南阳,尚在厥后。

断石幢背后是诸葛氏栖居南阳的重要历史研究价值:

1、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诸葛氏祖坟。地点:高阳华里,东汉南阳叶县平山脚下。

2、刻"断石幢"者见证:然后知"侯之父若祖自琅琊避地,曾寓于此而葬焉。"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故侯之父为诸葛玄。即诸葛玄及玄父自琅琊避地,曾寓于此而葬焉。

诸葛玄去泰山郡为兄诸葛珪治丧后,携其侄子诸葛亮兄弟一行,过来荆州的寓居之地,即叶县平山脚下老宅。

一个符合情理推测:诸葛玄同父亲在南阳叶县平山高阳华里老宅居住,诸葛珪一家在泰山郡居住。

3、躬耕南阳,尚在厥后。玄卒,亮躬耕垄亩。侯曰:躬耕于南阳。

我曾经对诸葛丰被贬后的去向做过猜测:

1、他不会待在长安城里,避免被继续加害。

2、按一个高官的心理意识形态: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是荣耀,但一个高官被贬为庶民,就不能去面对家乡邻里的种种面孔,再者,被贬回家,很可能被迫害者再次上门找到。所以,异地栖居倒是首要一个选择。

3、高阳华里之叶县平山脚下或许就是诸葛丰回乡途中的一个首选之地:南阳郡治、洛阳、琅琊之间的一个核心位置。既可以规避大城市的喧闹,又能时刻获得各地信息及动向。

所以,我对诸葛玄及其父平山脚下的住所是这么看的:

这个地方有诸葛丰留下来的置业,有老宅或耕地——也就是有诸葛玄兄弟们的祖业。假如诸葛玄是举家迁徙,也不会无缘无故就在高阳华里栖居,必由事先考察置卖再迁徙。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是泰山郡丞,英年早逝(155——187年),他卒于任上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侯之父若祖,就是诸葛玄和诸葛亮的爷爷,他们二人皆埋葬于此,说明了什么呢?生活于斯,居于斯,葬于斯。

我们也对诸葛玄叔侄豫章太守上任未果,往依刘表后,其信息如泥牛入海,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

诸葛玄往依刘表不被待见(诸葛玄曾经为刘表的死敌南阳袁术属官,又被袁术署豫章太守一职,与刘表心有隔阂。襄阳氏族把持荆州权力中心,极具排外心理),他或在襄阳生活一段时间,就回到了南阳。公元197年,诸葛玄卒于高阳华里。陈寿曰"玄卒,亮躬耕垄亩"。诸葛亮曰"躬耕于南阳"。

刘表于诸葛玄的毫无恩惠及情义,从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首先建议刘备夺取刘表的荆州和刘璋的益州,可见刘表对于诸葛玄叔侄无一丝恩惠或情义存在。哪怕是滴水之恩?重情重义的诸葛亮也绝无可能对一个第一次见面的刘备而如此说!

故诸葛玄离开襄阳是一种必然,诸葛亮兄弟远离襄阳去"躬耕于南阳",也是一种必然。襄阳本地名士庞德公尚且宁愿归隐也不去攀附刘表及把持荆州的襄阳氏族,何况于一个外人乎?

诸葛玄卒后,诸葛亮兄弟在平山老宅及祖坟守孝,并就近南阳隆中卧龙岗躬耕田打理农事。农闲时在周边游历,张良祠碑就是一个见证(诸葛亮此碑书被认定国家一级文物)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揭秘诸葛氏迁徙南阳重要史证:

"断石幢"是隋文帝公元582年凿开。被牛凤亲历见证:“再考石幢岁月,盖隋文帝开皇壬寅物。"

断石幢,是公元582年被凿刻的诸葛墓碑记载。

叶县"断石幢"被后人记载,至清代犹存,牛凤作为见证人并印证其历史过程。

案:a、袁中道,湖广公安人,万历年间中进士,曾任吏部郎中。与其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在其著作《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中同时收入叶县诸葛遗墟的记录:“叶县有诸葛武侯庙,在平山下西南,前朝断碣尚存。盖诸葛先人从瑯琊迁于此地者也。

b、明嘉靖《南阳府志》:“诸葛坟墟在县北平顶山下,有一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此冢即孔明父、祖葬处。

d、清人汪介人著《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

c、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

断石幢——见证南阳诸葛氏历史里程碑!

