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1.兩髻分叉的形狀。○[元][馬祖常]《絕句》之四:“[江]南女兒年十五,兩髻丫丫面粉光。”◆2.指女孩。○[劉亞舟]《男婚女嫁》第三二章:“這丫丫,又是喊,又是叫……小手直拍打,小腳直踔踔。”◆3.象聲詞。○[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摺:“相公又惡噷噷乖劣,夫人又叫丫丫似蝎蜇。”
枝丫,◆枝杈。丫,也寫作“枒”、“椏”。○[華山]《雞毛信》:“這棵樹,光禿禿的,沒有葉子,光有枝丫。”○[孫犁]《白洋淀紀事?邢蘭》:“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樹修理枝丫。”
玉丫叉,◆亦作“玉鴉叉”。亦作“玉鴉釵”。◆首飾名。○[清][納蘭性德]《浣溪沙?詠五更和湘真韻》詞:“魂夢不離金屈戌,畫圖親展玉鴉叉。”○[清][龔自珍]《小重山令》詞:“今年愁到莫愁家。黃金少,典去玉丫叉。”○[高天梅]《孤山探梅》詩:“若使化為仙蝶去,定然飛上玉鴉釵。”◆补证条目■亦作“玉鴉叉”。首饰名。○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诗:“鎖門金了鳥,展障玉鴉叉。”
丫子,◆1.物體分叉的地方。端木蕻良《被撞破了的臉孔》:“那人從耳朵丫子上取下一段小鉛筆來,記在小冊子上。”◆2.方言稱腳為腳丫子,省稱丫子。○[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九:“星光下面,[郭全海]瞅着她的光腳丫子踩在濕地上。”○[袁靜]《伏虎記》第十三回:“一耽擱,[美國]鬼子就撒丫子跑了。”
丫枝,◆枝椏。○[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這號堂客,要是落到我手裏,早拿楠竹丫枝抽死了。”
丫丫叉叉,◆枝丫雜亂交叉的樣子。○《西游記》第四回:“許多妖魔,都是些狼蟲虎豹之類,丫丫叉叉,輪鎗舞劍,在那裏跳鬥咆哮。”○《西游記》第四十回:“又見那跳天搠地獻果猿,丫丫叉叉帶角鹿,呢呢痴痴看人獐。”
丫頭片子(丫头片子),◆方言。對女孩子的戲稱。○[老舍]《龍鬚溝》第一幕:“小丫頭片子,你少問!”[老舍]《四世同堂》九七:“沒事兒,沒事兒,丫頭片子,命硬!”
丫頭(丫头),◆1.謂頭梳丫髻髮式。○[唐][劉禹錫]《樂天寄憶舊游因作報白君以答》詩:“丫頭小兒蕩畫槳,長袂女郎簪翠翹。”○[唐][元稹]《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芒屩泅牛婦,丫頭蕩槳夫。”○[宋][楊萬里]《入建平界》詩:“[溧水]南頭接[建平],丫頭兒子便勤耕。”◆2.舊時女孩常梳丫形髮髻,因用以代稱女孩。○[唐][劉禹錫]《寄贈小樊》詩:“花面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紅樓夢》第十五回:“忽聽那邊老婆子叫道:‘二丫頭,快過來!’那丫頭丟了紡車一徑去了。”○[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臨到打雪仗,二邊挑人,男孩子就不要她了,他們嫌她是丫頭,說她不中用。”◆3.特指婢女。○《水滸傳》第四五回:“[迎兒]這個丫頭,已自做一路了。”○[巴金]《家》二六:“我寧願在公館裏做一輩子的丫頭。”○[胡適]《<國語季刊>發刊宣言》:“一切古學都只是經學的丫頭。”◆4.引申為附庸。○《紅樓夢》第五四回:“[賈母]笑道:‘這不重了我們[鳳丫頭]了?’”[老舍]《龍鬚溝》第三幕第二場:“[四嫂]哇,您看[二春]這丫頭,今兒個也不是又上哪兒瘋去了。”
丫童,◆挽着丫髻的兒童。○[宋][陸游]《舍北行飯書觸目》詩:“小婦破煙撐去艇,丫童橫笛喚歸牛。”
丫雀,◆喜鵲的別稱。○[清][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動物》:“[淮南]謂喜鵲為丫雀。”
丫木,◆上端分叉的木頭。○[宋][楊萬里]《桑茶坑道中》詩之四:“已傅桁竿等新麥,更將丫木撐欹桑。”
丫路,◆叉路。○[明][袁宏祖]《九月二日盛集》詩:“斜鬟溪女笑,丫路板橋危。”
丫戾,◆盤曲成叉形。戾,捩。○[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動》:“野牛,高丈餘,其頭似鹿,其角丫戾。”
丫角,◆1.丫髻。小孩的髮式。○[蘆焚]《谷之夜》:“那時叔父還年輕,他也只是扎丫角的孩子,卻是一個可靠的牧童。”◆2.借指童僕。○[清][捧花生]《畫舫餘譚》卷一:“主人固雅飭可親,伺應之丫角,亦極馴謹。”◆3.借指處女。○[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細柳》:“父怒之曰:‘天下迄無良匹,汝將以丫角老耶?’”
