筽是什么意思?筽怎么读!

渭南方言碎语(九)

作者:吴清西

兆准

“我夜来就说今要下雨,今兆准下了。”这句话中的“兆准”,是渭南方言词语,意思是估计准确,预测准确。

筽是什么意思?筽怎么读!

华州石头峪风光 刘合心摄

兆是古代占卜术语,指龟甲烧灼后所呈现的裂纹,用以占卜吉凶。《说文》:“兆,灼龟坼也。”兆,指烧龟甲后出现的裂纹。古代,除了用蓍草占卜吉凶,还用龟甲来占卜吉凶,叫龟卜。龟卜前,先墨画龟甲,龟甲烧灼后出现裂纹。如果龟甲上的裂纹和事先墨画的纹路相和,就叫食墨,食墨即为吉兆,否则即为凶兆,也就是说,龟甲烧灼后,必然出现裂纹,这龟甲上的裂纹就叫兆,和事先画好的纹路合而为一的裂纹,预示吉利,叫吉兆,没有和墨画相合,预示不吉利,叫凶兆。占卜的人就是根据龟甲裂纹来预测吉凶的。

而龟甲裂纹有的似玉亹,有的象瓦亹,有的象原田亹,称为“三兆”。

《周礼?春官?太卜》说:“(太卜)掌三兆之法:一日玉兆,一日瓦兆,一日原兆。”东汉郑玄解释说:“兆者灼龟发于火,其形占者。”占者,指裂纹可以预测未来。龟甲烧灼后的裂纹,可以预测吉凶,兆即灼龟甲后的裂纹,“兆”能预测吉凶,因此,兆,引申为预测的意思。

兆准,义为预测的准确无误:我说他今天有事来不了,兆准没来

兆,又引申为预示,显示的意思。兆头,义指事物在发生前的某种预示,事先显示出来的迹象:新冠肺炎被我们国家基本控制住了,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兆头。预兆和兆头是近义词:半黄上天焼了,这是天晴的预兆。

兆,本是龟甲术语,随着龟甲的消失,他的本义也消失了,而蜕变出方言,“兆准”,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大卜莫

渭南方言大卜莫,有两个意思,表示推测、估计是其一,其二指大约、大概。

卜,bǔ,方言音pú,在先秦时期,古人在事前,往往要预测吉凶。他们预测吉凶的工具就是龟甲,用火烧灼龟甲,根据龟甲的裂纹预测吉凶,叫龟卜,也叫卜。《说文》解释说:“卜,灼剥龟也。”烧灼龟甲,以裂纹预测吉凶就叫卜。古人有事都卜,《诗经》:“考卜唯王,宅是镐京。”《左传》:“初,晋献公骊姬为夫,卜之,不吉,筮之,吉。”《史记》:“武王将伐纣。剥龟兆。”因为卜是根据龟甲裂纹来预测未来吉凶的,因此,卜引申为推测、估计的意思。莫,mú,意思是推测,估计。《论语》:“文,莫吾犹人也。”孔子说:“就书上的知识来说,估计我和一般人差不多。”莫,义为推测估计。

所以,大卜莫,dà pú mú,推测,估计的意思:这头肉牛大卜莫能卖个一万二三吧!夜来下了一天雨,大卜莫能接住墒,基本上洽透了。

大卜莫,因为是推测、估计,就不是准确,因此,引申为大约、大概的意思:这里的情况,我大卜莫了解一些,你给我祥细介绍一下。你身上大卜莫有多钱。

大卜莫,表示推测、估计的意思,本身就是大约,大概的意思,所以,大卜莫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可当大约、大概的意思用:娃上大学每月的生活费大卜莫得九百元。

