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赋予事物一个承载意义、期望与身份的符号,并借此为其未来的发展铺设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深远的祝福、一个无声的预言、一个身份认同的起点,其象征未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载期望与愿景: 个人: 父母给孩子取名,往往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如“志远”、“嘉慧”、“安然”)、对品德的期许(如“仁杰”、“守信”、“思齐”)、对人生状态的祝愿(如“乐康”、“欣悦”、“安宁”)或对家族传承的延续(如特定的字辈、纪念先祖)。 企业/品牌: 一个好的公司或品牌名称,需要体现其核心价值(如“诚信”、“创新”)、市场定位(如“高端”、“亲民”)、行业特性(如“迅捷”、“稳健”)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如“环球”、“未来”、“领航”)。 项目/活动: 名称需要清晰传达项目/活动的目标(如“曙光计划”、“春风行动”)、核心理念(如“和谐共生”、“智慧未来”)以及想要实现的积极影响。 2. 塑造第一印象与身份认同: 名字是“第一张名片”: 一个恰当、响亮、富有内涵的名字能迅速在他人心中建立积极的初步印象,激发好奇心和好感度。这为未来的互动和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 定义身份核心: 名字是个人、组织或事物最核心的身份标识。它帮助确立“我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一个强大的名字能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帮助外界快速理解其本质。 3. 蕴含潜力与可能性: “名正则言顺”: 一个寓意积极、方向明确的名字,仿佛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它像一个无形的灯塔,引导着个体或组织朝着名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努力。 激发内在动力: 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名字,本身就能对拥有者(人或组织)产生积极的暗示和心理激励,鼓励其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品质和未来。 4. 象征连接与传承: 连接过去与未来: 名字常常承载着历史(家族姓氏、文化典故)、当下(时代特征、父母心境)和对未来的展望。它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起源和归宿。 建立情感纽带: 一个被用心赋予、饱含深情的名字,能建立起拥有者与命名者(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份情感是未来关系的重要基石。 传承价值: 名字中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仁爱)或精神(如探索、坚韧、合作)是希望在未来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 5. 在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与价值: 品牌资产的核心: 在商业领域,一个好的名字是品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它帮助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承载品牌承诺,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一个有远见的名字能为品牌未来的价值增长奠定基础。 总结来说,“起一个好名字意味着什么,象征着未来”的核心在于: 意味着: 深思熟虑地注入期望、定义身份、赋予意义、建立连接、并期望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助力。 象征着: 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一个有待实现的蓝图、一种无形的引导力量、以及一份承载着祝福与责任的传承。 它是对未来潜力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和积极召唤。 因此,起名绝非随意之举,而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仪式。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种子,蕴含着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既是当下的承诺,也是通往未来的第一声回响。

紧扣“常”“长”二字 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晏昱 朱晓红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指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也是思想的再补给、精神的再洗礼、品格的再锤炼,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党史学习教育贵在坚持。要紧扣“常”“长”二字,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常学常新、常修常炼

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不是一次集中性学习教育就能完全达到目的的,需要在“常”字上下功夫,做到常学常新、常修常炼,以提升素养、融入日常,形成常态。

把学习党史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辉煌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全社会尤其是全党要倍加珍惜党的历史,深入研究党的历史,持之以恒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带着对党的深厚感情学党史用党史,以此不断涵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情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及“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担当情怀,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境界。

把学习党史自觉作为一种工作责任。学党史不是为了“交作业”, 首先需要端正学习态度,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认真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保持好科学合理的学习节奏,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并进。要充分利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党校培训、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及组织生活会等及时跟进学,通过“学习强国”“红星云”等网络平台及主流媒体自觉主动学;自觉发挥党组织、共青团的作用,用好学校思政课主渠道,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党史教育融入共青团“三会两制一课”、开学典礼、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形势与政策课、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等,讲活党史故事、搞活教育形式,切实推动党史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师生学懂弄通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认识历史规律、领悟创新理论、培养历史思维,增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把学习党史自觉作为一种生活常态。党史学习教育既要实现精准有效覆盖,又需力求生动鲜活开展,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塑造和巩固党史学习教育的良好态势。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手段和新媒体平台,共享党史教育资源,创新党史传播形式,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吸引力,始终保持党史宣传舆论热度;凸显学校特色,突出青年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重点,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相结合,挖掘革命文化育人内涵,经常组织青年学生开展红色场馆现场学习,厚植青年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围绕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梯次推进红色主题专栏开设、文艺节目精品创作、美术书法摄影主题创作,打造工作载体和活动品牌,让正能量拥有大流量。

长抓不懈、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党员个人提高理论素养的一项长期课题,党史学习教育需要在“长”字上下功夫,长抓不懈、久久为功。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显实效。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党史学习教育是否有成效,最终体现在党员干部的履职尽责上能否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敢于斗争上能否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同错误言论作斗争;体现在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上能否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党员干部作风的新改进、面貌的新变化。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同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强化宗旨意识,切实关注民生、解难纾困、为民谋利,凝聚起携手奋进的和谐力量。

建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把党史学习教育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规范,如建立党史学习培训、研究阐释、宣传宣讲常态化工作机制,健全“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等,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有深度、更显特色、更出实效,以党史照亮前行之路,以党史洗涤心灵之尘,以党史激发奋进之力。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38624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7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