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民国爱情,今日的女性金字塔

你听,民国爱情的留声机从容慢转,唱尽了民国二十一年的风韵,更唱出了启迪今人的“女性金字塔”。

用三位民国女性的爱情故事丰满金字塔的层级结构:底部、中部、顶部,是一次不变、为人变、为己变的抉择,淋漓体现品德、姿态、格局对女性人生的不同指向。

旧时的民国爱情,今日的女性金字塔

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底部:“他人附属”朱安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用张爱玲的这句话去形容朱安在爱情中的姿态再合适不过。

对深受新思潮影响的鲁迅来说,“安姑”只是母亲强塞给他的一件“礼物”,他有责任尽孝母亲、供养终生。而对接受封建思想洗礼的朱安来说,“大先生”是她的夫,出嫁从夫,便是她一生的指望与依靠。

1878年,绍兴城一户朱姓商人家添了个女孩,取名为“安”。在传统家庭的教养下,朱安被培养成贤徳的典范:脾气和顺、精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裹小脚。可以说朱安的一生都在学习怎么成为一个模范妻子,也正是因为这样,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使他活成了鲁迅最不喜欢的样子。

1899年,朱安在亲戚的介绍下,与一名周姓前任官员的长孙订亲。周家老爷做过京官、后家道中落、但也算体面人家,他的长孙年十八岁、在南京的一间新派学堂念书。可因鲁迅赴日本留学,直到1906年才在母亲的欺骗下回家完婚。对这份门当户对的感情,朱安满心期待。听说她的新郎喜欢大脚,便穿了双大鞋,里面塞满棉花,却不料因轿子高、踩地不稳而使绣花鞋脱落、露出那双被鲁迅视为封建糟粕的三寸金莲

直到盖头被掀去,鲁迅这才第一次打量他的新娘——姑娘的面色黄白,尖下颏,薄薄的嘴唇使嘴巴显得略大,宽宽的前额显得微秃。

完婚第二天,鲁迅没有按老规矩去祠堂。

晚上,他又独自睡进了书房。

第三天,他就从家里出走,又去了日本。

原来,25岁的鲁迅其时正在日本东京开始他的文学活动,忽然连封的家信催促他归家,说是母亲重病。待鲁迅焦灼不安地归乡,才知道这一切都是逼他回国完婚的骗局。这反而更在鲁迅和朱安的爱情之间隔了一层厚障壁。

与此同时,朱安也在新房中独自垂泪、做着各种猜测,她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女人,她没有文化,丈夫又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人,这场婚姻中,她从一开始就处于最被动的地位。从完婚这日起,她的命运就和周家相连,但她名义上的丈夫又似乎与她毫无关联,仅仅是与她维持形式上的夫妻关系。

实则,她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可她却永远不会想到这里,只会自怨自艾。

1923年夏,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反目,决定搬家。鲁迅征求朱安的意见:是想回娘家还是跟着搬家?朱安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跟随鲁迅。

几个月后鲁迅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安置下来,不久,周老太太也搬来同住。朱安掌管家庭开支,除了每天早午晚周而复始的三句日常,两人就很少一起交流。

1925年鲁迅与知己许广平正式确立恋爱关系。

朱安的内心十分孤独、痛苦,但她对鲁迅和许广平毫无怨恨之意。她对别人提起大先生时,总是反复说:大先生对她不错。

在听闻许广平有了身孕后,她先是陷入绝望,却仍专心侍奉婆婆,给婆婆养老送终。不久,她便释然了,对人说:大先生的儿子也是她的儿子,等她百年之后,她的儿子会给她斋水,不会让她做孤魂野鬼的。

鲁迅去世后,朱安生活困难,宁愿受苦,也不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并悉心照料鲁迅的遗物与故居。她将许广平看作姐妹,视周海婴为己出,在大先生逝世当月,就邀请他们母子搬去北平同住。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墓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外,没有墓碑,也没有完成葬在大先生之旁的心愿。她在世上生活了69个春秋,却孤独的度过了40多年的漫漫岁月。

其实朱安也曾有爱情发生转机的机会,在成亲前,鲁迅曾致信母亲,向朱家提出“让朱安放脚、进学堂读书”的要求,由于家庭阻挠和个人原因,朱安对这一要求并未付诸实践。这可能是朱安这辈子做的唯一一次违背鲁迅的意愿的事,也正是因为朱安的保守性格与不变行为使她终其一生孤独。朱安的贤惠品德与忍让付出让人无话可说,可爱情不是不断放低姿态、卑微地努力就能获得的,也正是她的这一特性使她失去独立的人生,最终活成鲁迅的附属品。

旧时的民国爱情,今日的女性金字塔

朱安照片

金字塔中部:“婚姻圆满”江冬秀

胡适大名垂宇宙,夫人小脚亦随之”,一句戏言引出了这一章的女主人“江冬秀”。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和鲁迅与朱安的婚姻类似,都是未经男主人同意,由两家长辈定的包办婚姻。可他们却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例子。

