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重点区域在大西南,遥远的戈壁滩上也有三线厂,为何大西北也有三线建设,这要得从三线的分类说起。三线建设分由国家支配和地方筹建,国家支配的三线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军工体系,并由国部委直管鹅称为大三线,地方筹建是省国防办筹建和国部委双重领导的兵工体系,这称之为小三线。小三线的主要目的就是战时以地方各自为战,并未前线保障战略物资,小三线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陆军轻武器为主。新疆是我国西北大门户,又是预防当年强国的前沿阵地,拥有三线建设也就不足为奇。
前几天看到关于新疆三线建设的文章,并说起新疆军工厂和兵工厂,这两者有何不同,同样是军品生产厂家为何有分军和兵。军工厂是指海、空、火箭、特种兵提供重武器的工厂称为军,为陆军提供轻武器工厂称为兵工厂。新疆境内的三线厂都是小三线,所以这些工厂都是兵工厂。
上世纪60年代由于国家环境恶劣,国防压力紧张,毛主席提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三线建设。按照三线建设指挥部的指示,将在天山以南、拜城、库车两县以东,以库尔勒为中心建一个生产轻重枪械、火炮、手榴弹、弹药以及枪械维修等9家兵工厂的兵工基地。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战时能够为地方部队提供战略物资,并在战争状态下保证物资生产力。
库尔勒军工基地分别是红旗机器厂(979)、前进机器厂(9921)、返修机器厂(9975)、反帝机器厂(886)、东风机器厂(992)、胜利机器厂(9924)、燎原机器厂(5223)、星火机器厂(5217)、曙光机器厂(5214)和库尔勒模具厂。燎原、星火、曙光3厂是反坦克武器的相互配套厂,亦称为(一套三厂)。题外话,当时在新疆还有3家列入三线建设的红星器件厂、红光器件厂和红卫器件厂,俗称新疆电子产业先驱“三红”。
新疆三线建设第一家兵工厂是对外声称的红旗机器厂,第一厂名56式半自动步枪厂,对内代号979,传统称501厂,对外联络库尔勒市17号信箱,主要生产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始建于1965年3月,当时正处于危机状态,提出“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红旗机器厂是在边建设边生产下进行。1965年3月份开始试制军品,1965年5月27日试枪成功,因在5月份验品成功,又是新疆兵工打响的第1枪,所以取了个“501”工程的名字,红旗机器厂也称为501厂。取名501厂据说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5代表五机部,1就是新疆兵工迈出的第1步,中间的0是方便剩下兵工厂的排序。
红旗机器厂技术来源于四川的一家兵工厂,确切地说是重庆的兵工厂,重庆那时还没有直辖,仍归四川管辖。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大部分来自四川,还有少部分来自浙江、上海和东北,职工大部分都是援疆的转业军人,还有小部分建设兵团职工。新疆当时仍有少部分反动派苟存,兵工厂的职工政治面貌必须过硬,这也是不得不防的,因为实验核弹的时候在罗布泊腹地竟意外的抓到一支国民党残军,当时防敌特破坏亦是重中之重。
2008年在库尔勒跟一位来自重庆的大爷聊天,大爷说老家是四川万县的,大爷不知道万县是重庆下辖的一个市辖区,现在已经更名万州区。自己就在重庆生活,语言交流比较顺畅,聊的话题都是四川、重庆的故事。2008年大爷已经快70岁,第一批入疆三线人,如果大爷还健在的话也得有80多岁。以当时献完青春献子孙的革命精神,想必大爷一辈子都不会离开新疆这片火热的土地。
看似碉堡的建筑物,说起它的主要功能大伙一定会大跌眼界,其实它并不是什么工事建筑,而是提供任人类排体内废弃物的地方,说高级点就是卫生间,说好听点就是厕所,用俗话说就是茅房。看到这栋建筑物的第一感觉就是防御性太强了,上个茅房都要有战备心理,若是顶部架一把机关枪,安全系数更高,上个茅房都有士兵保护。看似碉堡,看起来更像是蒙古包,库尔勒是少数民族地区,茅房外部的建筑风格可能更贴切当地的民俗吧。
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修建室内电影院感觉倒是多余的,不过以冬天零下20度的天气想必看电影可能会被冻得打哆嗦。露天电影院我看过,我的时代看得最热门的电影是少林寺和上海滩,早些年的还有南征北战、西南大决战、济南战役等。红旗机器厂的露天电影院60年代至70年代放得最多的应该是上甘岭、智取威虎山、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在当时大热门影片。任何时代都有特定的产物,好比如三线建设就是那个时代最为重要的特殊产物。
红旗机器厂在职人数最高峰时超过3000人,整个生活区内将近10000人,按当时一厂一社会的要求,分有生产区和生活区,厂房、办公楼、职工宿舍、职工食堂、大礼堂、电影院、俱乐部、商店、招待所等设施组成的军工城。含沙瑟瑟的戈壁滩上,一群充满热血的青年人,用血和汗建设起一座新型的“小上海”,轰鸣的机器,繁忙的工人掀起了军工城的繁荣。1982年,红旗机器厂交付205497支枪械的辉煌战绩后停产,一代兵工亦完成轰轰烈烈的的三线建设岁月。
80年代初,北方强国跟老美进行冷战,两强相争让我国得到难得的和平时机,国家方针也从军事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与此同时又出台三线产业调整,部分兵工厂开始军转民,但大部分兵工厂转产过程中不适应新市场环境,都纷纷破产倒闭,幸存下来的又在新一轮工业调整中进行资产整合,直到最后很多兵工厂都退去三线的痕迹。阿拉沟,8万多人的兵工基地最后也因工厂走向城市而没落,最终回归到大自然的宁静,恢复到原有的模样。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1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