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以耐烦为要

以耐烦为要

“大凡事,只得耐烦做将去。才起厌心,便不得。”《朱子语类》记载,朱熹曾告诫弟子,遇事必须得耐烦去做,否则,事情就注定做不成。明代理学家、户部尚书耿定向也在所著《耐烦说》中言:“而耐烦者,众善之所由集也。故曰耐烦为要”,把耐烦视为成就一番善政美德的重要原因。

耐烦是一种态度。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公务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能够耐烦理事更是必需的操守品质。关于耐烦,古人多有明训。清代廉吏陈宏谋直指“不耐烦”之弊端:“或草率了事,或假手他人,或阘茸稽延,或急遽无序。民亦多蒙其累,事便不得其平。不耐烦之流弊,良不浅矣。”居官为政,每天都要处理林林总总的事务,还要随时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一旦感到厌烦劳苦,心生不耐烦的情绪,则对上不能领会意图,对下不能服务百姓,懒政怠政由此而生,小事容易拖成大事难事,最终伤害的是百姓利益。曾国藩在写给好友李宫保的书信中提到:“若遇棘手之际,请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在写给九弟曾国荃的家书中说:“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这些都强调做事情、干工作要耐烦、心无旁骛,做到热爱、勤勉和克制。

现实中,有的干部眼高手低、急功近利,总想着“干大事”,却不知从点滴小事慢慢做起;有的接到任务后习惯先抱怨一番,落实中又浮皮潦草,只求完成不求完美;有的习惯于当“甩手掌柜”,面对难题矛盾乐于作壁上观;还有的习惯发号施令,只求省事易行,没有动力和耐心去做群众工作。凡此种种,都是不愿意在耐烦中打磨修炼,不但工作上多出差错,面对公众时还容易出言不逊甚至行为失态,伤民心失人心,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我们党一直保持着吃苦耐劳的传统。“四有书记”谷文昌十四年如一日,带领东山群众战天斗地,把荒岛建成绿岛;“树司令”张连印义务植树十九年,种出200多万棵防沙绿树;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专注于核潜艇研制工程;“当代愚公”黄大发埋头苦干一辈子,只为修好一条渠。这些楷模人物无不用耐烦这一法宝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而至千里,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干出成绩、留下印记。这样的耐烦体现的不仅是党员干部的认真态度和实干精神,彰显的更是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

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党员干部要扑下身来、沉下心来,把耐烦体现在干事创业的具体实践中。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发扬“工匠精神”,提升工作的精细度。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多做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桩桩落实、件件办好。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张鑫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