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

现存的《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语:诸葛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

《阳朔县志》中:阳朔白沙村诸葛氏之族,乃南阳孔明之后裔也。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诸葛亮《寄子书》曰: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告诉了离开襄阳的缘由。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临终之前,留书信于儿子诸葛瞻。《寄子书》写到:"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者,非自甘贫贱也,祖父俱汉名臣,襄阳城里,门阁何高大也,但生于离乱之世,欲立庄舍于南阳,以便躬耕稼穑,岂来先帝三顾之隆,义难拒却,不得已将农事竟付汝之叔均也,余今职据丞相,任授军师,留身于四(西)川,岂至愿也,翘首企望襄阳,再欲与兄弟相为聚首勿能也。……."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诸葛亮本人认定: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其清晰地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地标精确定位,就是"南阳隆中卧龙岗"这个地方!

金坛谨慎堂《诸葛氏宗谱》云:南阳始祖忠武公发迹南阳,遂成鼎族……京由南阳还河东……

《三国志诸葛亮传》: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断石幢的发现,是诸葛氏迁徙南阳的重大史证,也是南阳诸葛氏家族的重要里程碑,它见证了诸葛氏家族在南阳的历史变迁,为诸葛氏家族传承族谱不可或缺的关键文物史证印证。

二、诸葛亮自述出身于南阳。

诸葛亮亲书表白,其是寓结穷庐于南阳的一个种地平民,是谁在质疑?

现代专家学者们的"亮家""大宅"说,是不是可以收场了?

研究诸葛亮的生平事迹,除了陈寿《三国志》提供的一些相关史料之外,对诸葛亮亲书的研习,则是诸葛亮研究的最重要取证。

我归纳一下,诸葛亮的亲书大致有这些:

1、诸葛亮好为《梁父吟》。

《三国志诸葛亮传》"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梁父(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 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 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 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 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 国相齐晏子。

诸葛玄卒于公元197年,诸葛亮时年17岁。失去依靠的诸葛亮兄弟,就去种地赖以生存。诸葛亮在躬耕稼穑期间,以《梁父吟》作诗一首,展现其少年追求及志向:谁能为此谋? 国相齐晏子。

诸葛亮于当时,是把"国相齐晏子"当成自己心目中榜样。

诸葛亮再长大一些,饱览经书,他的思想又有了变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博览群书而满怀抱负,他自信地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建功立业。

但对于诸葛亮的才干,他周边的人并不相信他,也只有崔州平、徐庶两个好友,深信不疑地相信诸葛亮所言。

2、诸葛亮留侯祠铭碑。见证诸葛亮在南阳隆中卧龙冈、平山老宅及南阳周边游历印迹。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诸葛亮留下的石碑:石碑的材质为红石,碑高1.06米,宽0.4米,在石碑的正面刻有57个字的隶书铭文:

碑文云:

亮携元直(敬立)

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石碑上的文字用隶书书写,字体清隽方正,又具洒脱飘逸之气。由于这块石碑是诸葛亮瞻仰留侯祠之后亲手写下的碑文,专家又把这块石碑称作“诸葛亮留侯祠铭碑”。

这块石碑上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57个字,但是这57个字中包含的信息量却极大,它记录了建安六年诸葛亮与徐庶在当地瞻仰留侯祠的事迹。诸葛亮在瞻仰完留侯祠之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57个字的铭文,并请当地人将它刻在石碑上留作纪念。

