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字五行属什么?康熙字典曹字五行属什么属性!

曹字五行属什么?康熙字典曹字五行属什么属性!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 要:水经注》中记载了大量地名,其中一地多名的情况十分普遍。通过探讨地名名称变化的原因,可以更好地了解地名名称的变迁历程。结合《水经注》的文本,总结《水经注》中地名名称变化的原因:有通过形变、音变、方言影响产生新地名的语言内因;也有通过官方改名、避讳改名、世俗改名等的社会外因。

关键词:《水经注》;地名;形音义;避讳;世俗

说到地名学,就不得不提到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注》。它是我国古代地名学研究趋于成熟的标志。经计算,《水经注》中记载的地名达1.5万多个,且存在一地多名的现象。因此,地名名称的变化原因值得研究。研究表明,地名名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语言内因和社会外因。

一、地名学与语言学

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的学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著名地图学家和地名学家曾世英先生说,“地名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它和语言中的其他专名(例如人名)有相同的特点,又有不同的特点。”罗常培先生认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

地名与语言学关系密切,还在于地名同其他专名一样,也是以形、音、义等语言要素为载体,蕴涵着丰富的语言学资料,能为语言学研究提供重要线索。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了大量地名。通过挖掘地名名称的变化,可以更好地探究其中蕴涵的语言学资料,对地名学研究尤为重要。

二、《水经注》中地名名称变化的原因

(一)语言内因

地名既然是以形、音、义等语言要素为载体,那么其发展自然要受“形音义”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字形发生变化,地名也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出新的形式;字音发生变化,字形也会随着字音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产生新形式。此外,方言也会影响字音,产生新地名。在《水经注》中,以这三种方式产生的地名都有体现。

1.形变产生新地名

例1:“复来战,奉等大败,兵相连缀四十余里,方得达陕。以是推之,似非曹阳,然以《山海经》求之,菑、曹字相类,是或有曹阳之名也。”(卷四)

例2:“《地理风俗记》曰:扶柳县西北五十里有西梁城,故县也。世以为五梁城,盖字状致谬耳。”(卷十)

例1中的“相类”二字,就是相似的意思。正因为两字字形相似,更容易使人们在视觉上产生相似感,从而导致认识上的错误。也就是说,世人在解读地名时,如果在地名名称的字形上发生错讹,就会产生地名名称的形变现象。字形发生变化,原地名的形式就会发生改变,随之产生新地名。因而,例1中人们把“曹阳”当成“菑阳”,例2中“西梁城”变为“五梁城”。例2是因为“字状致谬”,即字形导致了错误。原来的地名字形发生变化,就会产生新的地名。所以,以上例子的地名都是通过字形错讹而改变了原来的字形,因而产生新的地名。

2.音变产生新地名

字音发生变化,它的字形自然也产生变化,因而产生新的地名。

例3:“此城之东,有山孤峙,世以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卷十一)

例4:“筑一城,世谓之寡妇城。贾复从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所作也。世俗音转,故有是名矣。”(卷十一)

例3中,“孤”“都”因为“声相近”,即字音相接近,所以引起人们的混读。也就是说,世人在解读地名时,如果在地名名称的读音上发生错讹,就会产生地名名称的音变现象。字音发生变化,字形也会发生变化,随之产生新的地名。因此,例3中的“孤山”成了“都山”。而例4中的“寡妇城”源于“世俗音转”,即世俗中的音变。由于音变,产生了新的字形,于是有了“寡妇城”这个地名名称。

3.方言影响产生新地名

方言的影响可以导致地名读音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地名。

卷十三《漯水》注中,“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干县南。”注云:“桑干水自源东南流,右会马邑川水,水出马邑西川,俗之磨川矣。盖狄语音讹,马、磨声相近故尔。”狄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狄语,也就是少数民族的方言。这里用“狄语音讹”,说明此处地名读音的变化是受方言影响所致。

另外,《水经注》中有:“漯水又东流,经班氏县南面,有如浑水注之,水出凉城旋鸿县西南五十余里,东流经故城南,北俗谓之独孤城,水亦即名焉”。

卷三《河水》经中注云:(树颓)水出东山,西南流,右合中陵川水,水出中陡县西南山下,北俗谓之大浴真山,水亦取名焉。

在上述两段注文中,浑水又称独孤水,中陵川水又称大浴真水,均因“北俗”。北俗,其实就是少数民族的方言。可见,这些都是河流的方言地名。因此,由于方言的影响会改变原来的地名字形,从而产生新的地名。

