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坐论“道”与“德”

儒释道三家,坐论“道”与“德”

道,指做人的准则和规矩

道,右边一个首,左边一个走,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所以,道字的本义就是从头开始行走。后来引申为道路,交通规则,再后来就发展为做人的准则和规矩以及与人交往的原则和规范。

儒释道三家,坐论“道”与“德”

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道教、佛教和儒家学派都极其重视所谓的“道”。

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仁与义”。这里的道,也是指准则和规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就是指规则。

佛家虽说法,但其实了有自己的“道”,其核心思想就是一个字“空”。佛家讲究“六根清静,四大皆空”,《心经》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佛家在追求“空”过程中,也强调要净心灵,拂尘埃,这就是佛家的“道”。

儒释道三家,坐论“道”与“德”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道”,就是做人做事应该遵循的规矩。其实人的一辈子就是一个“体道、悟道、得道”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其实也是一个“体道、悟道、得道”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领悟做人做事的规矩和道理,不断地进步。

德,指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起的收获体验。

德,从文字结构上看,左边是人人,右边是直心。意思是“人人都是直心肠”,“把心放端正即为德”。

儒释道三家,坐论“道”与“德”

德,即人对“道”的获得,人们认识和遵从了“道”,便称之为“德”。德,指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起的收获体验。

道家所谓的德,是一种万物的本性和禀赋。就是顺其自然,尊重和理解自然规律。《道德经》中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而不视己为主宰。这就是最高深的“德”了。

老子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就是老子的本性。

佛家的“德”主要是说功德。取由行正道而得之意。有一种说法是,功德分为智德、断德与恩德三种,其实是要求人们逐步地提升自我、绝灭烦恼、力度众生的过程。

儒家讲的“德”主要是品德。《论语》中讲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这里的“德”即为“品德”。

儒释道三家,坐论“道”与“德”

现代人常常把道和德连起来使用,并赋予了“道德”更多的含义。我们对道德也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

道德具有阶级性。阶级社会里,道德总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辩护,孔子提倡的“温廉恭俭让”,就是让老百姓顺从当权者的统治。

道德具有继承性。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表现了历史的进步。然而象诚实、守信、助人等道德观却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道德的继承性。

道德具有规范性。道德作为一种柔性的社会规范,依靠教育、情感、说理等手段,达到劝善的目的。法律作为一种刚性的社会规范,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达到惩恶的目的。不论是道德还是法律,都对人的行为具有约束、教育和导向作用。

道德具有稳定性。道德的造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某种道德观念一旦深入人心,就有较大的稳定性,比如特权思想、男尊女卑、大男人主义等。

道德具有实践性。道德从根本上来说是实践,是知与行的统一。光说不做的道德是空洞的,是虚伪的。很多人都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拿着马列主义的手电筒照别人,说着反腐的话,干着腐败的事;看不惯别人趾高气扬,自己却也不可一世;一边反感溜须拍马,同时又不自觉地成为他们的一员。所以网上传言道:说金钱是罪恶,都在捞;说美女是祸水,都想要;说高处不胜寒,都在爬;说烟酒伤身体,都不戒;说天堂最美好,都不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3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