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明开头的成语?夏开头的成语!

作者:肖永贺(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

老,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说文解字》注为“言须发变白也”。“须发变白”是岁月沉淀的结果。在这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宝贵的家庭财富和社会财富。熟语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汉语中有大量与老年相关的“涉老”成语,这些成语构建了老年群体积极健康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形象,是千百年来民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要的审美标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

构建“涉老”美的标准

据笔者统计,《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中国成语通检》《现代汉语词典》《新华成语词典》共收集“涉老”成语490个,其中157个反映老年人的积极形象,构建了老年人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美。

飘逸的容貌。数十年人生沧桑的聚积,自然会带来容颜的老去,但是老年人却拥有岁月沉淀下来的成熟和典雅,更有了仙风道骨的飘逸之貌。有大量成语从面色、眉毛、头发、精神状态等角度描写老年人历经岁月沧桑所展现的容貌特征,如“须眉皓然”“朱颜鹤发”“鹤发松姿”“鹤骨龙筋”“白发朱颜”“红颜白发”“仙风道骨”等。

丰富的阅历老年人经历多、阅历广,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对后辈大有帮助,所以说“姜还是老的辣”。“老练通达”“斫轮老手”“宝刀未老”“老马识途”“老谋深算”“老成持重”等成语,从谋略、通晓事理等角度展示了老年人深谙世事、经验丰富的特征。

高尚的品德。老年人阅历丰富,积极引领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与道德取向,能妥善处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耆年硕德”“耆儒硕老”“年高德勋”“年高有德”“德高望尊”“硕望宿德”“巨人长德”“高躅大年”“耆宿大贤”等成语,从“德”“贤”等多个角度记录和描写了老年人品德的“高”和“尊”。

坚定的壮心。“人老心不老”“年老志不衰”是不少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对个人生命价值、生活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和理解,愿意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老当益壮”“老马嘶风”“老骥伏枥”“老而弥笃”“老有所为”等成语描述了老年人壮心不已、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彰显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老年人因阅历丰富、思虑深远、顾全大局而德高望重,大量尊敬推崇老人的成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尊老爱幼。“尊老”和“爱幼”理念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根深蒂固的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以“老”与“幼”“稚”搭配构成的成语非常多,如“携老扶幼”“敬老爱幼”“爱老慈幼”“负老提幼”“扶老擎幼”“携幼扶老”“扶老挟稚”“敬老慈稚”等。

以孝为先。“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我国自古推崇孝道,将孝亲置于中国道德的本位,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诸多关于“孝”的佳话随着时间推移,演变成妇孺皆知的成语,如“扇席温枕”“卧冰求鲤”“王祥卧冰”“彩衣娱亲”等。

祝福安康。在敬老、养老、爱老的传统文化体系下,汉语中积淀了诸多对老年人祝福的成语。如“与天齐高”“与海同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江山不老”“福齐南山”“福如山岳”“福如海渊”等借用天地、山川、海洋等祝福老年人与天地同寿,千古长存;“龟年鹤寿”“乔松之寿”“松柏之寿”“松鹤同长”“松鹤遐龄”等借用柏松的四季常青、仙鹤的神秘悠闲等美好形象,祝祷老年人能与松鹤一样,坐享无量之寿。

折射中华传统生命哲学

从思想史来看,对人的本质的定义往往涉及人的自然性、精神性、社会性。马克思把握人的社会性内涵,即“在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老年人的生命具有一切社会关系的三重属性,其中,“涉老”成语是中华传统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镜子,集中折射了老年群体具有的自然生命的长度、社会生命的宽度,精神生命的高度。

身体是生命的物质存在,具有物理属性。“皓首苍颜”“鹤发童颜”等诸多“涉老”成语,都以身体发肤为对象,描述与健康相关的身体物质属性,反映生命历程的长度跨越。

社会语言学家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就是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词汇上。”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善利万物,“涉老”成语以植物、动物、非生命事物、自然现象、行为动作、史实轶闻等为源域进行意象思维,对老年人的容貌、年龄、指称、生活、情态、品行、情感、气质、祝福等目标域进行映射,山川湖海、松鹤林泉等自然万物皆有了灵性,与老年人生活点滴相衔接,融入老年人为人处世哲理之中,以世间万物拓展生命宽度。

内在修养与价值境界是人的精神生命。“涉老”成语中关于老年人知识、智慧、阅历以及志向的描述,是老年人精神生命的体现。“归老田间”“颐养天年”是老年人物质生命进入甲子之年后的理所当然,但他们也可以“老而弥坚”“老而弥笃”“老而弥壮”,以自身精神之力量抗争“古稀之年”“耄耋之年”的束缚,尽显精神生命的生生不息、登攀不止。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2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26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