丫髻,◆1.謂梳着丫形髮髻。○[宋][洪邁]《夷堅甲志?絳縣老人》:“方山下,一人草衣丫髻,坐道左。”◆2.指丫形髮髻。○[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一丫髻童子操長柄白紙扇從後。”○[元][趙孟頫]《采桑曲》:“欲折花枝插丫髻,還愁草露濕裳衣。”○[清][姚鼐]《元日散牧晚歸圖》詩:“掀笠偃背丫髻長,其一糾笠風中颺。”○《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就拿姑娘上頭講,便不是照國初舊風,或編辮子,或扎丫髻。”◆3.借指童僕。○[宋][歐陽修]《憎蒼蠅賦》:“使蒼頭丫髻巨扇揮颺。”◆4.荔枝品種之一。○[清][吳應逵]《嶺南荔枝譜?品類》:“丫髻,形最小,生皆並蒂,故得是名。”
丫環(丫环),◆1.同“丫鬟”。○[宋][王明清]《摭青雜說》:“聞有一物觸船,[項]起視之,有似一人。遂令梢子急救之,乃一丫環女子也。”○《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一個十三歲的丫環,名喚[迎兒]。”○《儒林外史》第三回:“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僕、丫環都有。”○[蕭紅]《馬伯樂》:“小丫環也是個沒有娘的孩子。”◆2.猶言勞駕。○[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二四:“過幾天,我還有宗事,要丫環你。”
丫兒(丫儿),◆一種似釕吊兒的扣子。○《水滸傳》第六一回:“[盧俊義]取出朴刀,裝在桿棒上,三箇丫兒扣牢了,趕着車子,奔[梁山泊]路上來。”
丫蛋,◆方言。指女該。○[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小丫蛋打碎一個碗,[李振江]屋裏的把筷子一撂,從坑桌那邊伸過右手打她一巴掌。小姑娘哇哇地哭叫起來。”○[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十四:“‘死丫蛋子,看你成花舌子了。’說着,要起身擰她。”
丫叉,◆I交叉。○[宋][陸游]《冬晴與子坦子聿游湖上》詩之五:“雙手丫叉出迎客,自稱六十六年僧。”○《秦併六國平話》卷中:“殺得宮娥如算子,丫叉屍首不堪聞。”○[魯迅]《野草?風箏》:“[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於晴朗的天空中。”◆II狀如丫形。○《西游記》第八回:“﹝妖魔﹞眼光閃爍,好似灶底雙燈;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缽。”◆2.樹椏,枝丫。《東周列國志》第六四回:“俗語云:怪樹怪丫叉。”◆3.特指樹枝分叉的地方。《何典》第八回:“忽抬頭見大樹大丫叉裏,一隻老烏在上面褪毛。”◆4.指丫杖。《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五回:“丫叉扶上碧樓闌,押住爐煙玳瑁班。”
小丫頭,◆小姑娘。○明高明《琵琶记·丞相教女》:“不干老身事,都是惜春小丫頭。”
小丫,◆年幼的女兒;小姑娘。○[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七:“我有你這個‘近鄰’,勞工號沒到,就攤到勞工,回來小丫也死了。”○[曲波]《林海雪原》二三:“[東北]的群眾對小女的愛稱是‘小丫’。對!就用‘小丫’。這對她這樣一個人人喜歡的小妹妹來說,再合適沒有了。”