建安六年是公元201年,查阅史料得知,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这一年诸葛亮正好20岁。此碑见证:诸葛亮在南阳隆中卧龙岗躬耕农闲时,携同徐元直去平山脚下(诸葛老宅)及南阳周边游历。

这块石碑后来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河南郏县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3、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诸葛亮自宜昌入蜀时,途径黄牛庙修缮并凿开石碑记载"仆躬耕于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黄牛庙记》碑文曰:

“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趋蜀道,履黄牛,因睹江山之胜,乱石排空,惊涛拍岸,敛巨石於江中,崔嵬巑岏,列作二峰,平治洚水,顺遵其道,非神扶助於禹,人力奚能致此耶?

仆纵步环览,乃见江左大山壁立,林麓峰峦如画,熟视於大江重复石壁间,有神像影见焉,鬓发须眉,冠裳宛然,如采画者。

前竖一旌旗,右驻一黄犊,犹有董工开导之势。古所传载黄龙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

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以显神功”。

《黄牛庙碑刻》第一句话曰:“仆躬耕于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其汉隶正文,是少有的诸葛亮手迹碑刻之一。其经历1800后至今犹存,是黄牛庙最珍贵的文物(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诸葛亮撰《黄牛庙碑记》告诉一个他的事迹:他在南阳种地,所居草庐……先主亲临其南阳草庐居所来邀请他,势不可却,计事善之。

4、诸葛亮在南阳隆中卧龙冈躬耕垄亩,其在周边留下印迹,有《躬耕歌》流传——于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尚书左仆射顾和浴手敬书。

诸葛亮《躬耕歌》,是被尚书左仆射顾和浴手敬书而得以流传。

《躬耕歌 》是清朝末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 》,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基本信息:《躬耕歌》。年代 : 晋

文物类别 :石碑。收藏地 :拐河镇高中院内。发现者 :拐河镇群众。出土地点 :河南南阳方城。内容 :诸葛武侯躬耕歌、诸葛亮画像。所属国家 :中国。

诸葛亮《躬耕歌》

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著,穿也靠著。

力勤粪多做生活,麦也添多,谷也添多。

耕三馀一要斟酌,丰也不错,凶也不错。

浪荡嫖风与赌博,家也消磨,产也消磨。

乞求邻家借升合,张也推托,李也推托。

赤手空回泪如梭,妻也不乐,子也不乐。

一家饥寒可奈何,冻也忍著,饿也忍著。

亲朋看见无人作,你也改过,我也改过。

沾体涂足甚快乐,吃也在我,穿也在我。

不向旁人借升合,哪怕他张推托,李推托。

(落款: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尚书左仆射顾和浴手敬书)。

"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著,穿也靠著。"

诸葛亮躬耕南亩,当然是躬耕于南阳之亩。

诸葛亮躬耕期间,作诗《躬耕歌》,劝耕劝诫。其提倡勤奋种地、自食其力,远离浪荡嫖风与赌博……《躬耕歌》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快乐,脍炙人口,又能劝导,因此广为流传。

5、公元227年,《三国志.诸葛亮传》之《出师表》曰: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在给蜀汉皇帝刘禅的上书里,他郑重地、清清楚楚地、明白无误地表述自己的出身:

我本是一个来自南阳的种地农民……诸葛亮表白其出身南阳,是一个南阳布衣。

诸葛亮没有提及自己是琅琊阳都人,更没有提及襄阳……诸葛亮难道不知道自己祖籍琅琊阳都吗?难道不知道自己曾经居住襄阳吗?当然不可能!

