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坤——仔细讲讲黄裳、龙战于野都是啥

#易经#

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抄读《易经》——坤。

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坤——仔细讲讲黄裳、龙战于野都是啥

在这里先插句题外话,在易经中,乾之后就是坤,这个是因为天地相对,且阳与阴也是万物生发的起始。

但在《断易天机》等书中,乾之后却并不是坤,而是天风姤。后者则是根据爻变的规律,对易经六十四卦进行了分类,每八个卦分属一宫(每宫首卦即是八纯卦之一——乾、坤、坎、兑、震、巽、离、艮),在五行的属性上也相同。比如乾宫中,首卦是乾,其余的7个卦分别是姤、遁、否、观、剥、晋、大有。这八个卦均为金属性。

当然,我们现在主要是抄读《易经》,所以还是按照《易经》的顺序进行讲解。


好,那么接下来我们进入卦一:坤。

首先,是坤的卦象。

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坤——仔细讲讲黄裳、龙战于野都是啥

坤是六个阴爻,是坤上、坤下,内外相同。

其次,是坤的卦辞和爻辞。

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坤——仔细讲讲黄裳、龙战于野都是啥

坤卦卦辞对应的《文言》如下: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大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这一部分,前边是讲的如“坤”这般的君子应有的德行——这一部分我们后边结合每个爻的爻辞、小象和文言来讲。

底下从积善之家开始,则是孔子自己对世事的感慨。尤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实对应的正是最后“龙战于野”的状况。

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坤——仔细讲讲黄裳、龙战于野都是啥


再次,则为彖辞。

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坤——仔细讲讲黄裳、龙战于野都是啥

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坤——仔细讲讲黄裳、龙战于野都是啥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简要将每一爻的“小象”,结合孔子的“文言”解释每个爻的爻辞,其中:

初六: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子曰:《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本爻讲的是这样一个场景——初冬,天气渐渐冷了,清晨起来,只见草木结霜,天地仿佛被镶了薄薄一层白色的边。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顺着气候(也就是天道)的变化,这白色的边越来越厚,直到变成了坚实的冰。

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是无力转圜的,能够做的,便是顺势而为。或者,也可以将整个卦看作是从少阴到老阴的变化,初六则正是少阴开始之时,阴气刚刚升起,超过了阳气,但往上看,之后的变化也全是阴爻,自然也只有顺势而行。

六二: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子曰:“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作为内卦中间的爻,本爻讲的其实是“地德”的底线和原则——方、直。在这里,我想插句关于“天圆地方”的题外话。这是我们古人对天地的表述,也作为被部分后世人认为古人愚昧无知的证据——但实际上,古人并不完全认为地就是“方”的——如张衡就曾讲过“浑天如鸡子,地如蛋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虽然张衡远在《周易》年代之后,但古人“天圆地方”的说法,实际上是在“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前提之下,以“我”这个人的主体作为核心,描述天道、地道给予人的直观感受。

圆、方,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哲学上的理念。

正如上一章所谈的乾卦,天道虽然刚健,但“天德不可为首”,所以天中其实有着圆融、包容的一面;反过来,地道虽然柔顺,但这种柔顺却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而是“本性即此”,同时是有其本性的原则的。这就是内核中直,对外以方的一面。体现在为人处世,则是柔顺但不依附,宽厚却不迂腐,温柔之中,互相尊重。

六三: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子曰:阴虽有美,“含”只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本爻讲的是含蓄的美德。地道谨守本分,如大地生养万物,但却不居功,只是默默地付出,跟随着天的运行,给予自己能够给予的一切。举个现实的例子,假设放到项目中,“从王事”的人,就好比后勤保障人员,虽然没有自己的成果,但对于整个项目而言,仍然是有始有终,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也可将这种“从王事”,理解为类似“服务”的含义。

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坤——仔细讲讲黄裳、龙战于野都是啥

六四: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子曰: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本爻所讲的括囊,并不是把包裹再放大一些,相反,是指的把口子收紧一些。我们从孔子的《文言》部分能够看出,这一爻对应的外界环境不太乐观,而此刻贤人是隐居起来的——也就是说,这时候要更加的谨慎一些,甚至为了保护自己,可以“独善其身”。这样子做,不会有什么好处,但也不会有什么坏处。

