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走入历史的街市——读《商从商朝来》

作者:李永(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

“士农工商”是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四民之分,“行曰商,止曰贾”也是口耳相传的中国古代商人分类。但何谓商人商人从何处来,行商、坐贾如何分途等问题,我们往往不做深究。实际上,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商”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商人也从商朝开始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商从商朝来》一书,从“商”的源流谈起,通过丰富严谨的史料,通俗晓畅的语言,图文结合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一部中国人3000年以来的经商图卷。

走入历史的街市——读《商从商朝来》

《商从商朝来》傅奕群编著北京日报出版社

“商”从商朝来:历史深处的商业智慧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时代,生产主要用于满足自身所需,产品交换只是偶发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交换活动才具备了经常开展的条件。《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见,中国人的祖先很早就开始了商品交换活动,只不过这种交换主要是以物易物,买卖双方均为产品的所有者,尚未出现专门从事商业之人。历史发展到商朝,由于“殷人贵富”,商族人中出现了不事生产,靠跑买卖、做生意谋生之人。商亡之后,大量的商族遗民为求生存,继续从事最擅长的物产贩卖活动。长此以往,“商人”就成了买卖人的统称。最初只有游走贩贸之人叫作“商”,定点经营之人称为“贾”,即所谓的“行商坐贾”,后来就把他们统称为“商人”了。

作者从甲骨文的“商”字入手,结合商族的起源,分析商族人善于交换的民族基因,揭示了“商人”与“商朝”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国人经商的天分和基因,从殷商时代就被激发出来了。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制度瓦解,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治生之祖白圭、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人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的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追根溯源,走向历史深处,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商人的起源之外,商帮的崛起壮大、商业神灵的崇拜起源、商业广告的渐趋丰富、市井文化的传承演变等内容,作者均从源头谈起,以历史的眼光叙述其发展脉络。从古至今,一条条清晰的历史线索徐徐展开,剥茧抽丝般的语句,传递出历史深处的商业智慧。

以道得之:儒商的经营底线

《论语》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以“道”经商,以“道”取财,以“道”求取富贵,这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商人能够名垂千古的不二法门。所谓的“道”就是指诚实经营、讲求信义。“诚信”是中国商人在儒家文化浸染下总结出来的经商“天道”。治生之祖白圭曾总结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具备智、勇、仁、强四种素质,其中的“仁”就是强调商人要有仁爱之心。笃守信用的晋商、贾而好儒的徽商,均将诚信、道义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晋商代表乔致庸曾将经商之道总结为,第一是守信,第二是讲义,第三才是取胜。徽商代表胡雪岩将“戒欺”牌匾悬挂胡庆余堂内,强调“凡百贸易均不得欺字”。历史的经验表明,能够青史留名的成功商人无一不是义字当头、信字当先,方能成就商业奇迹,成为中国儒商的代表人物。作者非常强调中国商人刻印在骨子里的儒家精神,认为诚实守信、以义取利构成了中国商人的经营底线,成就了巨商大贾的商业传奇,也成为明清商帮代代传承的经营理念,就连商人崇拜的武财神——关羽,也是忠信仁义之化身。

因井设市:商品交易活动的场所

人们的商品交易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中国传世文献中有“日中为市”“因井设市”的记载,指的就是古人需在日中之时,到市中进行买卖。在市正式形成之前,由于人们赴井汲水的共同需求,井边逐渐成为货物交易的场所,最早的市便围绕井产生。“市井”一词也是由此而来。

市井之外,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还有坊市街市等。坊市制出现较早,到隋唐时期达到顶峰。隋唐长安城内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商品交易活动被严格限制在东、西两市中进行,并规定每天“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严格限制市的交易时间。中唐以后,随着商业的繁荣与人口的增加,商品交易活动逐渐溢出两市,坊市制走向崩溃,代之而起的是以宋都开封为代表的街市制。《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开封市场有日市、夜市、季节市、专业市等各种类型。《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开封城的繁盛景象,商铺临街开设,楼店鳞次栉比,贩夫走卒,充溢道路,烟火气之间透露出开封城商业的发达与经济的繁荣。作者从市井的起源开始,梳理了从坊市到街市的历史演变,并介绍了农村或小城镇地区的集市,以及寺庙周边举行的庙会。集市与庙会的形式更加灵活。物产民风的差异,让集市、庙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而形成了天南海北习俗各异、内容独特的集市与庙会文化。

读罢全书,可以发现,作者特别重视史料的搜集运用。从甲骨文、《诗经》等先秦文献,到《史记》等传统正史,从《太平广记》等笔记小说,到《太谷县志》等地方志书,作者均能捕捉撷取,恰到好处地呈现给读者,甚至还有对不同史料的对比辨析。全书还配有120余幅彩印插图,涉及商业人物、街市布局、出土文物、招牌楹联等方方面面,更加直观地引领读者走入历史的街市。站在历史的街头,中国商人的源流百态一一呈现,豪商巨贾的传奇经历一幕幕上演。历经3000年的淬炼,诚信道义、敢拼敢干、与时创新已经融入中国商人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商人的文化标签,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商人再度崛起的文化基底。立足史料,严谨细致地从历史深处寻求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应是“分拣中国史”书系的初衷。从这个角度讲,《商从商朝来》无疑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4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5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