樹丫,◆树杈子。○许地山《桥边》:“方才我贪着要到水边看看我底影儿,把它搁在树丫上。”
撒丫子,◆見“撒鴨子”。
七纏八丫叉,◆谓纠缠和支节很多。○《何典》序:“天殼海蓋,講來七纏八丫叉。”
毛丫頭(毛丫头),◆見“毛鴉頭”。
老丫頭(老丫头),◆使用多年、年紀已大的婢女。○《照世杯?百和坊將無作有》:“留下一個未適人的老丫頭,小名[秋葵]。”○[吳組緗]《一千八百擔》:“他的媳婦是我家的一個老丫頭。”
老丫,◆方言。奶媽。○《儒林外史》第三一回:“後來問到[邵老丫]、[邵老丫]想起來道:‘是有的。’”
腳丫子(脚丫子),◆見“腳丫”。
腳丫朝天(脚丫朝天),◆形容忙碌之極。○[孔捷生]《因為有了她》:“他有五六個專職,管車間維修,管靜電噴漆,管機油回收,還是工會裏的福利委員!整天忙得腳丫朝天。”○[叢維熙]《北國草》第三章二:“這些日子,我們忙的腳丫子朝天,幾乎沒有說過一句話。”
腳丫(脚丫),◆方言。腳;腳趾頭。○《中國民間故事選?漁童》:“荷花上坐着一個小漁童--頭上梳一對黑抓髻,紅襖,綠褲,光着腳鴨,懷裏抱着一棵釣魚竿。”○[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章:“孩子們分散在彎曲的河床邊,有的還脫了鞋光着腳丫跳到冷水裏。”○[梁斌]《播火記》十七:“我看他變貌失色,就往外溜,一出門撒開腳丫子跑回來!”[藍光]《走向一條路》:“你看[小狗]腳上那鞋都露出腳鴨子了!”
髻丫,◆1.盤於頭頂左右兩邊的髮髻。○[宋][蘇軾]《送筍芍藥與公擇》詩之二:“還將一枝春,插向兩髻丫。”○[宋][陸游]《浣花女》詩:“江頭女兒雙髻丫,常隨阿母供桑麻。”◆2.比喻植物頂部分杈。○[清][曹寅]《冬蘭》詩之一:“叢秀幾釵股,頂分雙髻丫。”
渾骨丫髻(浑骨丫髻),◆頭上一左一右的兩個小圓髻。○《水滸傳》第六一回:“[李逵]戧幾根蓬松黃髮,綰兩枚渾骨丫髻。”
黃毛丫頭(黄毛丫头),◆毛髮未黑的女孩子。後亦用作年輕女子的謔稱或鄙稱。○[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難道三百兩花銀,買不去你這黃毛丫頭麼?”[郭沫若]《屈原》第一幕:“你這黃毛丫頭!你怕我不能懲治你!”
髮丫(发丫),◆少女髮式。○[宋][梅堯臣]《送張子野知虢州先歸湖州》詩:“[谿山]小女兒,奼奼兩髮丫。”
耳丫子,◆方言。耳朵。○[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一:“火狐皮帽的耳扇往兩邊翹起,露出半截耳丫子。”
大丫頭(大丫头),◆1.指身份較高或年齡較長的婢女。○《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那個大丫頭[長姐兒]便從[柳條兒]手裏接過煙袋荷包來給[張姑娘]裝了袋煙,回身又給[何小姐]倒過碗茶來。”◆2.稱青年女子。○《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只倒茶的這個工夫兒又進來了兩個人……前頭那個抱着面琵琶。原來是兩個大丫頭。”
鄭氏丫環(郑氏丫环),◆同“鄭玄家婢”。◆[清][李漁]《風箏誤?題鷂》:“又不要他文章應舉詩刻板,只求他免貽笑與那[鄭氏]丫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1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