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一名中国男子漂洋过海,孤身一人来到菲律宾奎松省地亚望镇。
这名中国男子的名字叫叶荪卫,家乡是福建省南安县金淘乡。
叶家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庭,世代贫困,温饱难混。虽然穷,但也要成家,在父母的媒妁之言下,20岁的叶荪卫娶了一个姓谢的姑娘。
福建邻近东南亚,当地很多年轻人跑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打工。跟其他人一样,叶荪卫成亲以后不久,就把新娘留在家里,孤身一人下了南洋,来到菲律宾。
叶荪卫属于“非法移民”,拿不到护照,便顶了一个“迪翁戈”的名字工作和生活,加上没有一技之长,来到菲律宾只能卖苦力,在地亚望镇帮人收椰子。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无依无靠,孤苦伶仃,思乡之情十分强烈,但叶荪卫的自尊心很强,不活出个样子绝不回家。为此,他每天不辞劳苦,拼命干活,任劳任怨。
几年过去了,叶荪卫逐渐在当地立足,开了一家碾米厂,但依然是孤身一人。
叶荪卫的踏实、勤奋,得到了一名年轻姑娘的青睐,年仅15岁的麦尔卡托小姐。
麦尔卡托是菲律宾当地人,长得很漂亮,她的家庭在地亚望镇虽然不算什么豪门望族,但也是一个殷实人家,经济条件宽裕,追求者众多。
但麦小姐别具青眼,看上了来自中国的叶荪卫,对他十分关心。
麦小姐的关心让叶荪卫心生好感,倍感温暖,他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比自己小十多岁的麦小姐,两人很快陷入热恋,最后决定结为夫妻。
这对恋人的婚姻并不被人看好,甚至是障碍重重。
首先是叶荪卫。他在家乡已有妻子,与麦小姐结婚,相当于抛弃结发妻子,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其次,菲律宾有不少华人,他们都是来打工的,迟早要回国回家乡,如果和菲律宾土著人结婚成家,入了菲律宾国籍,是会被同胞看不起的,认为是数典忘祖。
再次,麦尔卡托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麦小姐的父母坚决不允许女儿嫁给一个异教徒,不信仰任何宗教也不行,除非信入天主教。
最后,麦尔卡托家产业殷实,麦小姐的父母不允许女儿外嫁,叶荪卫想和麦小姐结婚可以,必须入赘麦家,当麦家的上门女婿。
叶荪卫纠结许久,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接受洗礼,入天主教,入赘麦家。
其实,我个人倒是可以理解叶荪卫的决定。
叶荪卫的第一个妻子是父母包办婚姻,两人一起的生活时间很短,既没有生育子女,也没有多少感情,而他和麦小姐是自由恋爱。
在当时的中国,受西方革命思想和婚姻观念的影响,很多年轻人追求婚姻自由,甚至解除没有感情基础的包办婚姻,另行自由恋爱婚配,其中不乏一些社会名流和大人物。
叶荪卫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和麦小姐的感情是真挚的、热烈的。而且,在国内有妻子,到菲律宾又娶妻生子,组建家庭,这在当时南洋华侨中是很常见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叶荪卫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父母和发妻。在决定入赘麦家之前,叶荪卫提出了唯一的一个条件:为了对得起祖先和发妻,他必须将今后生育的头两个儿子送回老家,而其他的孩子可以入菲律宾籍。
麦小姐确实很爱叶荪卫,她说服父母答应了这个条件,双方终于喜结连理。
婚后,两人的生活十分幸福,两个孩子先后呱呱坠地。最让叶荪卫高兴的是,头两个孩子都是儿子,老大取名叶启存,老二取名叶启亨,出生于1914年。
此后,叶荪卫和麦小姐又先后生育了几个子女,一个大家庭和谐融洽,其乐融融。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5年后,距叶荪卫离家已近20年。
近20年的时间里,叶荪卫跟家人失去了一切联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愈发强烈,他萌生了回家看看的想法,而且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个承诺——把前两个儿子带回家乡。
对于叶荪卫的承诺,麦小姐是支持的。
虽然从情感上不舍得两个儿子离开自己,但她更理解丈夫对祖先和发妻的愧疚之情,丈夫为自己放弃了太多,这是他唯一的请求,自己怎么能不同意呢?
