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忠孝之道与为官之德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小孝孝于家,大孝忠于国。孝为从政之本,孝与从政道德本来就是连成一体、不可分割的。领导干部要模范践行孝文化,做孝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孝就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之中,“孝”排在首位。“孝”就其字形而言,上面是一个略写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小子侍奉老人的样子。正如《说文解字》所言“善事父母者”,孝的本义就是孝顺。讲求孝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卧冰求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恣蚊饱血等关于“孝”的故事,流传千古,至今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孝,德之始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是塑造道德人格的起点,是德育教化产生的根源。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孝。孝敬父母敬养双亲,自古以来就是天经地义的法则。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劝孝良言》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个孝字。”《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尚书》有“克谐以孝”“同孝厥养父母”的记载。无一不在强调孝的重要性。

在中国,孝亲不仅是能赡养父母,而且是能立德、立功、立言。孔子在《论语》中三讲孝道:其一“是谓能养”,其二“和颜悦色”,其三“继志述事”。这三讲阐释了从物质赡养到精神敬养,再到道义传承的三重境界。曾子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管权力有多大,职位有多高,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打牢修身做人的底线,夯实为官从政的基础,让父母安心、宽心,为子女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是最大的孝敬;反之,违法乱纪,锒铛入狱,沦为阶下囚,让父母心痛、担忧、焦虑,这是最大的不孝。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根本建立好了,其他德行就可由此生发。毛泽东曾说:“要孝敬父母,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能为别人服务吗?当然不会。”在毛泽东看来,行孝是人民服务的前提,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爱人之人,其根本落脚点则放在了人民身上。领导干部不仅要敬养自己的父母,还要尽可能做到尊老爱幼,孝敬天下父母,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有做到孝从心出,才能将对亲人的爱推广至对周边所有人的尊重与仁爱,才能真正恪守从政道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国效国、精忠报国就是心系国家、心系人民,是最大的“孝道”,是大孝、大德、大爱。

王杰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7月21日理论周刊第8版】

往期回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