诸葛亮表述其来自南阳,在南阳种地,其所居草庐,先主三顾茅庐……这是对其南阳躬耕生活这一段人生经历,有刻骨铭心的深厚感情。

6、在《太平御览》四百九十七卷,载有一篇诸葛亮的《诫子书》(习惯称《又诫子书》),其中写道: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这篇家信对儿子的训诫就更为细致了,细致到了喝酒这件事情上。信中说,设宴饮酒应当合乎礼节,适度而至,尽到了礼节就应当退席停饮,以达到和谐的境界。若是主人兴致正高,宾客也还有兴余,就可以饮酒至醉,但绝不能喝到昏乱失礼的地步。

诸葛亮卒于公元234年,诸葛瞻时八岁,当然其不会喝酒。

诸葛亮养子诸葛乔卒于公元228年,故该《诫子书》只能是告诫在蜀汉政权做事的诸葛乔,告诉他在交往的酒宴当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及礼节。

这个《诫子书》,应当是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出师表》后北伐时,对诸葛乔在后方督促粮草与相关人员交往应当谨守一些喝酒细节——诸葛乔喜爱喝酒,这是其重要个人信息。

7、公元228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书《出师表》奏章,又名《后出师表》:

……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译文: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张绣在南阳,刘表与张绣合,张绣驻防宛城成为刘表北番。曹操三次讨伐宛城张绣不成,比年攻之不克,故《后出师表》曰:操"困于南阳",实指曹操困顿于南阳郡城宛城之张绣。

8、诸葛亮自认陈震为南阳乡党。

乡党出自《三国志卷三十九》,时公元231年:建兴九年,都护李平坐诬罔废;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

这段话意思:建兴九年(231年),都护李平因诬告诸葛亮而被废为平民,诸葛亮给长史蒋琬、侍中董允的信说:“孝起前年临去吴国时,曾告诉我说李平肚子里多有巧诈,南阳同乡都认为他不可接近。我以为有如此巧诈之心者不去惹他就是了,想不到他竟像苏秦、张仪那样坑人,出乎人的意料。这事应让孝起知道。”

8、公元234年诸葛亮临终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武侯公五丈原八月朔日寄子「瞻」书》,信中写道:

"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者,非自甘贫贱也,祖父俱汉名臣。

【译文:我在隆中卧龙岗下搭建草庐,不是自甘贫贱,(诸葛家族名声显赫)祖父亦是汉朝名臣。】

襄阳城里,门阁何高大也。但生于离乱之世,欲立庄舍于南阳,以便躬耕稼穑。

【译文:在襄阳城里,(我们住宅)门户高大。然襄阳是权利追逐之所,流民集聚之地,但生于乱世(旦夕祸福,朝不保夕),我打算在南阳建造庄舍,以便躬耕稼穑(避祸趋吉,以求平安)。】

岂来先帝三顾之隆,义难拒却,不得已将农事竟付汝之叔均也。

【译文:我没有料到先帝三次来隆中邀请我,在情义上难以拒绝,不得已把南阳隆中卧龙岗下的农事交给你叔叔诸葛均打理。】

余今职据丞相,任授军师,留身于四(西)川。岂至愿也,翘首企望襄阳,再欲与兄弟相为聚首勿能也。

【译文:我现在的职务是丞相,授命军师,住在四川。岂止我还有一个最后的心愿,翘首企盼兄弟们在襄阳宅院相聚,但这个心愿已经不能实现了!】

今汉业未统,奸党未除,先帝逝而托孤重,身染疾而家国危。

【译文:今天统一大汉的事业尚未完成,奸党还没有清除,先帝去世留下托孤重担,我身体有疾而国家面临危难。】

汝为子者,亦受先帝之恩,赐为驸马。不能代余而行事,锦衣玉食,娇养宫中,竟不能事于干戈,且不能事于稼穑。

【译文:你作为我的儿子,亦受到先帝的恩典,被赐为驸马。但你无法代替我去做事,你锦衣玉食,被娇养在宫中;你也不能去带兵打仗,又不能去做稼穑之农事。】

今不为余惜而且深为汝忧也,为汝危也。凡为子者,以孝亲忠君为心,以建功立业为事,早夜勤劳,詎得宴享玉食坐撮金釵为安乐耶?