大卜莫,也可以说成大莫:我大莫数了一下,会场有200多人。大莫三点半赶不到渭南车站。

莫,表示推测,估计,可以单独用:我莫不来这次考试成绩是多少?叫你莫准了,今年葡萄就是卖了八百元。

大卜莫,既可以说是估计,也可以说是大约,其实都是大概、差不多的意思。

驲遑

驲遑,是一个听起来粗俗的渭南方言词,其实它和古代的驿传有一定的源渊,是很有文化内涵的一个方言词。

驿传,近似今天的快递,早在3000年以前的商代,就有了驿传制度。在古代,为了接待来往官员和政府文书政令传递而设置的一种组织制度,就叫驿传。驿传的工具是车马,专门设置了提供车马处所就是驿站。先秦时期,驿站的车叫“传”,也叫驲,驿站的马叫“遽”(jù),也叫驿。清人朱骏声说:“车曰驲,马曰驿,曰递”当时乘车传递叫驲,也叫传,乘马传递也叫递,也叫驿。后世设置驿站主要是乘马,所以“驿”字通行,而“驲”字就不甚用,“驲”字就被遗忘了。

筽是什么意思?筽怎么读!

华州张桥村石上柏 刘合心摄

驲,rì,古代驿站专门用的车,供来往官员,使者乘坐。清人段玉裁曰:“驲为传车,驿为置骑。乘传谓之车,骑驿为之马。”驲为传车,也叫车。《左传?昭公五年》:“乘驲而见宣子。”是说祁黄羊赶紧坐上驿站的车来见范子宣。《国语?晋语》:“公惧乘驲自下。”晋文公很害怕,乘车走小道而脱身。而官员乘车主要是为快速赶路,传递信息,正如清人朱骏声所言:“以车曰传,亦曰驲,以马曰遽,亦曰驿。皆所以达急速之事。”这样,驲就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了运输(人或物),二是为了快疾。

因此,驲,引申为快速的意思。《玉篇》:“驲,传也。”《说文解字》:“传,遽也。”《玉篇》:“遽,急也,疾也。”驲就是急疾,疾速的意思。驲,又引申为运输、转运的意思。《尔雅》:“驲,传也。”《正韵》:“传,转也。”《说文解字》:“转,运也。”驲,就是转运,运输的意思。遑,huáng,《说文解字》:“遑,急也。”就是快速、急疾的意思。渭南方言把“驲”与“遑”组合起来叫“驲遑”。驲遑,既是快疾的意思,又是转运、运转的意思。

驲遑,行动快疾的意思:小伙子刚才还跟我说话来,一眨眼,他骑上车子驲遑地不见了。外人腿长,走路驲遑快。

驲遑,意思是转运、搬运:你几时把那一堆牛粪驲遑到地里去了?把几千块砖从前院驲遑到后院,整整驲遑了一黄晌。

驲遑,也泛指干活,做事:这几天,你在地里可驲遑啥哩?没事干,在地里驲遑闲的里。家里杂活多的,一个人驲遑半天都不得完。

驲遑,一个听起来粗俗的方言词,却蕴含了一个久远的驿传文化信息。作为驿传的“驲”早以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而渭南方言把这种历史文化信息传承下来,难怪人说方言是汉文化的活化石。

没黄肠 题凑

没黄肠,题凑,是由“黄肠题凑”这一古代的天子葬制蜕变成的渭南方言。

“黄肠题凑”,是周天子的丧葬规范,是最高等级的葬具。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也实行这种葬制,到了西汉,更是盛极一时。“黄肠题凑”一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黄肠题凑。”而作为葬具实物最早是秦公一号大墓——春秋时期秦景公墓。秦景公墓的“黄肠题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早的帝王级不朽葬具。

在先秦时期,“题凑”是一种葬制,也是一种葬具。《吕氏春秋?节丧》:“题凑之屋,棺椁数裘,积石积碳,以环其外。”《史记?滑稽列传》:“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三国时魏人苏林曰:“以木累棺外,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三国时吴国人韦昭解释“题凑”曰:“题,头也。头凑,以头内向,所以为固。”棺椁下葬后,在棺椁的前后左右重新堆累木头。这些木头要砍削成方柱形的枋木,长短粗细基本一样,枋木的头一律朝向棺椁,一层一层有序排列堆积。枋木的头面要上下左右成一个整齐划一的垂直平面,形成一个筐型结构,然后加盖密封,这就叫“题凑”。