1919年,叶荪卫带着大儿子叶启存、二儿子叶启亨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对于5岁的叶启亨而言,中国的一切充满了新鲜感,却又显得那么熟悉。
麦小姐是一个善良知性的女子,对于丈夫的祖国充满感情。她虽然是菲律宾人,却熟谙两门外语,英语、汉语都很流利。叶启亨两岁的时候,麦小姐就开始教他学英语,还经常把报纸上关于中国时政大事的报道讲给他听,告诉他中国就是他的家乡。
在母亲的教育下,小小的叶启亨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向往,这一次回故乡终于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而且是永远地满足。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开中国这个家乡。
这个时候,恐怕所有人都不会想到,5岁的叶启亨会在36年之后成为一名将军,而且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这个叶启亨,就是开国上将叶飞。
尽管叶飞离开了菲律宾,但他的父母、亲人没有忘记他,他和他的家人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甚至促进了中国和菲律宾人民的友谊,这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这是后话,我们还是先来讲叶飞回到祖国以后的故事。
回到故乡后,叶飞到祖庙认祖归宗。这个时候,荪卫的发妻谢氏仍在叶家,而且一个人苦撑家业,她名义上还是叶荪卫的妻子,叶飞便称呼谢氏为母亲。
福建南安一带山清水秀,却民风剽悍,叶荪卫回到家乡才一个月,就因为是“有钱的归国华侨”,遭到当地土匪绑架,花了不少钱才赎回一条性命。
有了这次经历,叶荪卫惊魂未定,匆忙返回菲律宾,把两个儿子留在了家乡。这一走,叶荪卫就再也没有回来,而叶飞也再也没有见过父亲。
从此以后,尚且年幼的叶飞兄弟便跟着谢氏生活,由她抚养长大。
谢氏是一名坚强的女性,毫无怨言地抚养着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两个孩子,由于没有生育过,她把叶飞兄弟当做亲生儿子一样来抚养,这是多么可亲可敬的女性!
不久后,叶飞和哥哥进入深安小学读书。对于叶飞而言,中国的文化并不陌生,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文化氛围,成绩十分优异,后来又考入厦门中学。
厦门,是中国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海内外各种思潮在此汇集。在厦门读书期间,叶飞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革命思想,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共产主义思想深深吸引着年轻的叶飞,激荡着他的革命热情。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投身革命,报效祖国,这是青年叶飞最大的志向。
1928年,年仅14岁的叶飞加入共青团,担任共青团厦门区委书记,正式走向革命道路。
对于中国的革命者而言,这条革命道路无比的曲折和艰难;而对于叶飞来说,这条革命道路的曲折和艰难程度,还要更高出几个台阶,为了革命胜利,他经历了太多磨难,付出了太多的牺牲。
叶飞的哥哥叶启存也选择留在了中国,还被叶飞发展为共青团员,一起投身革命。
不过,相比叶飞的成熟洒脱,叶启存性格比较单纯,而且嫉恶如仇,在看到组织内一些不能接受的现象后,一气之下脱离了革命,返回了菲律宾。
哥哥脱离革命不久,叶飞也遇到了人生第一次重大危机。
1930年夏天,年仅16岁的叶飞在厦门秘密工作时被敌人逮捕,投入监狱。
监狱里的日子很苦,叶飞的处境十分艰难,随时有生命危险,他不得不给家人写信,借此恢复了与远在菲律宾的亲生父母之间的联系。
得知叶飞被逮捕入狱,家人十分焦急,想方设法进行营救,哥哥叶启存专门从菲律宾赶回厦门探望叶飞,给他带来一件至关重要的东西——叶飞在菲律宾的出生证明。
按照菲律宾的法律,凡在菲律宾出生的就自动取得菲律宾国籍,叶飞就是如此。
叶飞的父母打算利用这一点,说服菲律宾政府与中国政府交涉,将叶飞引渡回菲律宾国内,为此叶荪卫夫妻费了很多周折才终于促成此事。
就在菲律宾驻厦门领事馆即将行动时,叶飞却改变了主意。
原来,彼时叶飞的身份尚未暴露,只是受“厦门劫狱”事件牵连,当局找不到有力证据,只能以“年幼无知,误入歧途”的罪名判叶飞有期徒刑一年。
