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在中国历代风俗积淀中,无论贫富贵贱,都把丧礼祭祖当作极重要的大事。

图片 | 中国近代影像资料库

文字 | 《文化新潮中的人伦礼俗》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1908年11月9日,慈禧太后盖着金黄色柩布的灵柩被缓缓地抬过了北京灰色的土丘,7920人抬棺,万人下跪.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运载隆裕太后的梓宫的专车

民间丧礼繁简有差,因家境和地方习俗而异。一些官宦绅商之家的丧礼极尽铺张奢华,却不一定包含孝道内涵。但从主流来看,传统丧礼仍然是孝道的重要体现。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北京富人出殡队经过石牌坊

许多贫困乡民不惜借债、甚至破产“举丧”,根本上是为了“尽孝”。数千年来,有识之士对丧礼颇多议论,也不乏简化丧礼的呼声,但如何将丧礼与孝道从思想上加以区分、廓清,则成为近代知识精英的历史使命。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南京路上围观丧礼的队伍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清末,北京街头的满族葬礼和参加葬礼的旗手。

家族祭祖一般在祠堂举行。祠堂兴起于西汉,最初是豪族大户的春祭场所,后来用于春、夏、秋、冬四时祭祀。直到民国,较大的家族几乎都有祠堂。各祠堂在春分、清明、夏至、秋分冬至各节气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而最重要的是春祭和冬祭。清明则“踏青,放风筝”“扫墓”,北方民间祭祀项目基本相同。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家族祠堂正门特写,祖宗牌位上的名字是镀金的。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祭祀之日的前两天,用新谷草一束悬挂正门大梁中.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每年的“立春”期间,川西农村要举行祭祀耕牛的活动。“打春牛”活动,是一种特有的民俗事象。

敬宗法祖是孝道的体现,古代上至皇亲贵族,下至乡民百姓,莫不遵循祭祖习俗。祭礼固然重要,而领悟其真实含义并不容易。按照儒家本意,祭礼当发自内心,而不完全依赖于外在仪式。清明节,祭扫先茔,悬挂纸,放礼花,奠于墓所,比户皆然。在时代变迁中,仪节繁简有所变化,而伦理本质没有不同。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清末,祠堂祭祖。

明清之际的中西冲突本质上也源于“拜上帝”还是“拜祖宗”的歧异。晚清世变风移,祖宗崇拜受到激进思潮的冲击。1907年,留学法国巴黎的激进青年(常称之为“无政府主义者”)创办《新世纪》周刊,明确发出“祖宗革命”的号召。他们认为,“崇拜祖宗”与“崇拜上帝”一样,都是“至愚而自私”的行为。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基督教家庭丧礼仪式

五四前夕,改革祭祖习俗已成时代潮流。严椿恩认为:传统的祭祖习俗使人们恋恋于先人坟墓,不能远离乡井,从而缺少冒险精神,实为中国家庭弱点之一。五四以后,知识界对传统祭礼的批判更为广泛。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典型的中国式葬礼

20世纪20年代,民国政府颁布了婚丧礼制,但未明定家祭礼仪。一般民间、尤其是乡村还不易接受五四知识精英的观念,仍多沿袭旧俗,因各家经济状况不一,祭礼繁简有差,也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不过,祭祖仍是南北各地的共有习俗。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五四时期,葬礼上的西式马车。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随葬的纸扎福特车

因社会变迁和新文化传播,民国年间的祭祀仪节远不如以往隆重了,改革丧礼成为民初社会生活的重要议题。1912年2月,蔡元培宋教仁李石曾吴稚晖唐绍仪等20余人发起社会改良会,其入会条件中包括婚、丧、祭等事“不作奢华迷信等举动”“提倡心丧主义,废除居丧守制之形式”“戒除迎神、建醮、拜经及诸迷信鬼神之习”“戒除风水及阴阳禁忌之迷信”。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陕西,在街路上给亡人做道场。

对于带有伦理意义的扫墓,一些人惜其废革,却无可奈何。潘光旦认为,“与其崇拜不可捉摸与人世生活无大关系之天神,不如崇拜一时期一地段之伟大人物,犹可以为一般人行为之标榜;与其崇拜匪夷所思之天父,若基督教徒然,不如崇拜生我劬劳之真实父母,犹有相当生物学的意义,可为淑世哲学之一助”。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国民党领袖在西山碧云寺孙中山陵寝安置处举行孙中山的祭祀典礼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1946年,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同廖承志、廖梦醒等到廖仲恺墓地扫墓。

黄历移徙吉日,2021年移徙黄道吉日一览表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代表同祭黄帝陵。

结语

民俗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文化心态的细微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逢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人们的丧葬祭祀等风俗习惯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变化,既有对传统民俗的继承、改革、发展,也有对外来新生事物的引进、吸收、融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3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