各种木质都可以成为“题凑”的木头。而周代礼制规定周天子的“题凑”必须以柏木为材质。柏木去皮砍削成坊木,完全呈黄色,叫“黄肠”,柏木堆累的“题凑”,叫“黄肠题凑”。所以“黄肠题凑”代表了古代最高礼仪的葬制,表明享用“黄肠题凑”的人地位和身份的尊贵。而秦景公是春秋时期的诸侯王。敢用“黄肠题凑”这一天子的葬式,说明秦人不从周礼,大胆越制的气魄,也显示了秦公与周天子一样的尊贵。

“黄肠题凑”显示了死者的尊贵,而有题凑没黄肠就说明死者不尊贵。在民间,“黄肠题凑”逐渐蜕变为“没黄肠”、“题凑”两个方言词,表达的意思已不是高级的葬式了。

没黄肠,比喻自己下贱自己而失去尊严:三十几岁的人了,跟十来岁的娃打扑克还要胡耍搅哩,真是没黄肠;你也是没黄肠,跟自己儿子争吃的哩!

没黄肠,比喻任人摆布而不维护自己的尊严:二娃这人是个没黄肠的人,谁说他啥话他也不辩驳。你简直没一点黄肠,?0?2娘把你骂得狗血喷头,你还能笑得出来。

题凑,比喻高低一样:庄南地里种的三亩小麦,麦穗题凑的太;这三十个人的个子真题凑,是专门挑选的吧。

题凑,比喻整齐划一:接受检阅的部队,行列步伐特别题凑,跟一个人走路一样。

题凑,比喻长得令人喜爱:葡萄园里的葡萄串串长的题凑的,看着就流函水。你这三个孩子长的题凑,太可爱了。

“黄肠题凑”,是先秦时期最高等级的葬具,魔术般地蜕变成普通百姓的方言。从帝王的最高丧葬礼制,蜕变成为了百姓口中的方言词“没黄肠”“题凑”。这可是天地的差别。

倛头倛头

在渭南方言中,有个方言词叫“倛头”。他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替身:弄啥事都要让我替你去,我成了你的倛(tí)头子了。二是指说话欺人,占人便宜:你说话好好说,不要一口一个老子的给人要倛头。

倛头,在渭南方言中已传承了几千年了。

倛,也写作魌,qī,《古汉语词典》:“古代用来驱除疫鬼时用的面具,形状狰狞丑恶,也叫倛头。”倛头,《汉语大词典》:“古代驱除疫鬼时扮神的人所戴的面具,其状狰狞可怖。”所以,倛,也叫倛头,指面具,特别难看而可怕。因此《说文》:“倛,丑也。今驱疫有倛头。”倛头,特别丑恶,汉朝的人们驱除鬼魔就戴的倛头。

倛头,古已有之。《荀子?非相》曰:“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唐杨倞注:“倛,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这是孔子面容丑陋,满脸毛发浓密杂乱,看起来有点吓人。而杨倞认为,倛头就是方相。因此,《广韵》:“倛,方相也。”

方相,古代为方相氏,相传方相氏最早出现于黄帝时代。黄帝之妃嫫母,面貌丑恶有德,黄帝授以“方相氏”的官位,以她的相貌来驱邪。嫫母为方相氏,方相氏的意思为丑恶狰狞之貌,方相就成了倛头之始。《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郑玄曰:“蒙,冒也。冒熊皮者,以惊驱疫疠之鬼,如今魌头也。”这里的方相氏,也指方相,也就是倛头。

方相就是倛头,倛头就是面具,因其状狰狞可怖,方言称其为兽脸子。不同的兽脸子就代表不同的禽兽妖怪和人物,也就是说,倛头的相貌是有代表的,最早的扮相是嫫母,以后驱除疫鬼时就扮成神仙,民间的倛头扮相更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但倛头都有所指代。因此,渭南方言,引申倛头指某某的替身,方言把代替别人的人叫倛头:“我仔啥角色都行,就是武打戏我也不用倛头。你只要能寻个倛头顶你,你就可以不去。”

倛头,是古代驱除疫鬼时扮神者所戴的面具。出丧时,扮神者戴上倛头,如《周礼》所说:“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是说方相氏,进墓穴,以戈击四角,锤击魍魉等恶鬼。到后世,民间用面粉蒸成鬼头样的面饼以取代倛头,出殡时,把面粉做的倛头抛撒于道两边,人们争相抢拾占倛头,甚至从司者手中要倛头。因为面做的倛头可食,不付出就可以得到了,人们认为这是占便宜、拾便宜,这样,倛头引申为便宜。出丧撒面蒸倛头的丧俗,在渭南早已消失,在四川一直到解放前还保留这种丧俗。

筽是什么意思?筽怎么读!