【译文:我现在不为我自己考虑但却深深为你忧愁,为你感到危机。但凡为子者,以孝敬父母和忠诚君主为信仰,以建功立业为事业,日夜操劳,岂能每天宴享美食、积累金银钱财以为乐呢?】

余欲命汝复往襄阳,理有未愿;欲汝代身行事,势有未能;欲汝固守西川,力又不及;汝父子当秉忠仗义,他日倘临国难,捐躯赴敌,甚勿偷生苟全性命,以遗家国之羞可也,至嘱!

【译文:我想派你去襄阳,理由有我未了之心愿;我想你能够代我去做事,但居于目前的情势你还做不到;我想让你固守西川,你的能力又不够;但我们父子一定要秉承忠义,他日国家有难,捐躯赴敌,千万不要偷生苟且性命,以蒙受把家国丧失的羞耻啊,这是我留给你最重要的嘱托!】

诸葛亮《寄子书》告诉儿子诸葛瞻,在"玄卒"后,他为什么没有去襄阳大宅居住,而是去南阳隆中卧龙冈下结构草庐躬耕稼穑的缘由。

诸葛亮告诉了祖上的一些事情,襄阳的未了心愿,并对诸葛瞻深深担忧。他告诫诸葛瞻应该怎么做,也嘱托他该怎么做。

9、 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封书信不见于《三国志》等正史,首见于唐朝编纂的类书《艺文类聚》二十三卷,题作《诫子》,互见于宋朝《太平御览》四百五十九卷,仅将“慆慢”改为“淫慢”。一般认为是诸葛亮所作,写给他的独子诸葛瞻。

诸葛瞻生于蜀汉建兴五年,其年诸葛亮已经四十七岁,中年得子,自然是爱若至宝。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曾写信给东吴的兄长诸葛瑾,提及年仅八岁的诸葛瞻,仍然不掩喜爱之情:“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而不久后,诸葛亮就病逝于军旅之中,因此许多论者认为,这封《诫子书》是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写给幼子诸葛瞻的,其目的就是在于教导儿子立志笃学,成为一名才德兼备的君子。

《诫子书》仅有寥寥八十六字,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追求“静”与专注,切忌怠惰险躁。

从诸葛亮《寄子书》和《诫子书》的内容上来看:

《寄子书》是诸葛亮对八岁的诸葛瞻关于一些往事交代,及对其未来所可能面对的事情给以嘱托。

《诫子书》是诸葛亮告诫诸葛瞻,关于如何去修身养德,立志笃学成为德才兼备之道理。

《诫子书》更像是对《寄子书》之"意犹未尽"的补充。

而相比之下,诸葛亮《寄子书》内容包含了很多方面,更为丰富。

从《诫子书》的"悲守穷庐"之比喻,可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时,居草庐之生活艰辛,以至于铭心刻骨之难忘。

对于诸葛亮亲书的研究,能够发现这些方面信息:

南阳,隆中卧龙冈,躬耕、草庐、南阳之亩、南亩,其自认是南阳乡党,并在对蜀汉皇帝的上书里,清晰明白地明确告知:我是一个来自南阳的种地布衣。

10、《益部谈资》记载:“先主寓荆州,从南阳大姓晁氏贷款千万,以为军需。诸葛亮担保,券至宋犹存。”

《绥寇纪略》亦记载:“献贼破荆州时,民家有汉昭烈帝借富民金充军饷券,武侯押字,纸墨如新。”

三、解读"躬耕于南阳",要以东汉人地理观表述其定位于"县"来诠释。

一个不争的史实,就是东汉人的知识结构与地理认知表述,与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和地理表述是绝不相同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躬耕于南阳"之南阳,解释为"南阳郡",注释为"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一带",这是违背汉史和《三国志》历史地理表述的一种现代解释,而误读东汉人对相关行政区地理的认知及表述。

