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新“三点论”?怎一个“虚”字了得!|“且看美国毁三观”系列评论(三)

参考消息网6月5日报道(文/木子)“中美关系不能再恶化下去了”,日前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发出如是呼吁。究其根本,中美关系趋于紧张的根源在于美方的“三观不正”——世界观、中国观及中美关系观都出现了严重偏差。

拜登政府究竟如何看待对华关系?从5月下旬拜登任内首次亚洲之行到布林肯发表对华政策演讲,从年初美国国会通过《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到近日拜登力推国会审议提及中国800余次的“两党创新法案”,拜登政府“遏华”政策框架已经成型。从美方以上种种言与行,至少可以梳理出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的四大新特点。

其一,以“最严重的长期性挑战”为对华战略认知,拜登政府不仅全盘延续特朗普政府把中国当作“头号战略对手”的定位,更进一步借俄乌冲突之机,歪曲捏造所谓“中俄轴心”,加剧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立。

拜登政府并未被俄乌冲突“转移视线”,而是认定中国是对美国全球霸权的“头号战略对手”,赋予对华竞争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以最高优先级。美国一边频频强硬要求中国选边站队、制裁俄罗斯,一边利用所谓“民主VS威权”的价值观对立叙事抹黑中国形象;一边不断给乌克兰冲突拱火,一边指控“中俄轴心”是加剧全球紧张和冲突的重要因素。布林肯嘴上说不搞新冷战,行为上却极尽新冷战之能事。

其二,以“综合威慑”为对华战略手段,拜登政府将“脱钩”从特朗普时期的口号变为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实际推进动作,从全方位多层次与中国展开竞争,甚至修改国际规则、妄图重塑中国周边环境,对华进行综合威慑和全面围堵。

冷战结束后这几十年来,美国从曾经的国际规则主要制定者,逐步转变为对国际规则采取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实用主义态度,进而演变为国际秩序的最大乱源,这也严重削弱了美国自身的霸权红利。然而,拜登政府非但不反思,还认为是中国利用了美国的失误,在地区政治、安全、经济等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对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影响力。美国认为要应对中国挑战,也要相应从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多管齐下。

以美国新近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为例,拜登就是意在拉拢少数国家形成建立“印太地区”的“家法帮规”,寻找供应链替代方从而将中国排除出地区贸易体系。美国希望借IPEF补足“印太战略”缺乏经济支柱的短板,既握“军事大棒”,又挥“经济大棒”,以获得对华竞争优势,维系美国霸权。

其三,以“印太战略”为对华战略布局,拜登政府一改特朗普“美国优先”单打独斗的做法,更注重拉拢盟友和他国,在“印太”打造排他性封闭性的小圈子,着力拼凑“五四三二”战略体系,试图通过集团对抗共同制衡中国。

重视其“印太”盟友和伙伴在联合遏华中的作用,这是拜登时期对华战略相对于特朗普时期的重大转变之一。拜登政府认识到,当前中国的实力水平已令美国无法单独对华推行打压政策,因此裹胁地区国家共同围堵变得尤为重要——拜登亚太行就是在以“印太战略”为框架搞拉帮结派。“印太战略”以美日印澳四边机制(QUAD)为体系基础,以澳英美联盟(AUKUS)为安全支撑,以“印太经济框架”(IPEF)为经济架构,力图形成一个“五四三二”战略体系,即强化“五眼联盟”、兜售“四边机制”、拼凑“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收紧双边军事同盟,从而构成对中国的集团性战略围堵。

其四,以“台湾问题”为对华战略抓手,拜登政府刻意模糊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的根本性不同,进一步强化美台勾连,试图掏空一个中国原则,以台湾问题操弄对华关系、推进大国竞争。

俄乌冲突爆发后,一些美国政客和智库叫嚣参考以乌制俄模式,在台海挑起一场战争实现“以台制华”的目标。虽然从短期来看拜登政府不会直接介入台湾问题,但势必会采取各种方式不断搞小动作、不断挑衅制造台海紧张。仅今年前五个月,从美方三次批准对台军售到美军舰频频在台海耀武扬威,从拜登本人各种涉台表态“口误”到美国国务院官网清单的“失误”,再到台湾问题在布林肯演讲中被单独重点论述,无不是如此。美国一味强化美台勾连,明里暗里怂恿支持“台独”分裂活动,甚至开始与英日澳等国探讨针对“台海危机”的规划和战备,表现出利用台湾问题“绑架”中国的危险苗头,这种不再将管控台海稳定作为目标的做法十分不负责任。

综上可以看出,无论是拜登此前提及的“三分法”,还是布林肯口中的“三点论”,都怎一个“虚”字了得!

三点论”之虚伪:“竞争、合作和对抗”三分法实为遏制打压中国的“障眼法”。竞争是话语陷阱,合作是权宜之计,对抗遏制是本质。有求于中方时就要求合作;在有优势的领域就脱钩断供封锁制裁;为了遏制中国,不惜冲突对抗。布林肯演讲更显虚伪性——美方口中说的是“竞争”,实际是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大搞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无理剥夺别国的发展权利,根本不是什么“负责任的竞争”,而是毫无底线的打压。面对百年变局,面对和平发展共赢的时代潮流,美国却把遏制中国作为组织美国外交的主线,凸显了其战略思维的短视。

三点论”之虚弱:“投资、结盟和竞争”三点论强调进一步投资美国国内建设,巩固盟友体系以及在“实力基础上”同中国展开竞争。实际上,透过拜登政府“印太战略”和这套所谓“三点论”的框架设计,已经能够让人感受到美国的日趋衰落和力不从心,美国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文化影响力乃至国际号召力均无法维持其对绝对霸权的野心、更无法完成其全面围堵中国的任务,拜登政府不得不启动国内外所有可能的资源、靠施压拉拢裹胁盟友,不得不选择优势领域进攻、薄弱环节防御的选择性对抗战略。“三点论”凸显了其战略手段的匮乏和战略心态的焦虑。

“三点论”之虚妄:美国往往在符合美方利益的问题上要求中国“合作”,却全然不顾及甚至侵害中国的核心利益。拜登政府多次在涉台、涉港、涉疆等事务上歪曲抹黑,妄图牵制中国发展。此类玩火挑衅的做法,低估了14亿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凸显了美方战略意图的虚妄。

中美关系的航船正行进在重要的十字路口,如果美方如此不正之三观不矫正不纠偏,恐怕很容易导致中美友谊之船偏航,即使在宽阔的太平洋上也可能酿就冲撞的悲剧。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所警示的:美方渲染中国威胁,解决不了自身的问题,反而会把世界带向危险的深渊。

来源: 参考消息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1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