华州桥峪民居 刘合心摄

成都李劼人在1935年写的《死水微澜》:“蔡大嫂是罗哥的人,不比别的卖货,可以让他捡倛头。”原注捡倛头,即捡便宜。这也反向印证了倛头在民间有占便宜的意思,当然,在四川有这样的说法,在渭南的倛头也的确有便宜的意思。

占倛头,就是占别人的便宜:“你看我男人不在,我也不会让你占我的倛头。私人交往要公理公道,不要老想着占倛头。”

要倛头,多指在言语上欺凌别人、占便宜:你给我说话,言语放干净一些,哨(shào)给我要倛头!说话欺人的,迭爱给人要倛头。

今天,倛头成了纯粹的渭南方言,和驱除疫鬼没有了关系,甚至和面具也没了关系,因为渭南方言把面具即倛头叫兽脸子,如果要买玩具面具,说要倛头,恐怕无人能听懂。你如果说“倛头子”,“要倛头”,“占倛头”。年龄大些的人可能还能听懂。

籧篨怪

《诗经?新台》:“燕婉之求,蘧篨不鲜。”是说一个女子本想嫁一个如意美少年,结果嫁给了一个肥胖臃肿的老汉。毛传:“籧篨,不能俯也。”籧篨的意思是胖的不能弯腰的样子,极言臃肿难看。人肥胖得失了形,自然难看,渭南方言叫籧篨怪。

籧篨,qú chú,渭南方言转音为ríchú,《说文》:“籧篨,粗竹席也。”用粗竹子编制的竹席。《晋书?皇甫谧传》:“以籧篨裹尸,麻约二头,置尸床上。”用粗竹席裹住尸体,用麻绳绑紧两头,放在停尸床上。在先秦时期,人们把籧篨卷成筒做粮囤。粗竹子编织成的席,卷成筒而竖起,自然粗壮不能弯曲。《国语?晋语》:“籧篨不能使俯。盖编席为囷,如人之臃肿而不能俯者,故以名之。”金人编纂的《篇海》也说:“编籧为囷,如人之臃肿而不能俯,故以名之(丑疾)。”因此,古人以籧篨比喻臃肿肥胖而丑陋。这样,《诗经?新台》才会有“蘧篨不鲜”、“籧篨不珍”的诗句,以表达心中的愤愤不平。

渭南方言把籧篨叫籧篨怪,既有肥胖臃肿的意思,也有丑八怪的意思。

籧篨怪,引申为肥胖臃肿的意思,多指人长得过分肥胖而失形的样子:娶了个女人是个吃货,都吃成籧篨怪了,还是贪吃

籧篨怪,引申为长的特别丑:赛花长的如花似玉,却配了个籧篨怪女婿,一朵花插到了牛粪上。

籧篨怪,引申为怪异,与众不同:五六十岁的人了,还爱穿籧篨怪衣服,老不上相。外货是个籧篨怪,给外货说话你要反打正着。

籧篨怪,引申为穿戴打扮得难看的样子:脸上画的五码六道的,穿的红红绿绿,我看你成了籧篨怪了。

籧篨怪,引申为做些见不得人的事:看起正儿八经的人,却爱做些籧篨怪事情。

籧篨,由先秦时期的粗竹席,卷成粮食囤,进而比喻臃肿而丑陋,演变成籧篨怪成了渭南方言,又衍生了不少意思,在渭南方言中出镜率还是蛮高的。一个小小的籧篨有如此变化,先秦人们的思维发散也是令人赞叹的。今天的人们也不会想到籧篨是一片粗竹席,竟也有如此魅力。

作者简介:吴清西 渭南临渭区人,乡村退休教师,对于渭南方言情有独钟,退休十几年来,醉心唯在渭南方言,痴心淘漉渭南方言词语于典籍之中,也发表些有关渭南方言的文字。

筽是什么意思?筽怎么读!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吴清西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3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