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是什么意思文言文,自愧弗如的弗是什么意思文言文

王弼版: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帛书版原文: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冲”这个词,有成语叫做“冲淡平和”、“冲虚谦下”,从这些成语就可以了解到古代“冲”的含义。如果直接看“冲”,以为是“冲冲的”,那就搞不清楚了。这里,“冲”指的是一种空的状态,是一种平和的状态。

这样“道冲”就很好理解了:道,就是保持在一种平淡、空灵的状态之下,甚至是虚和无为的状态之下,这就是“道冲”的意思。跟前面讲的“无为”,是不是很接近?“道处无为”、“道常无为”、“道恒无为”,老子经常说这样的话,这些实际上是一个概念,所以用了“道冲”这个词。

那么,道处于空的状态、虚的状态之后,“而用之或不盈”——他要把它展现出来、使用出来的话,怎么使用都使用不满。这句话就这样解释了,这是按照句子一句一句地讲的。

“道”虽然是虚的,但是你怎么用都用不完。也就是规律和法则可以无限延申下去,比如以物理学为例,在牛顿完成经典力学的构架后,当时物理学界都认为整个物理学的大厦已经构建完成了,剩余的只需要缝缝补补一些细枝末节的内容了。但是威廉.汤姆生在1900年4月发表过题为《19世纪热和光的动力学理论上空的乌云》的文章。

他所说的第一朵乌云,主要是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和以太漂移说相矛盾;他所说的第二朵乌云,主要是指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热辐射能谱的理论解释中得出与实验不等的结果,其中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这些就促使物理学朝微观的量子力学方面发展,弥补牛顿力学很不能解释微观物体运动的理论,从后面进一步的发展,相对论,玄论等等都说明了即使是仅仅在一个学科或者领域内规律和法则是用之不竭的。

同样的功夫也是如此,我见过一些练内家拳的,仅仅是一招,可以打出千变万化的招式出来,让人防不胜防,这个就是用之不竭。

渊兮,似万物之宗:“渊”就是深,老子所说的“心善渊”的那个“渊”;它深,它深奥,它深不可测,它就像所有万物的祖宗,万物产生的源头一样。“湛兮,似或存”:“湛”跟“渊”是一样的,也是深的意思,深湛、深湛的意思;好像有又好像没有,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最后一句话,“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我不知道它是谁产生的,但是以它存在的价值来说,它好像是一切事物的祖先。“象帝之先”,它好像是在天地之前就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它才是真正的开始。虽然不知道它是“谁之子”——谁产生它的,但它是产生一切的之前的东西。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为什么不接着把这句讲了,其实这句话出现在后面,五十六章里面,我个人认为这句话,跟本章的内容并没有什么联系。我们看看五十六章的内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首先从老子的语义来讲,整个句子应该是连贯的,而且老子很讲究文辞之美,简约又关键,从这一段来说,如果把“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合在一起,跟前面和后面的文风不符。比如,“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这两句话就能配在一起,而且韵也押在一起了。但加上之后就变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这就不协调了。虽然不协调,但是它们一直都在,从汉代开始就存在,在帛书版《老子》中也存在。我认为这个是后人抄写的时候多抄的,那个时候是用竹简写的书,竹简翻久了,线就很容易断,就容易混在一起被多抄上去了。

其次老子不喜欢把同样的话放在一篇文章里面,那段是在《德篇》里面出现的,在那个地方比较合理,德篇讲的是技巧方面的内容,道篇讲的是心法,如果只有技巧没有心法,会让人乱用这些技巧,最终害人害己。所以南怀瑾讲老子,就只讲《道篇》,不讲《德篇》。

那么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什么意思呢?挫其锐,在太极里面会经常见到,当对方进攻很猛的时候,高手不会跟着硬刚,而是巧妙地化解,这个就是挫其锐,挫掉之后,反手打回去,就能让对方措手不及。

生活中也可以这样用,在《曹刿论战》中,“一而战,再而衰,三而竭”,在对方最锐气的时候,就给他“顿”一下,把他的攻势给停住了。然后多搞几次,把对方搞疲了之后,再“唰”地过去,就相当于“嘭”地给你一下。但是,笨蛋的人呢?他的进攻方式就是,如果你攻来,我就攻过去,直接上去交手。

解纷”,也一样,当有争端的时候,提供一个缓冲的地带,然后使得它不进行直接的冲突,而将它变成“挫锐”。

这种“挫锐解纷”,大家可以看我们国家处理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事件发生于1999年5月8日),就是用了这个手法的。当这个手法出来之后,有没有发现国际国内一片哗然啊?这个时候,如果用直接进攻的方式,就会把矛盾越来越加大。当时中国政府也没说我一定要怎么做,只是发表严正抗议,但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行动,对吗?然后大家在那议论纷纷,过段时间心气平和了之后,后面的处理方式再慢慢地出台。?

所以,“和光同尘”、“挫锐解纷”是一种很高明的技巧,而且这个技巧必须把你的心放在最平静的状态下,你才能做好,如果你放在一种意气之争,就完了。

但是,当时我们很多学生,在那儿围攻美国大使馆,扔瓶子、砸别人的墙、把东西往里面扔,这是“挫锐解纷”的方法吗?打就打,需要的时候把你的飞机打下来也可以,但是不需要就不出——这就是真正的大国的技巧,有时候像小孩子,有时候又很高明。我们的大学生在那扔瓶子,那真是蠢。要不你干脆在身上绑个炸弹,冲进去把它炸了,出口气算了。扔瓶子的做法就太小儿科了,最好是用最高明的方式解决问题。

我们国家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当时有很多人骂政府说:“哼,现在的中国政府真是窝囊!如果是以前,早就一个导弹打到美国华盛顿去了!”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我们又不是没有导弹,我们不是有很多吗?美国人呢,都怕死,咱们中国人多,跟他们拼了,咱们就算死两亿,还剩下十个亿呢。”这样的言论,在周围到处能听到。

正是由于这种和光同尘的运用,不把矛盾激化,我们才有后面近二十年的和平发展时间,后面进入世贸组织,经济得以很大的发展?,现在才有跟实力跟很?多国家抗衡。

所以,“和光同尘”、“挫锐解纷”就是一样的意思,其实指的就是在矛盾双方尖锐冲突的时候,用超出第三方的力量,使得他们凝结成一个整体,或者使得他们不再发生更加激烈的冲突,采取中间的方式,提供缓冲地带,提供缓冲的余地。这个缓冲余地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当要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提供一个余地可能对双方都好,或者用一种更高明的解决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这句话放在《德经》当中更合适,就是这个道理了。但是古文是这样写的。

再举一个例子,曾国藩初入官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十分讨厌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他这样一种性格导致,跟很多人合不来,很多事情没办法推行下去,?处处碰壁。后面他改变了策略,跟很多官场上他看不惯的人打交道,不把矛盾激化,也不表现自己的一些特点,跟他们和光同尘。由此来为自己办事,创造机会,后面他的官做的越来越大,事情办得越来越好,整个湘军在他的带领下,?打了很多胜仗。这里曾国藩跟其他人和光同尘,并不是自己要变成和其他人一样的人,而是让自己跟他们在一起替自己办事情?铺好路。曾国藩是如此,王阳明也是如此,他们很多?做事方面的技巧都是用的这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3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