我们要以东汉人知识结构及历史地理语词应用习惯,及其通俗使用情况,去解读汉史的地理论述,而这些地理运用都写在《后汉书》和《三国志》里。

《后汉书》:刘秀,南阳蔡阳人。解释:南阳郡蔡阳县人……

《三国志》:

文聘,南阳宛人。释义:南阳郡治宛县人,简曰南阳人。

陈震、黄忠……南阳人。释义: 南阳郡治宛县人,宛故名南阳,简曰南阳人。

庞统,襄阳人。释义:襄阳郡治襄阳县人,简曰襄阳人。

马良,襄阳宜城人。释义:马良,襄阳郡宜城县人。

马良,为什么不记录为"襄阳人"?

因为"襄阳人"在《三国志》记载下的历史地理坐标所指,只能所指襄阳郡治襄阳县人。

故"马良",以东汉人或三国人的知识结构及其地理表述,其人物籍贯地理表述只能是"襄阳宜城人",而非以"襄阳人"作为表述。

魏延,义阳人。释义:义阳郡义阳县人,简曰义阳人。

邓艾,义阳棘阳人。释义:义阳郡棘阳县人。

义阳郡坐标哪里?

义阳郡在襄阳郡和南阳郡之间:

襄阳郡以北为义阳郡,义阳郡以北为南阳郡。

汉史历史地理记载基本习惯,人物籍贯、家乡、出身,就是:??郡??县。

而对于郡治和与郡治同名的行政区表述,常常被使用"一名"简曰,这就是东汉人对于汉代地理描述的知识结构及习惯使用,而与现代人绝不相同。

晋代,亦沿袭东汉人的地理表述。

公元400年左右的野史《汉晋春秋》曰:

"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亮家,被表述在南阳之邓县。

亮家,为什么不表述为南阳?

如"亮家于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因为,"亮家"的坐标精确在邓县,只能以"南阳之邓县"所指,而非拿"南阳"泛指。且东汉南阳郡37县,只有南阳郡治宛县宛城,故名南阳,一地两名。

《三国志诸葛亮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我是来自南阳郡治宛县种地的布衣。

诸葛亮在《出师表》奏章里告诉自己的出处:

他是来自南阳的一个种地布衣,他自认南阳人,他没有说自己是琅琊阳都人,他也没有告诉自己是襄阳人,他更没有提及"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诸葛亮没有提及"亮家邓县"。

假如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将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邓县",而不是"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是在南阳郡治宛县种地,故他在历史地理的习惯语词运用上,以"南阳"简曰南阳郡治宛县名称,曰:"躬耕于南阳"。

这是实实在在的汉史记载,是东汉人的地理视角解读"躬耕于南阳"。

历史主证:

诸葛亮未出茅庐策划"三分天下",迨至三国鼎立(前夕)时,诸葛亮认同"今天下三分"之三国郡县现状地理割据,而非东汉行政区划治郡县划治。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亮)遭汉末扰乱,随叔父避乱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公元227年,诸葛亮本人认定"今天下三分"、"躬耕于南阳"、"居草庐"。

公元207年,诸葛亮未出茅庐,即策略三分天下(《草庐对》)。

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表》开卷即确认"今天下三分"之三国现状的历史地理认定,而非东汉行政区划治,这是诸葛亮上疏《出师表》的历史地理背景。

案 陈寿著述《三国志.诸葛亮传》之《出师表》曰: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表》认同"今天下三分"三国版图割据及郡县地理现状,决定了其"躬耕于南阳"的地理坐标。

因为227年的诸葛亮首选与其"躬耕地"坐标匹配的郡县划治及名称,来陈述他21年前曾经"躬耕垄亩"生平事迹。

诸葛亮认定三国鼎立版图郡县划治现状下南阳,这是《出师表》其本人所言"今天下三分"现实存在之现状下郡县划治行政区地理来确定的。

诸葛亮躬耕南阳,是现实存在、现状认同下的三国南阳之21年前,这是与其"躬耕垄亩"地标匹配的郡县名称;而不是21年前之东汉南阳郡,在227年三国鼎立之际及"天下三分"时,那些不再称呼"南阳"的地方。