叶飞认为自己的刑期不长,没必要引渡,因为一旦引渡到了菲律宾,以后再想回国可能会更麻烦,于是劝家里不要交涉引渡的事了。
父母虽然不解,还是答应了。
虽然没能立即出狱,但叶飞还是有了三个很重要的收获。
一是通过哥哥叶启存和党组织秘密取得了联系,坚定了在狱中斗争的决心,而叶启存也借此重新回归革命,得到党组织的接纳。
二是在服刑期间,远在菲律宾的父母每月都会给叶飞寄一些钱,足够叶飞和一同入狱的两个狱友花费,极大改善了三人生活,使得他们得以捱过难熬的监狱生活。
三是哥哥叶启存几乎每个星期都来监狱探视叶飞,借着包东西的报纸,秘密给叶飞传递与党组织有关的重要消息。
靠着坚定的信仰、组织的支持和家人的关心,叶飞在狱中坚持战斗,终于熬过了一年多艰苦的监狱生涯,于1931年底被释放出狱。
出狱的这一天,迎接他的是哥哥叶启存。这个时候的叶启存已经回归组织,继续革命,他来接叶飞,既是因为两人的兄弟情,也是受组织的委派。
见到哥哥重回革命,叶飞十分高兴,也倍感欣慰。
同样高兴的,还有叶飞的亲生母亲麦氏。
得知儿子即将出狱,母亲麦氏很高兴,她觉得叶飞在中国闹革命太危险,决定让儿子重返菲律宾与家人团圆,甚至决定亲自坐船到中国来接儿子。
不巧的是,当麦氏乘船到达香港时,叶飞已经刑满出狱,并且迅速与党组织接上关系,组织已经为他安排了下一步工作。尽管叶飞很想十多年未见的母亲见面,但作为共产党员,一切以大局为重,首先要服从组织安排,个人一切只能置之度外。
叶飞克制住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含泪给远道而来的母亲拍了一封电报,说“自己已经安全出狱,远赴日本留学去了,请母亲放心回国。”
接到儿子的电报,母亲麦氏既欣慰又遗憾,只得返回菲律宾。
对于叶飞和母亲而言,以后的日子还长久得很,母子俩一定还有机会相聚。但是谁都没有想到,错过了这一次会面,他们以后就再也没能相见。
1932年下半年,叶飞受组织委派到闽东工作,从此开始了征战四方的革命生涯。
从1933年1937年,叶飞一直在闽东坚持进行革命斗争,包括艰苦的闽东三年游击战争,直到1938年率军北上抗日,才离开了这块战斗了五年的土地,离开了养育自己成长的家乡。
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叶飞和家人失去了联系。
不管是远在菲律宾的生母麦氏,还是福建南安的养母谢氏,甚至是同样革命的哥哥叶启存,叶飞都无缘得见,他把对两位母亲和两个家庭的思念深深埋在心底,转化成为坚持革命、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
在这期间,叶飞历经磨难,屡屡死里逃生,却不知哥哥叶启存,已于1935年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不久便在家乡南安英勇就义。
由于兄弟俩失去联系,叶飞一直不知道这个噩耗。直到解放之后,叶飞向当地党委政府打听,才得知哥哥已经壮烈牺牲,不胜痛惜。
在所有的兄弟姊妹中,真正与叶飞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的只有这个哥哥,他们的感情十分深厚,只是哥哥没能战斗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同样与叶飞失去联系的人,还有叶飞的两个母亲。
自20年代末参加革命后,叶飞就和养母谢氏断了音信。
在叶飞的记忆中,谢氏十分疼爱他。叶飞生性调皮活泼,小时和哥哥打架,明明是他找茬,却“恶人先告状”,而谢氏总是批评哥哥,护着叶飞,因此他对养母感情很深。
革命岁月,母子天各一方,从未见面,但叶飞对养母的思念丝毫没有减少。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49年。
此时的叶飞已是身经百战的将军,职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原华东野战军)第10兵团司令员,成为“华野三虎”(叶飞、陶勇、王必成)中最负盛名的一个。
1949年5月,毛主席一声令下,叶飞挥师南下,打响了解放福建的战役。在叶飞的指挥下,我军势不可挡,兵锋所到之处,敌军望风披靡。
面对战事,叶飞的生母谢氏担心被战火波及,心情十分惊慌,不知如何是好,完全不知道解放军的首长叶飞,就是她一手养大的儿子叶启亨。
1949年9月,叶飞率军解放了泉州,才派人到南安家中,把母亲接到了部队。
谢氏已经60多岁,老人家到了解放军的驻地,见了一位身穿军装的首长,看出对方是一个“大官”,心中更加紧张,顿时变得手足无措起来。
看到白发苍苍的母亲,叶飞百感交集,泪水一下子涌出来。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一把抱住谢氏,痛哭失声,激动地喊:“娘,我是你二十年没见的儿子啊!”