(二)社会外因

《水经注》中地名变化的原因除上述所说的语言内因外,更多的地名变化是由于人为的改变,简称“社会外因”。所谓的社会外因,可以理解为通过人为因素导致地名的变化。

1.官方改名(帝王改名和官员改名)

《水经注》中有很多地名这样描述:“王莽时曰······。”之所以出现这么多诸如此类的字眼,是因为自从秦建郡县以至前汉,县名颇有变异,发生一县多名的现象。而新莽一代,竟将全国郡县名称普遍更改。于是,郦注记载的前汉县名,几乎全是一县二名。新莽又将当时的三百多个县名改称为亭。这种以亭为名的地名,郦注记载中也有七十多处,大大增加了县名的复杂性。例如,“扶柳县”最先得名“县有扶泽,泽中多柳,故曰扶柳”,王莽改为“新博”;“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为霸水,以显霸功。”秦穆公因为称霸中原,把“滋水”改为“霸水”,目的是为了显示他的丰功伟绩;“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以为巨鹿郡汉景帝中元年为广平郡。世祖中兴,更为巨鹿也。”秦始皇灭赵后改为“巨鹿郡”,之后汉景帝又改为“广平郡”,世祖中兴时期,又更名为“巨鹿”。

可见,古时候每新建一个王朝,先前的地名一般都会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实际上是尊重帝王个人意愿,贯彻执行帝王的语言指令。当然,地名的变化也折射出一些政治因素。

此外,有的官员改名也使一些地名名称发生了变化。例如,“木兰桥”变为“猪兰桥”,“沔水又东迁猪兰桥。桥本名木兰桥,桥之左右,丰高荻,于桥东刘季和大养猪。襄阳太守曰:此中作猪屎臭,可易名猪兰桥,百姓遂以为名矣。”

2.避讳改名

避讳也是地名改变名称的一个重要途径。王力先生说:“避讳和禁忌,是概念变更名称的原因之一。”而《水经注》中也有一些因为避讳而改地名的例子。

例5:“浙江又东北入富阳县,故富春也,晋后名春,改曰富阳也。”(卷四十)

例6:“县有寿聚,汉曰寿良应劭曰:世祖叔父名良,故光武改曰寿张也。”(卷二十四)

例5中,晋后名春,所以把“富春”改为“富阳”。例6中,“寿良”因为避讳世祖叔父的名“良”,所以改为“寿张”。这些均是由于避讳而改了原来的地名,从而产生出新的地名。

3.世俗改名

此外,《水经注》中也有一些地名是根据世俗而改变名称的。

例7:“陂水北接范阳陂,陂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十五里,俗亦谓之盐台陂。”(卷十一)

例8:“涑水又西南流注于河,《春秋左传》谓之涑川者也。俗谓之阳安涧水。”(卷四)

例7中,陂水北面接近范阳陂,世人叫它“盐台陂”。例8中,涑水西南流向黄河,《春秋左传》中称为“涑川”,世人叫“阳安涧水”。可见,两个例子中的地名都是因为世俗原因才改变了地名名称。

三、地名名称变化趋势

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个地理实体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但这个地理实体的名称会因为各方面因素不停地变更。因此,有了“地理沿革”,一如《水经注》中出现很多地名名称的变化现象。

地名名称的变化,或体现政治要令,或体现民众心理,或体现时代背景,等等。总之,它是合乎历史潮流的,否则将难以长期留存。时代在进步,人们口耳相传的地名名称悦耳动听,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这些附着在地名上的文化价值也越来越高,地名所体现的文明程度也越来越深,完全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四、结语

地理学著作《水经注》里不仅有很多地名,而且出现了一地多名的现象,为研究《水经注》中地名名称变化的原因提供了契机。《水经注》中地名名称变化的原因:有通过形变、音变、方言影响产生新地名的语言内因;也有通过官方改名、避讳改名、世俗改名等的社会外因。此外,地名变化的原因还与谐误或雅化、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总之,随着时代的变化,地名名称也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

作者:张亚利

来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

选稿:何铂羽

编辑:黄海红

校对:刘言

审定:黎淑琪

责编:甄艺涵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3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