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错解了国学

近年,悄悄了兴起了国学热,引发对了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国学是老祖宗的东西,国学又亦老亦新,因之各种原因,国学离我们似乎又远又近,热虽热了,然而,对于国学的认识我们也存在太多的误区

谁错解了国学

误区一,国学成了娱乐,成了时髦,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玩,但有些东西实在不能玩,比如:离婚不能当游戏,教育不能成儿戏,当然,我说的游戏和轻松快乐的学习不是一个概念。那么国学是属于什么呢?首先属于教育,也可以说属于研究课题。把国学当成茶余饭后的娱乐品去看待,那就什么也学不到,至少,即便我们可以不甚了解,但偶尔吸收里面的营养,是大有裨益的。国学不同于韩剧,美剧,网络歌曲等流行文化,会用两三句古语来炫耀,那国学只是摆设,是古董,没一点好处。

谁错解了国学

误区二,总觉得国学离我们太远,或者古文艰涩难懂,很难学习。其实,这是不了解事物发展规律所致,比如,国学里有相当一部分是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道理于近于远都是闪光的东西,在生活中,工作中能很好的学习运用,起到增长智慧,培养德行的作用。这怎么能说是远呢?

谁错解了国学

国学的文字今天看来是有些艰涩,然而,这不是古人有意为之,比如“论语”,那在当时就是白话,而今天我们说的话,如果古人能听到也会觉得难懂,所以,不要把他看难了,要用平常心去看待,这样才能离圣不远,况且,今天,把国学翻译成现代汉语的书籍多不胜数,我们只要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大可不必吹毛求茈,自障眼目,至于文词架构,还是交给专家去做吧,知理而废形没什么不好。

误区三,又觉得国学涵盖的范围太广,著述太多,无从下手,其实不然,若你要专门学习,还是有脉络可循的,可以分门别类,比如:文学艺术类,德行修养类,自然人文类,你喜欢那一类就学那一类,再不行还可以泛泛的学习,然后遵循名家推荐书目学习类别里有代表性的的著述。,比如:

《名家推荐书目》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清·梁启超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国学概论》

谁错解了国学

这些我们可以参考。如果你只是做一般性的学习,提高一下素养,那就再精简,注意重点是“精”而不是多。

谁错解了国学

误区四,这是我说的最重要的一条,对国学的认识,理解,学习必须是抱着认真的态度,否则,只是抓了一把皮毛而已,可这正是传统文化真正没落不堪的主因之一,古人讲的“学以致用”,这说明了学习的最终目的,比如,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纵然会背诵3000首唐诗宋词,那也只是书篓子,我们必须要理解其中的意境美,词语美,甚至格律等,从而吸收营养,自己才会作诗行文。而不是仅仅拾人牙慧,拣古人的剩语而已。大凡是中国人都能扯几句古语,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这有用吗?我觉得用处不大,尤其是古人有关“德行”,“处事”等的说辞,必须是学了道理后,要身体力行才能真学习得到,比如:《弟子规》,里面涉及了对待父母,儿女,兄弟,朋友,夫妻的道理。看似浅显,但真去照做,就不那么容易了,可如果不照做,那便学而无用,而我们又不愿受所谓的约束,结果道理是道理,你还是你,和没学一样,反过来,如果有耐心去学去做,日久精深,那你的人格以及从中体会的快乐,得到的利益就非常珍贵了。古人讲“仁”,只一字,可什么是仁?我们又有几人能知?能知又能行就更少了,那你谈什么学了“论语”?古人特别注重熏染践行,决不贵一时,所以叫做“调教”,古人讲“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这是《弟子规》里讲孝锑的一部分,我们又有几人按这个做?有几人能做到,可这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的训导,可为什么做不到?不是小时候没人教我们,我们不会,要不就是长大了,虽看了书,懂得了道理,但习气已养成,再改不容易,而古人很明白,从小就教自己的小孩子,并且让他按着道理去行,久之成自然,对于孝的遵守就在年深日久中熏染而成,我们今天,若想真的懂国学,学国学,若不从自身下一凡工夫,那也只是学了皮毛而已,瞎耽误功夫而已。

谁错解了国学

总之,对国学的认识要正确,贵在身体力行地去做,纸上得来终觉浅,始知此事要躬行,以此共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17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