谢氏不敢相信,仔细瞅了瞅,果然看出了儿子当初的模样。
叶飞激动地说:“娘,我就是启亨,叶飞就是我,我是你儿子!”
这时,谢氏才敢确定眼前这个“大官”竟然是他二十年未曾谋面的儿子,是他日夜思念的儿子!一时间,母子惊喜交集,相拥而泣,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从此以后,叶飞再也没有离开母亲的身边。
福州解放后,叶飞把母亲接到福州和自己同住,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家,跟着自己的儿子享了几年清福,于1963年病故。
一个母亲离开了,另一个母亲呢?
戎马倥偬,战火纷飞,叶飞和菲律宾家庭断绝了一切音信和联系,但在他的心中,亲生父母亲始终牢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父母挂念他,他也挂念着父母。
新中国成立后,叶飞和菲律宾家庭取得了联系,才知道父亲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病故了,母亲坚持经营着家里的碾米厂,但身体大不如前,整个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大女儿,也就是叶飞的大妹妹爱玛的肩上。
得知儿子叶飞成了中国的将军,生母麦氏倍感欣慰,但由于中国与菲律宾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母子俩没法相见,两颗心只能隔着遥远的大洋相互思念。
1955年,叶飞被授予上将军衔,因其出生在菲律宾的经历,被誉为“华侨将军”。
36年前,那个跟着父亲从菲律宾回国的5岁男孩,把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祖国,终于在41岁这年功成名就,官拜上将,一时间无比风光。
就在此时,叶飞突然收到大妹妹爱玛的来信,说家中负债无法偿还,即将破产,几个弟妹还在读书,经济极为困难,实在走投无路,才给哥哥写信求助,希望能借钱给她。
收到信后,叶飞左右为难。
他当时是福建省委书记、省长、福建军区司令员,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对此妹妹爱玛是知道的,所以才写信向他求助,觉得哥哥是“大官”,肯定能帮她渡过难关。
可爱玛不知道,共产党的“大官”都很清贫,叶飞没有多余的钱可以寄给她。但作为兄长,又不能不管,考虑再三,叶飞给爱玛回了一封信。
信中,叶飞诚恳地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和态度,并且表示如果家中经济困难,可以带母亲和弟妹一起回国,他可以供养一家人的生活和学业。
回信之后,爱玛一直没有回音,或许是她无法理解哥哥的举动吧!叶飞爱莫能助,也不知道爱玛一家是如何渡过这一难关的。但为了帮助菲律宾家庭,叶飞还是通过关系把三弟叶启东从菲律宾接回了国内,并支持弟弟在国内读完大学,成家立业。
直到二十多年后,爱玛和几个弟弟妹妹来中国探望叶飞,叶飞才知道爱玛像自己的养母谢氏一样坚强,她靠着给人家做女佣、当管家,供养几个弟妹长大上学,而且个个成才。
为此,爱玛一辈子独身,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
1965年,叶飞得知生母麦氏病故,麦氏性格正直,人缘很好,在当地颇受尊重,下葬那一天,天下着雨,有两百多名亲友和群众前去送葬。
听到这个消息,叶飞伤心了好几天,父亲和两个母亲相继离世,让他不禁感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但叶飞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着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
1976年以后,叶飞走出阴霾,重新出山,先后任交通部部长、海军第一政委、海军司令员等职,为国家和军队建设继续努力工作,发光发热。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和菲律宾的关系逐步恢复正常,两国开始通商通航,叶飞终于迎来了和菲律宾亲人见面的机会。
80年代初,叶飞的菲律宾弟妹们第一次来到中国,见到了自己当“大官”的哥哥。