这是现实现状下南阳的21年前,如果21年前"躬耕垄亩"不是与公元227年现时现状下南阳坐标匹配,诸葛亮当然会选取其它与"躬耕陇亩"匹配的郡县名称,而不是227年唯一称呼南阳的这个地方,即三国南阳郡或南阳郡治宛县(亦名南阳)。

襄 阳 篇

对于南襄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操困于南阳"的历史争议,襄阳老乡们有必要了解以下四个地理知识:

1、襄阳"古隆中"坐标汉水以南,归属南郡或汉末襄阳郡,她自古以来就不是汉水分界以北的南阳,也不是邓县。

襄阳"古隆中"的史源史料,只有公元525年《水经注》的传述,符合其地理方位,而此前的所以史料地理坐标,都不是襄阳"古隆中"坐标位置。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2、襄阳人习凿齿先生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汉因之"——《读史方舆纪要》摘文:自汉以南为南郡。汉因之。

襄阳"古隆中"坐标汉江以南,地理归属南郡。

3、襄阳人习凿齿所言:"襄阳有孔明故宅","故宅"在襄阳境而不是"南阳邓县"。汉襄阳城刘表治邹家湾襄阳城,现在的北津戌襄阳城始建于公元377年东晋时期。

4、《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故宅"演变成了"亮家","襄阳有孔明故宅"演绎成了"南阳之邓县"。

雕薄蔚采,鸱阑惟丰——习凿齿笔下的"亮家"是雕梁画栋大宅,而这显然不是诸葛亮本人所言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襄阳方志地理卷》记载:

初平元年,刘表徙治州府所在地于襄阳……万山以西,汉水以北为南阳邓县县境。万山以东,汉水以南为襄阳县境。

也就是,"号曰隆中"或"邓县隆中"在汉江以北、万山以西。

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

从以上的四条地理记述上论证:

1、如果"号曰隆中"或"邓县隆中"是正确的史条,襄阳"古隆中"和"襄阳有孔明故宅"就是错误的地理坐标。

而习凿齿本人的"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亦是符合史著记载的正确论条。

2、如果襄阳"古隆中"是正确的地理坐标,那么"邓县隆中"、"号曰隆中"和"襄阳有孔明故宅"就是错误的地理表述。

襄阳人习凿齿先生所言"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汉因之"的论述也将被推翻,众多史著文献记载的南郡和南阳郡边界记载也将被颠覆。

请问襄阳的老乡们:

你们怎么解决习凿齿先生的自相矛盾、自我否定的地理表述?

你们怎么解决襄阳"古隆中"现实地理坐标,与史著文献记载下"汉水分界南郡和南阳郡于南北"的史证矛盾?

你们怎么解决襄阳"古隆中"在《水经注》之前所引证的所有史料,都不匹配其地理方位坐标?

而自我否定、自相矛盾的史条是无法成为可靠史证的!

https://m.toutiao.com/is/YBNy8k4/?="襄阳说"的史证依据已破产,传云"古隆中"的"皇帝新衣"将不见 – 今日头条

https://m.toutiao.com/is/YBFGwFL/?=襄阳欧庙邹湾古城遗址,古邔国都城,楚别都郢邔,魏晋襄阳郡治所 – 今日头条

https://m.toutiao.com/is/YBYyL6J/?=以襄阳陈家驹老师的邹湾襄阳城论证,回复襄阳贾芸的"考古"臆想 – 今日头条

https://m.toutiao.com/is/YBYyKfW/?=襄阳得名于樊城,又徙治于邹家湾襄阳邑城之史证从何而来? – 今日头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