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0年前的神品,129字的行书命途多舛,道尽人情冷暖,却流落台湾

如果说草书,在历史上有“第一行书”《兰亭序》的魏晋雅士的风格,有“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的忧国贤达的情操,但作为“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则是尽显一代才子所感受的人情冷暖宦海沉浮。

40年前的神品,129字的行书命途多舛,道尽人情冷暖,却流落台湾"

940年前的寒食节,也就是元丰五年的这一天,在黄州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的苏轼,官场的失意、生活的潦倒。借着寒食节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道尽人情冷暖的129字草书旷世神品——《寒食帖》,与《兰亭序》、《祭侄文稿》齐名。

40年前的神品,129字的行书命途多舛,道尽人情冷暖,却流落台湾"

树大招风,这幅旷世神品却命途多舛,因历史原因流落台湾,现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40年前的神品,129字的行书命途多舛,道尽人情冷暖,却流落台湾"

《寒食帖》的艺术价值在于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石压蛤蟆”之风,与“墨猪”的风格,作为情感的流露,超越了苏轼平时书法的艺术水平,可谓是得天地之造化。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40年前的神品,129字的行书命途多舛,道尽人情冷暖,却流落台湾"

苏轼作为一位全才的书法家,他自己这样评价自己的书法:“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寒食帖》将苏轼的心境体现了出来,通篇跌宕起伏,笔法与章法浑然天成富有节奏。结体的变化也是随心所,欲收放自如。笔墨的情感表达浑厚中又现劲挺,可谓是恣肆挥洒,是苏轼在行书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40年前的神品,129字的行书命途多舛,道尽人情冷暖,却流落台湾"

这幅上乘之作历经岁月,在近代却是命运多舛。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它险些被毁,流落市井被冯展云购得,在冯展云死后,辗转落到盛伯羲手中,后被完颜朴孙所得,在1918年12月19日也就是苏轼生日这一天,当时的藏主颜韵伯为其题跋记录了它的流传始末。之后就开始流落日本,直到二战结束,国民政府以重金购回,之后就一直被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40年前的神品,129字的行书命途多舛,道尽人情冷暖,却流落台湾"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1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