不过,虽然“君子不居危墙之下”,但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中,也总有伟人和英雄,是会在天地变化的动荡时期,仍然逆流而上,奋起与时代抗衡,为黎民百姓挣命——这样的人,是值得敬佩的。甚至是讲“贤人隐”的孔子本人,在春秋时也不甘于沉默,而是讲学、游历,为这个国家的命运操碎了心,这当然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

六五: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子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本爻所举的例子,似乎离我们平日的生活远了些。此处就要把五行的理论引进来了。我国的五行并不仅仅是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上的,实际上它融入到了各种我们生活所需的概念之中。譬如五色、五脏、五味、五音等等等等。而五色的青赤黄黑白中,黄色与五方位的“中”是对应的,于属性上,则是土——这也正是坤卦以及坤宫本身的属性。那么,“黄”中通理的意思,我们能够明白了,它其实代表的就是中正。

而“裳”则指的是古代人穿的下衣。这是穿在外边的衣服之内的,因此象曰“文在中也”,指的是好看的纹路,藏在里边——这是因为本爻是阴爻,但又在阳数(五)之上,故而展示的是隐藏起来的美好。

《文言》也说,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即可理解为,拥有“黄裳”这样品德的人,他默默地奉献付出,守正居中,不偏不倚,且不显摆、也不出头,这便是地道中,“美之至”啦。

上六: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子曰: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兼于阳,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本爻的爻辞似乎就不太妙了,而到了本爻,其实也代表“阴”到了尽头,抵达了“老阴”的状态。

这里就要讲一下少阴、少阳、老阴、老阳的概念了。

“易”有三个概念,首先是“不易”——即不变,这其实指的就是古人理解中真正的“道”,它是始终存在亘古不变的,变化的是它的各种呈现,但这个能变的“东西”一直都在那,这是性与相的区别,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其次是“简易”——即简单。用符号直接体现事物,自然是简单的。也有一说“卦”本身指的就是“挂在那”,直截了当就能看到。

再次是“变易”——佛家讲世事无常,也是这个意思。从表象上看,没有什么东西是一直不变的。所以阴阳,也是互相转化的。当阳到了最盛之时,也就是日中则昃,阴气就要逐渐兴起,这就是老阳转为了少阴,反过来,阴到了最强的时候,也就会转向阳的一面。而阴阳变化之际,则会产生激烈的动荡,形容起来,便是“龙战于野”。

其血玄黄,孔子已给出了答案——是因为“天玄而地黄”。那么龙战的结果是“其血玄黄”,玄和黄混在了一起,正是指的阴阳杂乱的意思。

最后讲讲用六: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卦象故事

《断易天机》曰:此卦汉高祖项羽交争,卜得之,乃知身霸天下。

其评曰:坤者,顺也。乃顺承天,外物资生,用动则浊,用静则清。所作有顺,外物皆成。

故称其:生载万物之课,君畅臣和之象。

那我们今天便讲讲楚汉之争的故事。

楚汉之争,是指的秦朝灭亡之后,以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为首的两大势力,为了争夺国家的统治权,而展开的旷日持久的斗争。

这场斗争涉及的势力比较多,前后两方势力变化也较大。我做了几张图,帮大家简单梳理一下:

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坤——仔细讲讲黄裳、龙战于野都是啥

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坤——仔细讲讲黄裳、龙战于野都是啥

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坤——仔细讲讲黄裳、龙战于野都是啥

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坤——仔细讲讲黄裳、龙战于野都是啥

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坤——仔细讲讲黄裳、龙战于野都是啥

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坤——仔细讲讲黄裳、龙战于野都是啥

在这里我个人倾向,刘邦应该是在楚汉之争开始甚至是还没有完全开始时占的坤卦。当时的卦象给他的提示是不要逆势而动,要韬光养晦、顺势而为,固守自己的本分,谦虚谨慎,便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好,那么今天的坤就讲到这里,明天我们将进入《易经》卦三——屯。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收藏、关注哦,谢谢!

#抄书打卡##挑战抄书100天##我要上 头条#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