胡适与江冬秀订婚后,便赴美国留学。一日,江氏收到未婚夫胡适一封信,信里强调:“要做一个好的女人,要真正求得女性的解放,一要放脚,二要读书”。江氏立即下定决心要跟上丈夫的步伐,不仅不再裹脚,还买来一个丫头代做家务,以此腾出时间来读书识字。

1917年胡适归国与江冬秀完婚,在此之前两人从未见面,这对于那时中国新派的第一号人物胡适来说可谓讽刺。婚后,江冬秀独自照顾婆婆,胡适自赴北京。直到1918年,江冬秀才离乡到胡适身边,为胡适主持家务。

江冬秀不像深受封建旧礼教毒害的传统女子,她果断、泼辣、敢闯敢做。曾为北大教授梁宗岱要与太太何氏离婚,娶才女沉樱而亲自到法庭为何氏辩护,并使梁宗岱败诉,愤而离北大。当发现胡适的婚外恋时,江氏竭力捍卫自己的权利,拿起菜刀,直言“离婚便别想要儿子和我”,此等气势吓得胡适从此闭口不谈“离婚”。

西谚言:妻子是男人“较好的一半”,胡适之妻江氏对内相夫教子、在外独当一面,为胡适而生存、为胡适而服务,使他在学问上横冲直撞而无后顾之忧。在流寓纽约的那十年中,江冬秀语音不通,却为胡适上街买菜、做饭。一次胡适外出,江氏独自在家遭窃,凭借胆识与智慧使盗贼逃走。胡、江二人婚后相守58年,虽不乏波折,但也算恩爱到老。

江云秀不同于朱安执着但卑微的爱,她甘于为丈夫而做出改变并主动出击、争取幸福,在原本不平等的婚姻中活出了女人的高姿态,即收获了幸福也活出了自我,与胡适相伴终老并有着独立的精神。

旧时的民国爱情,今日的女性金字塔

胡适与江云秀合影

金字塔顶部:“人生主宰”张幼仪

“我是秋天里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谁能想到民国女企业家“张幼仪”也有如此敏感彷徨之时。

张幼仪曾把自己的人生一分为二——“去德国前”和“去德国之后”。她说:去德国前,我什么都怕,怕离婚、怕做错事、怕得不到丈夫的爱、委曲求全却屡屡受到伤害;去德国后,我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怆痛,与丈夫离婚,心爱的儿子死在他乡。

人生最晦暗的时光,如一个密不透风的麻袋,铺天盖地地死命裹住她,一切都跌至谷底。但也就是在这时,清晰地痛感让张幼仪清醒、成长,由羞怯少女向铿锵玫瑰的绝地反击,如上古凤凰涅槃重生。她内心变得强大富足,风雨狂暴亦无所畏惧,孤身开创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张幼仪,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代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的知名医生。1912年,12岁的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于江苏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仅仅学习三年,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由四哥张嘉璈做媒下辍学嫁到浙江徐家做了少奶奶。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可谓求之不得,徐父申如当下就拍板定下了两人的婚约。可徐志摩对这份包办婚姻的态度却是“媒妁之言,受之于父母”,甚至略带鄙夷地将自己的妻子称为“土包子”。

1918年幼仪生下长子徐积锴(阿欢)不久之后,徐志摩出国留洋。1920年徐志摩迫于张君劢的压力,不耐烦地将张幼仪接到身边来,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一眼就可认得出来他,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久别重逢,张幼仪的心却凉了大。两人在沙士顿住下一段时间后,张幼仪再次怀孕,徐志摩此时正因对林徽因求之不得而心烦意乱,一听此消息便不耐烦地说“赶快打掉”。当时由于医疗技术的不先进打胎甚至有死亡的危险,张幼仪不肯,徐志摩便进而提出离婚并直接抛下张幼仪一走了之。产期临近,张幼仪无奈向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辗转巴黎、柏林两地,最终生下孩子。但徐志摩只在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离婚手续。

离婚后,幼仪很快便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并在德国站稳脚跟。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于次年被八弟张禹九届接回上海,后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母亲去世才携子回沪,住在海格路125号。

张幼仪回到上海后大展拳脚,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又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并担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极大地锻炼了她的经营能力。在二哥张君劢成立国家社会党后,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囤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1953年,张幼仪在征求大儿子的意见后在香港与中医苏纪之结婚,共同生活18年后苏医生病逝,张幼仪也于16年后病逝于纽约。

旧时的民国爱情,今日的女性金字塔

张幼仪照片

三段包办婚姻,朱安卑微一世,冬秀幸福美满,幼仪成为精神物质双独立的女强人,主宰自己一生,成为人生赢家。身处女性金字塔顶端,将柔弱女子活成了铿锵玫瑰,成就了许多男人所不能企及之高度。

先有秦商周莹,后有宝山幼仪,今有格力明珠。

旧时的民国爱情,今日的女性金字塔。女性之独立,还看今朝!

旧时的民国爱情,今日的女性金字塔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1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