几个兄弟姐妹相见,竟已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其中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是叶飞离开菲律宾之后才出生,从来没有见过面,但距离没有隔断血脉,也割不断彼此的亲情,尽管是初次见面,甚至语言不通,他们都感到十分亲近。
在爱玛的供养下,三个弟弟妹妹都成了材。
大弟敦尼是家乡的议员,二弟撒牙孜是小有名气的木材商,最小的弟弟一直向往中国,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叶大兴”,他是菲律宾的外交官,担任过驻香港和洛杉矶的领事,后来辞职定居洛杉矶,当了律师。小妹尼娜是一名医生,在菲律宾教育部工作。
叶飞最牵挂的妹妹爱玛也来了。
或许是年龄大了,爱玛哪里都不想去,只愿在哥哥家里待着。
最重要的是,这一次来中国,爱玛终于明白了当初哥哥为什么没钱借给他,哥哥在中国确实是一个“大官”,但他很清廉,没有钱,和菲律宾的大官完全不一样。
爱玛等几个弟妹理解了哥哥,他们以有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哥哥而感到骄傲。
离开中国之前,他们希望叶飞回菲律宾家中看看,叶飞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也说明了自己是“公家人”,能不能回去、什么时候回去,都要听组织和国家的安排。
“你们也要弟妹们经常回来,也带你们的孩子回来,不要忘了他们的中国根。”
面对菲律宾的弟弟妹妹,叶飞谆谆教诲道。
叶飞重回菲律宾的承诺,一直等了将近十年。
1989年1月25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叶飞应邀赴菲律宾访问,菲律宾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给了叶飞仅次于国家元首的礼遇。
当走下飞机,踏上这片阔别70年的出生之地时,叶飞百感交集。记者问及感想,叶飞感慨地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可我是连乡音都不懂了啊!”
叶飞的来访引发了菲律宾全国范围内的轰动效应,菲律宾人、华侨和菲华混血儿都把叶飞看做是他们的一分子,以叶飞这名传奇将军引以为豪。
在菲律宾,完成公务之余,叶飞赴地亚望镇祭扫了父母的坟墓,他身穿白色西服,带领全家大小向父母三鞠躬,敬献了一大束黄玫瑰。
父亲,母亲,儿子叶飞回来了,我来看望你们二老了……
扫墓结束,叶飞到了一处椰子摊,询问老板:“有没有新鲜椰汁?”
老板马上打开一个椰子,插上吸管,递给叶飞。
叶飞用吸管深深吸了一口新鲜的椰汁,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父亲刚刚来到这片土地时的情形,他笑着说:“这下找到回家的感觉了……”
叶飞终于找到了回家的感觉,也终于完成了人生最后一个心愿。
1999年4月,叶飞在北京逝世,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终年85岁。
叶飞是中国和菲律宾友好关系的重要见证者、推动者和贡献者,两国人民都很怀念他。听闻叶飞病逝,菲律宾参、众两院议长致电慰问,表达了沉痛的悼念。
后来,菲律宾奎松省为了永远纪念叶飞,先后建成叶飞将军纪念公园、叶飞将军亭、叶飞将军铜像和叶飞学校,并授予叶飞杰出公民奖章和名誉杰出公民奖。
其实,叶飞满打满算在菲律宾仅仅生活了5年,当时对菲律宾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影响力,菲律宾政府和民众之所以如此隆重纪念他,是出于对叶飞将军伟大功绩的敬重,对其伟大人格的佩服,这种情感是超越国界的。
1975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访华时,曾送周恩来总理几盒雪茄。事后,周总理取一盒雪茄转送给叶飞,说:“叶飞同志是中国的将军,也是菲律宾的儿子。”
我想,这是对叶飞将军一生的传奇经历,最好的注解。
参考资料:《中国名将叶飞与他的菲华家庭》、《叶飞将军自传》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qim8.com/archives/9152