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迷信与科学其实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如果你认同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的话。
尽管我们常常接触这些词汇但真的了解它们么?
如果你对一些事物有兴趣而不完全知道,你就会存疑,就有可能保持在一个相对中立而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一件事情。真当你意识到一些事情的本来面目时也许会发现它普普通通如此自然。这就叫中庸。
迷信与科学的绝对性
人类为了快速了解世界总需要去描述世界。而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在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迷信的一定迷信,科学的一定科学么?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通过这样的认识快速了解世界。这是西方学科的物理层面的普世性,但显然西方在哲学或精神层面卡了壳。
什么叫迷信?
过时而不科学的事物叫作迷信?
什么叫科学?
不过时地可以实践地代表着现在与未来的真理性事物?
西方将事物分得很开,物质界的分成科学,精神界的分成哲学。
那么文化这种既涉及精神又涉及物质的东西叫什么?
历史?文化学家?还是社会学家?社会学家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还是科学?亦或是哲学?
有没有可能这世界上的各种学科在某一层面或某种情况下会发生一定的交融?那么它又该叫做什么?
科学不科学,普世价值非普世
在对工人与技能人才的需要之下,科学产生了。这种纯物质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验证。可以知晓的是当人出现问题的时候,科学也可能变得不科学。例如说:
美国说一套做一套的民主自由,具备科学性么?
我看似乎也没哲学家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民主、自由定义又是什么?
如果说与做不一致,甚至于用善欺诈和遮掩恶行,这里面又有什么文明性可言?
那些“公知”难道不是一群真正的迷信群体么?迷信的人对于普通人讲民主、自由与科学。好笑么?丑陋么?
所以我们对他们了解有多少?
真理从何而来?
感知、讨论、分辨、(亲身经历)实践、知行合一。
这世界每个人的注意力都不一样,所以擅长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之所以有些人看起来尤其突出的原因在于其在某一种层面的兴趣度与思绪研究常人难以企及。
哲学家、思想家基本经历了这个全过程。而常人只是经历实践这个过程。
感知、多讨论与分辨是为了达到怎样的目的?
找到所有人的认知的最大公约数,这个道理叫作真理。
前面也说了,实际每个人的注意力都不太一样。真正会花心思的人可能是极少数,这极少数里的极少数通过直接观察与研究人类的最大的公约数。所以一些真理就产生了。(一人完成)
个人即便发现真理,但是没有集体的赋值,其是具备有限性的。但集体具备一定的知识才学在中国古代是没那么容易实现的。但现代人类社会却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也就是公共性的话题谈论。(集体参与)
至于如何让所谓的话题研究转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则需要一些学者对于或哲学或现实一些事物的选角或者话题延伸探讨。(这是新时代学者的必备本领)
理越辩越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结尾语
真正的大学问的创作主体对象是人民群众而不是极少数。但极少数人也是人类之一,那么也就是说他们是有一定的心理需求的。特别是当一些人获得一定的地位时。至于说这个主次就看你怎么看了。
那么本次就谈到这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8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